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9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108028204 ·条形码:978710802820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去商家看看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去商家看看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9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108028204
·条形码:97871080282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准备的一份授课讲稿,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提供了鸟瞰式的全景描述,每讲分课上讲授、参考书目和课后阅读的辅助材料三部分,极便读者参考和做进一步研究。修订本增加了一篇讲话,《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其余个性详见“修订版前言”。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兵以诈立》《丧家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孙子古本研究》、《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等。
编辑推荐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编辑推荐: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
目录
前言
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附录二:中国古人文书的分类
第三讲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附录:简帛分域编(1901-2003年)
第四讲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附录: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第五讲 简币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附录:长台在楚简《申徒狄》研究
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附录:余嘉锡《故书通例》(摘录)
下篇导读
第七讲简帛古书导读一:六艺类
附录一:“六艺”之书的顺序
附录二:汉代小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八讲简帛古书导读二:史书类
附录:与邓文宽先生讨论“历谱”概念书
第九讲简帛古书导读三:诸子类
附录:儒门传学考
第十讲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
附录一:张鸣论和声概念书
附录二:敦煌汉简《风雨诗》
附录三:银雀山汉简《唐勒》
附录四:尹湾汉简《神乌赋》
第十一讲简帛古书导读五:兵书类
附录一:兵书的起源
附录二:兵书的分类
附录三:兵书的整理和经典化
附录四: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
附录五:银雀山汉简《地典》
第十二讲简帛古书导读六:方术类
附录一:方术的概念与分类
附录二:方术发展的脉络
附录三: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结语: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修订版附录: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
后记
……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 “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
文摘 最近几年,由于郭店楚简的发现,上博楚简的发现,很多文史学科都来参与讨论,本来没有多少人注意的简帛古书,突然间成了显学,成了时髦话题。很多人都在谈论,我们是不是能用简帛古书改写中国学术史,或重写中国学术史。我记得,几年前,李学勤先生到北大演讲,他曾说,现在这些发现,它们对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恐怕一时半会儿还看不清,或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还看不清。我很赞同他的说法。但我想补充的是,简帛古书的发现,现在就在改变着我们的学术史,我们现在就处于一场非常深刻的转变之中。
说到学术史,我个人认为,做各门具体研究的人,每个人都该心里有数,或至少有大致的感觉。它的作用,就像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随地让你知道,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以免迷失方向,“找不到北”。但现在的学术史,本身就有许多误导,必须加以改写。我理解,研究学术史,也像研究其他历史,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特别是以“现代化”的短见和偏见去曲解漫长的古代历史,而且这种错误,还根本无法避免。因为,我们总是从今天的材料,今天的立场,看待古人,看待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记得80年代,很多人都喜欢讲,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史学,今人立足点高,有这种理论,那种方法,优越性大得不得了,而完全看不到其负面影响,老把“迫不得已”视为“理所当然”。这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今人的看法,不管对不对,并不是“死无对证”,而是可以“开棺验尸”,检验和修正。而检验修正的手段,其中有一条,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条,是考古学。古人说“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相冢书》)。简帛古书的发现,在我看来,其重大意义就在,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代知识体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调整现代研究的心理定势。眼睛和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一起变化。
为什么呢?我想讲三点理由:
第一,简帛古书的研究是一门非常新也非常重要的学问。这从现代学术史可以看得很清楚。近百年的学术史,最初是和“五大发现”及“罗王之学”有关。这“五大发现”,主要是世纪之交、庚子前后的发现,“地不爱宝”,是因为国运不昌。它们是:
(1)殷墟甲骨文字(1899年发现);
(2)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1901年发现);
(3)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1900年发现);
(4)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1909年始为世人所知);
(5)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1901
……
后记 我听说,有位学者,晚年患痴呆症,前兆是疯狂回忆,特别是穷追不舍,跟刚刚消逝的记忆过不去,急了还请人帮忙,就像萨特在一本小说里写的(名字忘掉了),一个人呆在屋里,马上回忆,马上回忆,想把刚才发生的事,一件件追回来。我在想,历史学家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冲动。
我还记得很多刚刚发生的事,书以外的大事和小事,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对我却不可或缺,全是可以称为“我的写作背景”,对我极为珍贵的东西。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就在我的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记录下来,就像人称良史的“董狐之笔”,把它老老实实记下来。因为书只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