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 ·ISBN:7220047177 ·条形码:978722004717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民族、宗教基本问题读本 |
 |
|
 |
民族、宗教基本问题读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
·ISBN:7220047177
·条形码:978722004717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媒体推荐 前言
《民族、宗教基本问题读本》是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组织我们编写的供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和高等、中等学校学生阅读的一本理论、政策、现实和知识性的读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民族与宗教方面的国情十分复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们走出厂一条具有小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事实说明,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在2l世纪来临的重大历史时刻,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既获得了进一步取得成就的良好的历史机遇,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十分突出,频频引发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动乱不断。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化”和“分化”的突破口。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有过许多重要的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要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行民族、宗教国情的教育。1999年9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卜的训:活中,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尤其耍注意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本书就是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适应教育系统的工作儒要编写的。
全书分民族问题篇和宗教问题篇两大部分,采用问题解答的方式,力求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党和国家对民族与宗教的基本政策;同时对大家比较关心的国内外民族、宗教方面的热点问题,努力给予科学的回答;对民族宗教方面的基本知识电作了简明的介绍。全书融理论性、政策性、现实针对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主任龚学增教授主编。他拟定了全书的框架结构,问题设计,参加了写作,并承担了全书的统稿工作。编写者的具体分工是,民族问题篇:龚学增(一、四、三),靳薇(二、三),郭焕永(二、三);宗教问题篇:溥德书(一、三),祖佳音(二),龚学增(四、五、一、二、三)。
本书除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外,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著述。书稿完成后,先后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原司长郭福昌、韦鹏飞,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黄风翔审阅通过。此外,还得到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杨侯第的支持。后又根据形势发展几次修改得以完稿。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谢意。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的供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和高等、中等学校学生阅读的一本有关民族、宗教基本问题的理论、政策、现实和知识性的读物,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目录 民族问题篇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列宁、斯大林怎样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
3.什么是民族?它与氏族、部落、种族和国家有什么区别?
4.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
文摘 书摘
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与各项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与成功,为正确阐明中华民族含义的学术研究开辟厂道路。中华民族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又概括厂中国各民族的整体认同,是不可分割的实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所包括的数十个兄弟民族,所表达的是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里,如果只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忽视了各兄弟民族客观存在的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或只强调各民族都是具有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的单一民族,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都是片面的和十分有害的。中华民族的一体和中华民族所涵盖的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二者是辩证统一而不是互相对抗的。强调任何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都不能科学地揭示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表现为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包括周围族体和文化在内的连续不断的搅拌运动。电就是说.中国各民族既是在各自形成发展,又客观地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逐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一方面,周围族体和文化不断向中原汇聚,输入新的血液,充实新的内容,使中原族体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中原族体和文化也不断向边疆扩散,把由各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原凝聚成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带到边疆,促进了周围族体的发展。
任何民族的形成,都首先表现出一定的政治结构,其最高层次即形成国家。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整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的辽阔疆城,不仅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也是由各民族首先在本地区形成政治中心,进而形成地区性多民族统一,最终形成多民族统一的中国。
多民族多区域的不平衡发展,是中华民族从起源时代起就具有的特点,各民族既自行发展,又彼此关联,统一发展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众多成员的多元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这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相辅相成。运动的结果,使中国大地上原先分散的各族体不断汇聚,逐步形成一个有共同地域,有统一行政建置,有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基本上由同一人种组成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民族。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周以前,中华民族最早的凝聚中心——华夏族的形成。同时,中原人向边疆流动迁徙。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