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微文艺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9631104/9787539631103 ·条形码:9787539631103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草木皆喜 |
 |
|
 |
草木皆喜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微文艺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9631104/9787539631103
·条形码:978753963110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随笑作品,但同时这又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植物学手记,作者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全书分为“季节”、“滋味”、“格调”、“园地”、“艺文”、“沧桑”六个部分,在这里,你可以亲近植物,了解植物,品味植物。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树是为人遮阴的,花是愉悦眼睛的,没有多少人会想到用另一种更体贴的方式去亲近它们,比如问一问姓名,耐心地去观察观察。《草木皆喜》将以随笔和散文的形式带你走入植物的世界,讲述植物和人的渊源,感受植物带给我们的清净、和谐。
作者简介 莫幼群,笔名老末,1969年生人。祖籍江苏赣榆,出生地安徽铜陵。在贵池懂事识字,在合肥读书工作。现任某杂志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与杂文写作,先后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饭碗和爱好统一为文字匠,常引以为幸。
目录 识得草木心(代序)
一、季节
生命的鹅黄
绿到不堪说
万花灯火
无边花草漫思茶
无患的记忆
槐者怀也
文质杉杉
“美人腿”礼赞
一首俗俗的歌
与魔鬼打交道的草
滴水观音
从合欢到忍冬
紫蝴蝶的信
莲因怜生
千千朝颜
化遇
带刺的思想家
像紫藤一样折腾
发现四叶草
秋叶上滑落的诗行
乌桕的魅丽之旅
冬季到室外看鸟巢
白皮松的舞步
更能消几多风寒
二、滋味
漫漫茶事
咖啡的前世今生
樱桃之逗
唯人与瓜难知
红莓蓝牙
忍者坚果
茼蒿与成年礼
俏皮豆豆
草根之蔬
红菜恋
竹报苍生
厨间絮语
为蔬菜立碑
腐食者说
食花者言
三、格调
行道树
说花解字
微花处处
甜蜜的事业
一树一格调
一草一传奇
不养“小可爱”
橡树,十万威仪
因爱之名
南北菩提
花的智慧
杂树成花
四、园地
我的空中花园
花园是邻居的美
日本园林
自然,太自然的
一园绝尘
说不尽的“万同之园”
五、艺文
情定花草
行为艺术
非常态非常美
芬芳的轮回
在鲜绿清晨做一颗心
莫奈的邀约
印象·草原
六、沧桑
此生何寄
祸起植物
迷乱的纹饰
香下做鬼
殷勤谢纸草
病儿与雄狮
不死树
佛之果
后记
……
序言 在中国文化中,兰花一直是志向高洁的君子的象征。《诗经》、《楚辞》都提到过兰花,孔子也多次表达出对它的赞美之情。于是乎后世文人动不动就会引用这些典故,例如苏辙的《种兰》在咏叹“兰生幽谷无人识”的同时,还不忘提及“眼前常见楚词章”。其实苏辙未免自作多情,弄错了对象,因为他所看到的兰花,与屈原、孔子所看到的兰花,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
古兰属于菊科,绿叶紫茎,顶端开满红白色管状小花。但唐代以后,这种小花逐渐被人淡忘,“冒名顶替”的是枝叶细长、花色黄绿的今兰(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春兰),堪称花卉史上的“狸猫换太子”。为什么名噪一时的古兰会日渐式微呢?原来,古兰之所以得宠,是因为它曾经是最重要的芳香植物,孔子尊为“王者香”,但汉唐以来,进口香料从西域、南海大量涌入,浓香型的迷迭香、安息香之类打败了淡雅型的古兰、薰草。失宠的古兰从此退出了大众的视野和妇女的闺房,进口香料全面取代了本土香花。在宋代,妇女佩带装着进口香料的香囊已是一种惹眼的时尚,正如今天的时髦小姐追逐夏奈尔和CD香水一样。
从另一个角度看,从香花到香料再到香水,正是人类远离植物的过程。我们只能从香水瓶的标识上看出这是玫瑰香型,那是水蜜桃香型或柠檬香型,再也看不到鲜活的枝叶和花瓣。植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抽象化和工业化,繁茂的植物形象一天天地萎缩了。
文摘 生命的鹅黄
第一个想出“鹅黄”这个词语的诗人,应该是个天才。鹅黄,那是生命刚刚萌发时的颜色,如小鹅的绒毛那么轻柔,又像天使的翅膀那么骄傲。“看见鹅黄上柳条”,是南宋诗人姜夔的名句。当他看见星星点点的嫩芽在柳树枝条上闪烁,便知道一场生命的盛宴已经拉开了序幕。
比姜夔稍早的北宋大哲学家程灏,则是真切地看到小鸭刚刚从壳里孵化出来,这个中年汉子竞激动得难以自持,因为那是一种与鹅黄同样娇嫩的颜色。从活泼可爱的小鸭身上,他甚至想到了孔子的“仁”。“仁者,爱人”,意味着你要去珍爱一切大自然中的生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黄色是大自然中最醒目的一种色彩,而生命是地球万物中最醒目的一种形态。据科学家说,大自然中黄色花的数量极多,因为它们特别能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们的眼球。在依然寒冷的初春,最早开出的花似乎都是黄色的,像腊梅,像迎春。这些花儿可能知道小昆虫的感官还很幼嫩,必须向它们传递最强烈的信息才‘行。有趣的是,当下一个冬天快要来临,晚秋时节盛开的花似乎又都是黄色的,像菊花,像三色堇。这些花儿可能知道小昆虫的感官和身躯都已疲惫,所以才会给它们以鼓励,温暖它们的视线和心灵。
在最炎热的夏天,你看到的丝瓜、冬瓜、西瓜、南瓜,这些瓜果的花无一例外全是黄色的。与鹅黄相比,那是一种更为沉稳的黄色,但似乎又是一种更为焦急的黄色;那是一种更为饱满的黄色,但似乎又是一种更为虚心的黄色。一朵朵黄花下面,是瓜果一颗颗期待的心,它们仿佛在尖着嗓子对蜂蝶们叫喊:“请来我这儿吧,请来我这儿吧!”
直到结果完毕,瓜果的一颗心才得到了彻底安宁。有了果实就有了种子,有了种子就有了托付。它们才不会惧怕秋天,更不会惧怕自己在秋天里枯黄的样子。它们明白,生命的鹅黄还将降临,它们还将吹响小号般的金黄、麦穗般的金黄,甚至太阳般的金黄。
瓜果的心,秋风中的三色堇能懂。俄罗斯人亲切地把三色堇叫做“伊凡和玛丽亚”,伊凡不是真正的花,它是由很小很小的卷曲的叶子组成的,只因颜色是紫的,所以就管它叫花;只有生着雌蕊雄蕊的黄色的玛丽亚,才是真正的花。冬天的脚步近了,伊凡和玛丽亚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冷风中摇荡,相依为命,而当玛丽亚接受了蜂蝶最后的亲吻后,就先伊凡凋谢了,所以,“大自然的诗人”普里什文要这样问道:“伊凡,你的玛丽亚又在哪里呢?”
伊凡知道答案,但它已经衰老得说不出话来,而且它很快也将随之离
……
后记 在永恒面前,写作是软弱和谦卑的,写作是向永恒发出的求询,每一个作家或写手,都希望自己的文字比个体寿命更长久。
一开始我写时评,评论时事,但事过境迁,我的时文往往就同时事一起蒸发了,自己都不会去再读一遍;然后我写时尚,很快又发现,时尚不过是滞留时间稍微长久一点的时事而已;再然后,我就总想找到一些更长久的“写资”,我评论书籍,我评论音乐,但这些人类的创造物,绝大多数与永恒并不沾边。
最后我找到了树,我开始写树、写花草,在对植物一天更甚一天的了解中,我确信自己接近了永恒。在我看来,一片树叶的飘零,或许要比一种时尚的凋谢更有意义;一粒种子在岛腹和溪水里的旅行,或许要比一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历险更惊心动魄。
总有一种永恒,让我们悲喜交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似乎总的调子是悲的,但病树前头万木春,勃发的生命力又会使你忘记自身的速朽,奋不顾身地加入到自然界的狂欢之中。准确地说,是悲感和喜感相互交错,呈螺旋似上升,最后快要达到永恒的那一刹那,一切都变得静默起来,悲感和喜感打通了。或者说,无所谓悲,也无所谓喜;有的只是静默,和在静默中孕育出来的淡淡的自足——从“自足”的意义上说,最后还是淡淡的喜占了上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