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周国平作品精选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5440681/9787535440686 ·条形码:97875354406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周国平作品精选 去商家看看
周国平作品精选 去商家看看

 周国平作品精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5440681/9787535440686
·条形码:97875354406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跨世纪文丛精华本

内容简介 《周国平作品精选》内容为: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编辑推荐 《周国平作品精选》: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朝圣的心路
人人都是孤儿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智慧和信仰
丰富的安静
目录
只有一个人生(1983——1990)
悲观·执著·超脱(《只有一个人生》代序)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幸福的悖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女性拯救人类
哲学与随感录
人与书之间
困惑与坦然
寻求智慧的人生
在义与利之外
性爱五题
旅+游=旅游?
艺术·技术·魔术
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
爱书家的乐趣
今天我活着(1991—1992)
《今天我活着》序
没有目的的旅行
等的滋味
人生寓言
一 告别遗体的队伍
二 哲学家和他的妻子
三 幸福的西绪弗斯
四 诗人的花园
五 抉择
六 生命的得失
七 流浪者和他的影子
八 白兔和月亮
九 小公务员的死
十 执迷者悟
孔子的洒脱
人生贵在行胸臆
父亲的死
平淡的境界

失去的岁月
男人眼中的女人
自我二重奏
探究存在之谜
守望的距离(1993一1995)
《守望的距离》序
习惯于失去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蓝蓝《人间情书》序)
何必温馨
“沉默学”导言
永远未完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爱情不风流
心疼这个家
救世和自救
康德、胡塞尔和职称
消费=享受?
车窗外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
朝圣的心路(《各自的朝圣路》序)
私人写作
给成人读的童话
苦难的精神价值
名人和明星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孤独的价值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己所欲,勿施于人
婚姻中的爱情
世上本无奇迹
都市里的外乡人
人人都是孤儿
生病与觉悟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另一个韩愈
医学的人文品格
安静(1999—2001)
《安静》序
安静的位置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插图珍藏版《妞妞》序)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上帝眼中无残疾
欣赏另一半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神圣的交流(《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向教育争自由
灵魂的在场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小康胜大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南极无新闻(2000—2002)
前言二
南极素描
乔治王岛断想
一 灵魂只能独行
二 内在的眼睛
三 灵魂之杯
四 精神之树的果实
五 灵魂的亲缘关系
六 小爱和大爱
七 偶然性的价值
八 生活的减法
九 心灵的空间
十 丰富的单纯
读《圣经》札记
一 不可发誓
二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三 行淫的女人
四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五 狂妄者最无信仰
六 不见而信
七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八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九 神圣的休息日
十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十一 虔诚不是目的
十二 耶稣的命运
近年新作(2002—2004)
智慧和信仰
亲密有间
丰富的安静
企业家式的能力
何必名校
城市的个性和颜色
亲疏随缘
直接读原著
本质的男人
经典和我们
走进一座圣殿
古驿道上的失散
可持续的快乐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我判决自己诚实(《岁月与性情》序)
附录
周国平简历
周国平出版年表
……
序言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
文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像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人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