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如果这是宋史1(大宋开国卷)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685990X/9787806859902 ·条形码:978780685990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如果这是宋史1(大宋开国卷) 去商家看看
如果这是宋史1(大宋开国卷) 去商家看看

 如果这是宋史1(大宋开国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685990X/9787806859902
·条形码:97878068599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If this is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如果这是宋史》讲述了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历史,本就是真假掺半的。也许就在那些古老优雅的繁体字刚刚组合成官方史书时,它们就已经是些谎言。
为了皇权的尊严,为了统治的需要,或者儒家所说的“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历代写史的人,把曾经的真相,隐藏在明暗交界的角落里,千年之后,只剩下了“如果”……
尤其是宋史。
宋朝盛产太多的“君子”,随时定性别人是小人,无耻到根据需要篡改事实,甚至人身攻击……一切都太不可信了,我们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字,连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也许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什么时候做到过?)。
更何况,我还要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我个人的所谓发现和见解。
所以,只能叫这个名字了。
作者简介 高天流云,本名刘羽权,沈阳人,自由职业,曾出版小说《潘多拉界面》、《血罂粟》。
媒体推荐 我只能取这个名字——如果这是宋史。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历史,本就是真假掺半的。也许就任那些古老优雅的繁体字刚刚组合成官方史书时,它们就已经是些谎言。为了皇权的尊严,为了统治的需要,或者儒家所说的〔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历代写史的人,把曾经的真相,隐藏任明暗交界的角落里,千年之后,只剩下了〔如果〕……尤其是宋史。宋朝盛产太多的〔君子〕,随时定性别人是小人,无耻到根据需要篡改事实,甚至人身攻击……一切都太不可信了。更何况,我还要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我个人的所谓发现和见解。所以,只能叫这个名字了。
编辑推荐 全景再现中国最绚丽王朝的盛开与谢幕
白话正说大宋帝国三百年兴衰历程
掀起2008大宋王朝热 《如果这是宋史》——已经打开全新宋史

白话正说全本宋朝大历史,揭示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本书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说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把中国五代十(十一)国各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个个历史疑案,一一罗织在轻松幽默的解说之中。使一部长达三百年的皇皇宋史,在侃侃而谈中,尽解一切真相,尽得其中真味。
专业书评 作者细腻的文笔 缜密的构思
却再现了那远古的奇迹……
北大历史系 梅子仁
天涯煮酒论史板块超一流作品,作者观点手法文采都落落不俗,将枯燥的历史写的引人入胜,并赋予各个历史人物新的、鲜活的形象。
天涯推荐 易宏生
单看起来,《明》很热闹,很有趣,但内里的厚度和古今的通脱与《宋》比起来,就逊色了。本来觉得,《明》的语言很睿智、很现代、很生动、很幽默了,但看过《宋》再回头读,就觉得口味薄了不少。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方面,《宋》经纬细腻、点面成辉、逻辑缜密、眼光深邃。语言上风趣但不流于油滑,深沉与轻灵兼而有之,但没有滞涩和轻浮。可以感觉到贯通古今的悟力,史料庞杂繁复但有据有序,引用和表述就普及而言也算得比较严谨了!叙事技巧方面,尽管个别处锋芒毕露,但也算得非常成熟了!
只是这书出得比《明》晚些,所以很多人带着《明》的阅读惯性草草比量,以至于觉得读着不舒服。其实仔细想想,抛开习惯和先入为主的偏见,两套书各自随便挑上100页读下来,看看那套书在你的记忆里,留下的人和事更多、更细、更生动立体,乃至大的历史轮廓和色彩更丰富而且清晰!还有就是那些俏皮叙述。
当当网资深评论员 何应中
这本书简直是精彩绝伦!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红了以后,一大批草根说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出,统统打着《明朝》的旗号,起初以为这本书也不过如此,也是模仿之作,看了以后,拍案叫绝!作者的风格和当年明月很不同,写的更之爽快,以一种淋漓尽致的风格去诠释北宋的历史。如果你喜欢明朝那些儿事,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卓越亚马逊资深评论员 单若水
《如果这是宋史》堪称白话中的经典!
内容丰富,前后贯穿性强,看过之后久久不肯放手,回味无穷。看来作者可以高枕无忧地继续专研宋史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作者写历史的角度很特别,实实在在才是宋史。
宋史研究员 程 琛
千头万绪的仁宗朝,梳理下来真不容易。
流云兄善于把同样一件事情以不同角度观看得出的迥然不同的观象,读者在其中体验过山车一样的快感,使行文张力十足。我很喜欢。
新浪网推荐 魏 淼
同类的书总免不了相比,可以这样说,当年明月的书消遣性强,流畅的书写至少保证你一天扫一本,而这本则书卷味相当浓郁,文笔生动有趣,但这种有趣比较含蓄,不象明月那样直白煽情肆意渲泻,而是需要你仔细体会,然后会心一笑,所以你恐怕一个星期才可以看完一本,同样的价钱,显然比明月的书那是更值。
比明月更好的一个地方,是本书懂得勾勒每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氛围,让你能够知道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大体是怎样的,而这在明月的历史叙述中,基本告缺。而我从此书中最大的收益也就在此,一下子入门了宋初纷繁的乱世。之前凭自己,是怎样看也看不透。
至于缺点,如果作者能够对一些小事的史料更加仔细辨析,那就更好看了。
今晚报推荐 舒非珂
这本书的文笔十分优美,不仅详细地写出来大宋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令人百读不厌,在下力捧。
腾讯网推荐 汤加隆
目录
第一章 前因 我本乱世一根草
第二章 冻不死的种子
第三章 皇帝流水线
第四章 让天下人都签投名状
第五章 一个员工是怎样折磨自己老板的
第六章 天下英雄他最强
第七章 冯道之殇
第八章 第一战将赵匡胤
第九章 陨落的太阳
第十章 机关算尽伤聪明
第十一章 北宋诞生记
第十二章 请注意,现在我是皇帝
第十三章 我的江山我装修
第十四章 我有一个梦想
第十五章 六十六天平后蜀
第十六章 胜利者的规矩
第十七章 爱我的间谍
第十八章 啊……天杀的城墙
第十九章 宋朝的内核
第二十章 对这个败类要毫不留情
第二十一章 寄生胎
第二十二章 我的名字叫李煜
第二十三章 五字错千年
第二十四章 烛光摇曳话当年
第二十五章 魂归洛阳川
……
序言 中国这一段的历史,从一个人的离家出走开始。
这个人叫赵匡胤,当时已经二十一岁了,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此前的生活平静得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特别点的事发生(至少没有记载)。二十一年啊,就这么平淡无聊地活过来了,而且早婚早育,我有时会非常佩服他的耐性,换个人估计会被腻死。
但他是赵匡胤,从出生时就很不得了,据说声光电俱有,色香味俱全,而且之前十个月,他老妈就宣称,梦到了太阳钻进了她的肚子(在中国,太阳好像隔个百八十年的就钻进女人肚子里一次)。最奇异的是,他生出来时体有金光,三日不散,而且胞衣如菡萏。
于是,这都成了他日后之所以伟大非凡的理由。
可怜的赵匡胤,这是多么严重的异形胎加新生儿黄疸啊,一连黄了三天还没好,还被人调侃了一千多年!
在这空洞无聊的二十一年里,赵匡胤实在是一个再乖不过的好孩子,一切都无可挑剔。他干过的唯一一件出点格的事,就是骑了一匹烈马冲出城,结果脑袋命中城门,硬生生栽下马来。旁观的人吓坏了,以为他这下死定了,却不料他立即就跳了起来,不仅没事,反而冲向那匹害他丢了面子的马,骑上去,直到马服了,面子找回来为止。
但是结果却是郁闷的,千百年来从没有人佩服他意志坚强,年纪轻轻就把铁头功练到炉火纯青,反而大搞封建迷信,说有金甲神时刻守护,根本没他本人什么事。
话说,一个在冷兵器时代的军营里长大的男孩子,居然在二十一年的时光里,才弄出来这么一丁点的“光荣”事迹,他的折腾能力和顽劣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本应该一直活在父母的身边当个乖宝宝(这之前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在99.9%的历史记载里,都说他是因为天生英才难自弃,实在是没办法寂寞,甚至是看到了五代十一国(不是笔误,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也可以是五代十一国,具体原因以后再说)时兵祸连连,生灵涂炭,他才不得已离开慈母妻儿,出去执行上天交给他拯救苍生的神圣使命的。可是实际上呢?
非常简单,他家穷,得出去找食吃了。
穷啊,在那个时代里,连皇帝都没觉得自己富裕过。翻开史书,满纸都是禁贩私盐,五斤以上就处死;牛皮全归国有(军需),家存一寸或者贩卖一寸,就处死;铸钱太薄,十余纹叠加起没有以前一个厚,简直就是薄铁片子,而且敢私铸就处死……至于水灾、旱灾、虫灾或者兵灾时人怎么活,那可真是有难度,如果能真实记录下来的话,现在市面上的那些火暴畅销,专门吓小女生的恶心型恐怖片就可以歇菜了。
一点都没有夸张,《人肉叉烧包》之类的片子只不过是些个体变态者的单独行为,如果满城,或者方圆几百里内都成了这种店铺,且时刻营业的话,是什么世界?请着重记住下面这句话:那——时——真——的——人——吃——人!
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后来的赵匡胤有多么的伟大。
那么赵家人的具体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想想在这样的世道里,赵匡胤居然能活到二十一岁,还娶妻生子了,才不得已离家谋生,他家看来混得相当的不错啊。
事实上也真的不错。
赵匡胤的祖先可查的能追溯到他的高祖,名叫赵朓,生活在唐代,做过永清、方安、幽都这三个县的县令;曾祖父赵珽在唐代藩镇势力上升时期,历任藩镇属官(注意,藩镇),兼御史中丞,在朝廷里有一定地位;祖父赵敬生于唐末,文武兼备,出任营、蓟、涿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在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勗手下任职,是禁军中飞捷军指挥使。


文摘 第一章 前因 我本乱世一根草
中国这一段的历史,从一个人的离家出走开始。
这个人叫赵匡胤,当时已经二十一岁了,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此前的生活平静得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特别点的事发生(至少没有记载)。二十一年啊,就这么平淡无聊地活过来了,而且早婚早育,我有时会非常佩服他的耐性,换个人估计会被腻死。
但他是赵匡胤,从出生时就很不得了,据说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而且之前十个月,他老妈就宣称,梦到了太阳钻进了她的肚子(在中国,太阳好像隔个百八十年的就钻进女人肚子里一次)。最奇异的是,他生出来时体有金光,三日不散,而且胞衣如菡萏。
于是,这都成了他日后之所以伟大非凡的理由。
可怜的赵匡胤,这是多么严重的异形胎加新生儿黄疸啊,一连黄了三天还没好,还被人调侃了一千多年!
在这空洞无聊的二十一年里,赵匡胤实在是一个再乖不过的好孩子,一切都无可挑剔。他干过的唯一一件出点格的事,就是骑了一匹烈马冲出城,结果脑袋命中城门,硬生生栽下马来。旁观的人吓坏了,以为他这下死定了,却不料他立即就跳了起来,不仅没事,反而冲向那匹害他丢了面子的马,骑上去,直到马服了,面子找回来为止。
但是结果却是郁闷的,千百年来从没有人佩服他意志坚强,年纪轻轻就把铁头功练到炉火纯青,反而大搞封建迷信,说有金甲神时刻守护,根本没他本人什么事。
话说,一个在冷兵器时代的军营里长大的男孩子,居然在二十一年的时光里,才弄出来这么一丁点的“光荣”事迹,他的折腾能力和顽劣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本应该一直活在父母的身边当个乖宝宝(这之前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在99.9%的历史记载里,都说他是因为天生英才难自弃,实在是没办法寂寞,甚至是看到了五代十一国(不是笔误,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也可以是五代十一国,具体原因以后再说)时兵祸连连,生灵涂炭,他才不得已离开慈母妻儿,出去执行上天交给他拯救苍生的神圣使命。可是实际上呢?
非常简单,他家穷,得出去找食吃了。
穷啊,在那个时代里,连皇帝都没觉得自己富裕过。翻开史书,满纸都是禁贩私盐,五斤以上就处死;牛皮全归国有(军需),家存一寸或者贩卖一寸,就处死;铸钱太薄,十余纹叠加起没有以前一个厚,简直就是薄铁片子,而且敢私铸就处死……至于水灾、旱灾、虫灾或者兵灾时人怎么活,那可真是有难度!
想想在这样的世道里,赵匡胤居然能活到二十一岁,还娶妻生
……
后记 但不管怎样,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那个夜晚还是过去了,时间……继续流动,不以任何人的死亡而稍微停顿。
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第一富贵权柄骤然转接,但一切波澜不惊。在《宋史》的记载中,明确地记录着“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就是这样的简单,赵匡胤死了,他的二弟赵光义即皇帝位,其间没有任何的蹊跷、谜团,更没有任何人有过什么异议,或者不寻常的举动。
因为,紧接着就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之后,“群臣表请听政”,而赵光义“不许”,“宰相薛居正等固请”,赵光义才勉强同意——“乃许”,并在即日起,“移御长春殿”。
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了。
对于赵匡胤,人世间给他最后的一点印迹是“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号恸殒绝。”只是一片哭声而已。紧接着就是商量怎样埋葬他了,而那极其的简单,在中国都执行了上千年,是一整套完整的、规范的专流程作业了,真是再容易不过。
给赵匡胤定庙号,“太祖”,无论如何,谁也没法否认是他亲手开创了宋朝;给他定谥号,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宋史》中给他的盖棺定论是——“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以上文字,取自《宋史·太祖本纪》,看着像是极力在为赵匡胤歌功颂德,可是古人文笔精妙,尤其是此文为元朝人所撰,是好是坏,褒贬之间要细细地玩味。比如“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只说了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武功大治则一点不提。这说来似乎也无可厚非,谁让宋朝在武功上一败涂地呢?而宋朝的朝政制度,尤其是军事制度,绝大部分都由赵匡胤一手创立的,并且一以贯之,三百年不变。
以元朝人的胜利者身份,能说出这样的话,似乎已经非常的厚道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但已无须细辩了,赵匡胤的一生,笔者已经勉运拙笔,恭录于上了,其中的是非曲折,伟岸卑微,相信一切公道自在人心,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因此而有了一个明暗参半,但又宽容博爱的赵匡胤。这就足够了。至于他的千秋功罪,是否给宋朝打下了积贫积弱的底子,却没法盖棺定论。
因为他的生命是被突然终结的,宋朝的国运、权柄,它的施政纲领,也是突然间拐了弯的,这甚至带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跟着一起滑向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境地。
而这些,都随着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拉开了序幕。如果他不死,如果他还能再多活几年,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
这是一个绝望中的猜想,注定了没有答案……在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到这些。每个人都争着擦干了眼泪,向新一任的皇帝聚拢,去进行下一轮的权力游戏。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之后,赵匡胤冰冷的尸体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宫的一个角落,要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四月二十七日,他才被运往洛阳,葬入由他本人选定的陵墓里。
他死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当他落葬入土为安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春满人间,柳絮纷飞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