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807068973 ·条形码:97878070689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书房写意 |
 |
|
 |
书房写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807068973
·条形码:97878070689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书房写意》分四辑,主要包括《雪峰写的一本小书》、《朝花!朝花!》、《鲁迅的藏书》、《“尾闾”之误说》、《叶老遗墨》、《周作人的〈木片集〉》、《唐弢谈自著封面》、《世家的毛边情致》、《我看王远山》、《王焕猷与商州民歌》、《温暖的学术气氛》、《瞿秋白不曾画过阿Q漫画像》、《“圈子”与“门户”》、《黄嘉音其人其文其画》、《李瑞兆的油画》、《小城书缘》、《笔名往事》、《非常年代的一段闲情》、《一追怀蔡若虹先生》、《望南天思杜渐》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作者简介 高信,原名李高信。陕西商州人。1942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陕西商县中学。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商洛地区群众艺术馆创作干部,商洛地区文研室主任,《丹江文艺》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主任,研究员。陕西省文联委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陕西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随笔集《品书人语》、《北窗书语》、《书海小语》、《书斋絮语》、《常荫楼书话》、《书人心事》,主编《鲁迅木刻形象百图》、《鲁迅作品集》,参编大型丛书《商洛文艺丛书·文学卷》、《商洛文艺丛书·戏剧卷》等。专著《鲁迅笔名探索》获1987年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
编辑推荐 《书房写意》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目录 前记
第一辑
胡适与《鲁迅全集》
废名《跟青年谈鲁迅》
卢正义编《鲁迅论》
林维仁的《鲁迅》
雪峰写的一本小书
重读《鲁迅图片集》
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照片一误
朝花!朝花!
鲁迅的剪报
鲁迅的藏书
鲁迅与签名本
记得《鲁迅》普及本
木刻中的鲁迅
“尾闾”之误说
所谓“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
第二辑
《洪波曲》余波
叶老遗墨
叶老遗言
周作人的《木片集》
一篇文章四十年——巴金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校读记
唐弢的《鲁迅传》
难忘《书话》
唐弢书简札记三则
《门外文谈》唐注本
唐弢谈自著封面
又见《何典》
以《剪拂集》为例
《国史旧闻》书外
钱君訇先生印象
文人的另一面
世家的毛边情致
遭遇毛边本
想起了“一角丛书”
《九进八出》记征程
寻找《九进八出》小记
我看王远山
王焕猷与商州民歌
关于齐白石
温暖的学术气氛
“总目录”的检阅
编刊“总目录”的精神
“书话”可以这样写?
《鲁迅研究月刊》百期寄语
《开卷》百期感言
子聪《开卷闲话》高序
第三辑
瞿秋白不曾画过阿Q漫画像
又闻“大风”纸上声
卅四年前画柳青
《冯小青》封面非闻一多先生作
孙福煦五年“书装”路
汪仑与“良友式”
莫志恒书衣的“开明”风致
“圈子”与“门户”
人物漫画像的前世今生
广告漫画
黄嘉音其人其文其画
华君武的上海画缘
《战友——鲁迅和瞿秋白》
徐悲鸿与《爹去打老蒋》
梁永泰的不幸
《你追我赶》的风波
《自由谭》创刊号的封面画正误
是艺术,也是历史担当——读《王子云西北写生选》
颜仲的画册
李瑞兆的油画
那年月,这本书——记《电影歌曲选》
《夫妻观灯》
第四辑
小城书缘
笔名往事
闲章忆往
非常年代的一段闲情
《前线》画存
老船工!老船工!
一追怀蔡若虹先生
故人常入梦
望南天思杜渐
家有“横扫千军”笔一支
那年曾读《瓦砾集》
后记
……
序言 这些年来,除写两个专栏文章之外,多写了一些短文。现在选了几十则,集成这一本《书房写意》。
是的,是“写意”:坐在书房里,随意翻读收存的旧籍新书,偶有所感,就移坐到电脑前,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是“写意”。同画画的写意有点相似,很是随意,有点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闲适,不像素描工笔那样非得正襟危坐,神经紧张。既不必以论文的数量晋升教授,又不必抢什么科研项目。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管见,我以为是很愉快的事。
因了以前曾写过几本被朋友称作书话的小书,这次又有朋友怂恿取个与书话沾边的书名。我说,不必。不错,我以前是钟情于书话,也试写过一些,还发过一通议论,说自己若作书话,想自我“约法三章”,即着笔往昔,着眼现在,追求史料性、知识性与现实性的联姻。后来一位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是不主张与现实相联系的,说如果联系现实,岂不成了杂文的写法?我想,这联系现实,其实也不是我的发明。如果说是发明的话,也无非是我把这一点挑明罢了。书话作者中,不少人包括笔者本人,对唐弢先生的书话心仪之至。但唐先生从来没有给书话规定什么写法。固然他说过,他竭力把他的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一点絮语式的抒情,通过书话,我曾尝试过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到兴趣的东西,也曾尝试过怎样将头绪纷繁的事实用精练的几笔表达出来。”这是他给自己立的目标。实际上,唐先生自己就不能忘情于现实世事,他是学者,也是杂文家。他的书话中并不乏对现实的感应,我们只要看看他一些书话作品的初刊面貌和后来修订成书的差别就明白了。60年代唐先生的书话影响深远,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待见这样联系现实。他的修订初刊稿,也是颇为无奈的事。话又说回来,假如把书话只限定在版本、作者、内容的介绍上,其实也无多少意味,更不用说我们远远没有唐先生那样的情怀、意趣、阅历和那一支健笔。
这次《书房写意》的结集刊行并非是想凑时下书话的热闹,也不是对于那种所谓书话就得免提现实高论的认可,真正的原因是这些短文本来就是读书读画读人读事的随笔,若冠以书话之名,终嫌僭妄一些罢了。
我是个爱好太多的人,爱文学,爱读书,爱绘画,爱弄文,爱出版,爱音乐,爱朋友。年过花甲,曾经沧海,静夜扪心,却大觉不安,心里慌得紧:爱也爱过,痴也痴过,“文革”中遭过罪,太平之年享了福,酸甜苦辣,五味尽尝,匆匆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怎么就没做成一件事呐?莫非真应了俗谚所云,样样通,样样松么?样样通,当然虚妄,样样松,却是真的呵!有一次同一位年高德劭的前辈谈起,老先生说,从严从高要求,通人标准太高,专门家呢?可以的。鲁迅先生说,通人,也就是博识家,多浅,专门家呢,则多悖。鲁迅先生说这话,是有针对性的,固然不能死套,但仍然有道理在焉。你看一些专家的著作,云遮雾罩,东引西抄,佶屈聱牙,连读者的接受心理都漠然,能不悖么?而博识家则可爱得多,那位刘复刘半农先生,不就可爱得很么?刘先生曾在《红玫瑰》上写小说,又在《新青年》上打“大仗”,又弄音韵语音文法,还写一笔隶草兼备的毛笔字,又热衷摄影,出版《半农谈影》,还写打油诗,真是分身有术,意趣盎然,因而被人目为“浅”,但这却是鲁迅所欣赏的。老先生让我想想鲁迅那段原话如何说,我顺口背出来:“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他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老先生说,对的。你看鲁迅先生对浅的态度吧!当然,也不能自居于浅,刘半农后来负气留学,学了一手,弄了一顶博士帽戴回来了,硬气得很。就学问而论,不浅了,但为人还是“活泼”、“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一句话,如清溪之水,澄澈见底。刘半农走的是一条由博识到专门的路子,为人却是两个字:清浅。其实,学问的由博到专,并非难事,不博识的专家难成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不要觉得专家名衔好听(现在一些所谓专家却成了百姓揶揄讥嘲的对象,倒不能说老百姓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很可能倒是专家本身出了毛病),最要紧的是做人,治学事小,做人事大。写不写书话,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先生的话的确值得我回味,原来一个人的“浅”并不可叹,爱好多一些,涉猎广一些,并没有多大的害处。只要不给自己强套上非要当上专家的枷锁,就能最大限度享受人类文明带来的乐趣。中国历代读书人,不乏这样以读书吟咏以写字作画以弹琴鼓瑟为乐趣的热情饱满的人,连外国人也洞悉此中奥妙。罗曼·罗兰有言:“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威胁,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情的减退。”读书的热情带来读书的乐趣,先是在于发现在于领悟,尔后进而形诸笔墨。当坐在书房里,不得不写,欲罢不能地在电脑上敲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然后发表出来,把自己的心思与读者共享时,那是怎样难以言喻的快乐呵!
昔之大贤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千年以下,为人称羡。惭愧得很,我既非巨富,又非权贵,仅能以这些文章奉献于爱好读书的朋友之前,倘获指教,则幸甚,幸甚!
文摘 插图:

忙,固然是一原因,而下笔格外慎重,“只是年代太久,有些事情得好好想想”,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这30O多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并非随意挥就的。
《记郁达夫》写成,即分寄陈子善先生和《文汇报·笔会》。在寄《文汇报》的稿子上,有一点改动,所以还专门函告子善:将来收入《回忆郁达夫》中的稿子,待《文汇报》刊出后,以发表稿为准。唐先生曾是《文汇报·笔会》40年代的编辑,与《文汇报》关系很深,十分信赖。8月9日,唐先生由青岛回京,看到8月3日的《文汇报·笔会》,《记郁达夫》倒是发表出来了,但一读之下,大为气恼,赶快给陈子善先生写信:“回京后见《文汇报》寄来8月3日《笔会》,拙稿《记郁达夫》刊在上面。记得我曾告诉你,单行本请按报上发表的排,我作了一些改动。
后记 编完本书文稿,尚有以下几点说明:其一,全书划为四辑。其实,篇篇独立没有多少关联的文章。可以不去排队归类。只是篇章多,选读起来未免茫然,倘加归类,选读就比较方便了,划为四辑即缘于此。第一辑文字,大都涉及鲁迅;第二辑则涉及作家、作品多一些;第四辑,是几篇读书写作生活的回忆。第三辑文字,皆涉美术,可多说几句:几年以来,我对现代漫画、连环画和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作过一些初步的学习,顺便写了一批这方面的文章。北京的《出版史料》季刊,以《谁持彩练当空舞》为题,连载这些有关民国书装研究的文章,已有三载;连环画研究文字,以“连艺书话”为专栏,在北京《连环画报》月刊上连载,也有两年。据两家刊物的编辑朋友报告,说有的专家看了,不觉其浅,一般读者也很感兴趣,不觉其深。我听到这样的反馈时,当然高兴,因为写作之初就给自己立有规矩:如,要有新材料新见解;如,要写得舒展轻松。现在看来,规矩和贯彻情况,还是不错。但也汗颜,如果写得更从容一些,或能更好一些。至于漫画研究方面的文字,刊载面更宽,美术刊物上发表过,《随笔》、《散文》、《历史学家茶座》、《上海滩》上也都刊发过。现在从这些专文里,选出几则,也是借此机缘给读者诸君的汇报。
分辑如此,也只是大体上使眉目清楚了一些,却也未必准确,读书随笔这东西,有的要断然分类,还真不易。只有一点倒不会错,那就是,这些都是在书房里写的有关书刊方面的文字,够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书房写意”。
其二,本书编排时,虽然文稿现成,也还费劲。存入电脑之稿,终需检选整理校读再加配插图,都是些很琐细的工作。所幸有子展和舒桐二位年轻朋友从旁协助,使得工作进行得顺利、快速、愉快;沪上政一先生不弃葑菲,知有此稿,力催发付,慨允出版,这些都是我要深表谢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