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301138199/9787301138199 ·条形码:978730113819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 |
 |
|
 |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301138199/9787301138199
·条形码:97873011381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外文书名:Research on the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内容简介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配置是整个资源配置的核心,它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来共同完成的。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理论综述;其次,从理论层面考察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再次,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国际比较,并以企业系为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作者简介 卢建新,男,1974年生,湖北孝昌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没资学、公司金融、房地产金融等。曾在《投资研究》、《中国房地产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主持或参与课题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一、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早期研究及其发展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最优规模
三、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四、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五、评论及本书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组织结构与内部资本市场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三、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
四、管理激励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测度
一、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二、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
三、研究我国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
方法选择
四、本章小结第四章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二、日本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三、韩国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一、中国外部资本市场环境
二、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
三、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四、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模式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中国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实证研究——以企业系为例
一、实证研究对象描述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
三、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
四、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录l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构与代码
附录2本书研究的系属上市公司信息详表
附录3本书研究的对比上市公司信息详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一个没有思想活动和缺乏学术氛围的大学校园,哪怕它在物质上再美丽、再现代,在精神上也是荒凉、冷清和贫瘠的。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就是源于学术。大学与学术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学术,可谓大学的生命力与活力之源。
我校是一所学术气氛浓郁的财经政法高等学府。范文澜、嵇文甫、潘梓年、马哲民等一代学术宗师播撒的学术火种,五十多年来一代代薪尽火传。因此,在世纪之交,在合并组建新校从而揭开学校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的时候,学校确立了“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学校五十多年学术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历史性传承,而且是谱写21世纪学校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性手笔。
“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兴”与“强”,是奋斗目标,更是奋斗过程。我们是目的论与过程论的统一论者。我们将对宏伟目标的追求过程寓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过程之中。由学校资助出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就是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
文摘 五、评论及本书的研究视角
(一)总结与评论
从前文的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绝大部分研究以单个联合大企业内的ICM为研究对象,考察它在各分部间配置资本是否符合效率准则,并从不同角度给出相应解释。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模型研究,如Gertner等(1994),其主要目的是寻找ICM配置企业内部资本有效率或无效率的理论根据;另一类是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对某些实际案例进行计量分析来判断ICM的配置效率,即ICM是否把资本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项目上。无论哪种方法,理论与现实都说明,ICM有效率与无效率总是相伴而生的,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企业中两者互有高低。
第二,有少量研究者从更微观的视角来研究ICM的配置效率。他们已经超越了分部层面的分析,把目光投向分部内车间的投资运作,以便寻找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即ICM在分部之间配置资本是相对低效率的,而在分部内配置资本却是有效率的。以Maksimovic&Phillips(2002)和Schoar(2002)为代表的学者用车间层面(Plant-level)的数据检验了ICM的配置效率。前者发现联合大企业和单分部企业的增长和投资与产业基本因素及分部层面的生产力有关;后者发现在给定时点上,联合大企业的生产力要比单分部企业的高,但是,动态来看,多元化联合大企业的生产力存在净减少(Net Reduction)现象。毫无疑问,这种研究方法非常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也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获得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特表感谢!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张中华教授。从论文选题、框架确定、行文和最终定稿,自始至终得到张老师的精心指点和热情帮助。张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亲切和蔼的大师风范,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终身受益。张老师的知遇之恩和授道之恩我将没齿不忘。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何德旭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茂荣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曼教授、聂名华教授、谢进城教授、朱新蓉教授、宋清华教授、陈全明教授,他们在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和答辩会上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此外,刘合林副教授、陈柏东教授、张东教授、韩旺红教授等,也在多方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那些学术研究中的同路人,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影响和启发着我。他们是我的同事李建华、王清平、张家峰、吴建军、邓宁、顾露露、陈琼华、王凌云、杨巧等,以及我的学友刘继兵、颜永军、胡星城、李俊英、王治等。我还要特别感谢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冯志钢博士、复旦大学的罗长远博士、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钟庭军博士,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表示感谢。此外,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贾米娜女士,她耐心、细致的工作使本书增色不少;感谢大量参考文献的作者,正是他们出色的研究,才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配置是整个资源配置的核心,它是通过_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来共同完成的。本书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其次,从理论层面考察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再次,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国际比较,并以企业系为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