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文化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ISBN:9787562423836 ·条形码:97875624238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文化 去商家看看
中国文化 去商家看看

 中国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ISBN:9787562423836
·条形码:97875624238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一书是根据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适用于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之一。具有一种深刻的爱国情怀,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必备前提。而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对本民族的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成果作了简明的介绍,向大学生们展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古代文化成就。限于篇幅,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较少涉及。但编写既注重通俗性和可读性,也兼顾了一定的学术性,并非一本纯通俗读物。作为素质教育教材,一定的学术性对学习者是有益的,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挑战,促使学习者去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
目录
导 论
第 一 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土壤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 中国古文化植根的土壤
第 二 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
     第一节 远古文化
     第二节 夏商周文化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
第 三 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二)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混一
     第二节 隋唐文化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 明清文化
第 四 章 中国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第三节 中国神话的源流
     第四节 古代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 五 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视域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特征
第 六 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古代宗教信仰概略
     第二节 古代宗教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节 道 教
     第四节 佛 教
第 七 章 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第三节 古代史学理论
第 八 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古代文学概貌
     第二节 古代文学成就
第 九 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原始彩陶和青铜纹饰
     第二节 建筑和雕塑
     第三节 书法和绘画
     第四节 音乐、戏剧和舞蹈
     第五节 中国艺术的文化蕴涵和审美追求
第 十 章 中国古代教育和选官制度
     第一节 古代教育
     第二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十一章 汉语汉字与典籍
     第一节 汉语的结构特点及韵致
     第二节 汉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礼俗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礼俗产生的土壤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礼俗举要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 古代天文历法
     第二节 古代农业科技
     第三节 古代医药学
     第四节 古代数理科学与实用技术
第十四章 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转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西传和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的西学东渐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
     第四节 各文化派别的社会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
序言 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显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则可以说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十分赞成将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的基础来抓。求木之长,固其根本,欲流之远,浚其源泉。
大学教育是专门教育,我们必须使素质教育这一观念深深渗透到专门教育中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思想和知识逐渐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还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摸索其中的规律。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最初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52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各试点学校采取确定大学生必读书目、加强课堂教学、开设有关课程、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提高文化素质的各种活动等,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1998年经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下来,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及途径。经教育部批准,还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从而使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摘 三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及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必然性存在决定其自身在现代社会发生转型的必然性。这一转型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加速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峰。中国文化转型涉及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体系、价值观、心理习惯等一切生存样式的改变,引起长久的论争是必然的。这一论争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近20年的文化讨论由中国现代化运动所引发,论辩的重心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见解大体有四种:
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论。认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体系等都具有反现代化精神。例如,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依存于又服务于自然经济与血缘纽带为支柱的宗法农业家庭,以及由这样的家庭构成的宗法制”。“‘礼教’及其维护的宗法等级隶属关系,日益变为人性的桎梏,道德的反面,人的价值的全面否定”。儒学“贬低关于物的知识的态度”,“没有能够为自然科学提供理论基础,更没有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因而部分学者倡导否定儒学,清除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扫清观念障碍。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论。此说认为文化发展有共时性规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不是统一的文化发展序列中的不同阶段形态,而是各自有特殊的发生发展历程,各有各的价值体系,各有各的现代形态的共时性存在。各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只能在自己的文化地基上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只能由中国文化提供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撑和传统依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协调的。同时,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也证明“儒学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助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