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54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203053113 ·条形码:97872030531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山西新军史 |
 |
|
 |
山西新军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54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203053113
·条形码:97872030531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山西新军史》讲述了:山西新军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即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诞生的。“七七”事变后,抗日救国的呼声遍及全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特别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对阎锡山当局团结抗日的统战工作做得卓有成效;牺盟会成立后,在山西抗日救亡运动日渐高涨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先后派朱蕴山、彭雪枫、薄一波等相继到达太原,专门从事山西当局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努力争取阎锡山联共抗日;而阎锡山当其所属的晋绥两地不断遭到日军武装进犯和经济侵略日趋严重的关头,出于“自存与自固”的目的,也提出了“守土抗战”、“牺牲救国”的口号,其内外政策随即有了明显的变化,并逐渐向联共抗日方面转化;随着薄一波同志与阎锡山会谈成功和主持牺盟会工作,我党与阎锡山当局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而为山西新军的成立,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编辑推荐 《山西新军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山西新军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基础
第一节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第二节 红军东征对山西政局的重大影响
第三节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阎锡山确立了“联共抗日”的方针
第四节 阎锡山邀请薄一波“共策保晋大业
第五节 薄、阎会谈成功,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六节 周恩来与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组建
第七节 阎锡山从矛盾中求生的“诀窍
第二章 山西新军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策略胜利的产物
第一节 薄一波接办牺盟会工作,为建立新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为创建新军培训了大批骨干
第三节 “七七”事变爆发,山西新军诞生
第四节 山西岌岌可危,新军进行扩编
第五节 八路军挺进华北,新军开赴各战略要地,共同坚持敌后抗战
第六节 牺盟会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山西新军不断发展
第三章 在抗日、反顽的双重斗争中成长壮大
第一节 太原、临汾相继沦陷,新军各部迅速扩大
第二节 强化共产党对新军的领导,促进阎锡山继续联共抗日
第三节 邀请八路军派员改善军事指挥能力,积极开展同反动旧军官的斗争
第四节 配合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为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
第五节 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平原作战,新军坚守三晋阵地奋勇抗敌
第六节 阎锡山召开古贤、五龙宫会议“扶旧抑新”,大搞分裂活动
第七节 狠抓部队自身建设,积极提高军政素质
第四章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第一节 粉碎日军的“治安肃正”,为捍卫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
第二节 秋林会议是阎锡山取消新军、膺惩牺盟会,图谋反共投降的总暴露
第三节 揭露顽固分子的三反罪行,深入开展反逆流斗争
第四节 加强在反顽斗争中的形势教育,积极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
第五章 实行自卫反击,彻底粉碎“十二月事变”
第一节 灵邱事件与冀聘之等反动旧军官的叛变,是“十二月事变”的前奏和信号
第二节 阎锡山下令“剿除”决死二纵队,“十二月事变”揭开战幕
第三节 决死二纵队冲出包围,与决死四纵队胜利会师
第四节 二一二旅、二一三旅进行战略转移,与决死一纵队会师沁源
第五节 晋西北新军取得自卫反击战决定性的胜利
第六节 决死三纵队在“事变”中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节 决死一纵队在“事变”中措施得力,部队稳定
第八节 中共中央出面调解,山西局势迅速好转
第九节 新军开展政治大整军,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奋勇前进
第六章 从百团大战到抗战胜利,山西新军战功卓著
第一节 参加百团大战,新军各部英勇作战
第二节 粉碎日伪军轮番“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
第三节 开展整风运动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大搞生产运动战胜严重困难
第四节 在党的“七大”精神鼓舞下,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五节 不朽的战功,永存的业绩
后记
……
序言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当此之际,王生甫同志撰著的《山西新军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一部叙述比较全面详尽的山西新军史,它对山西新军产生的历史背景、组建过程、发展壮大、对抗战和新中国建立的贡献以及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战斗、主要领导人名录、新军各部的组织沿革等,都作了客观的阐述,从而再现了山西新军产生、发展和成长的完整历程。
山西新军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即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诞生的。“七七”事变后,抗日救国的呼声遍及全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特别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对阎锡山当局团结抗日的统战工作做得卓有成效;牺盟会成立后,在山西抗日救亡运动日渐高涨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先后派朱蕴山、彭雪枫、薄一波等相继到达太原,专门从事山西当局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努力争取阎锡山联共抗日;而阎锡山当其所属的晋绥两地不断遭到日军武装进犯和经济侵略日趋严重的关头,出于“自存与自固”的目的,也提出了“守土抗战”、“牺牲救国”的口号,其内外政策随即有了明显的变化,并逐渐向联共抗日方面转化;随着薄一波同志与阎锡山会谈成功和主持牺盟会工作,我党与阎锡山当局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而为山西新军的成立,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文摘 阎锡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封建军阀,又是一个在国民党阵营内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实力派。他在山西经营了20多年,在“西北实业公司”的名义下,办起了西北炼钢厂、西北制造厂、兴农酒精厂、西北发电厂、汽车修造厂、晋华卷烟厂、西北机械修理厂、西北煤矿等35家大企业,修了同蒲铁路,还有银行、钱庄之类,他的家当和势力都在山西,而且在各方面都自成体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总是要千方百计保住这些万贯家产的。阎锡山现时的处境十分困难:经济破产,民怨沸腾,独裁统治摇摇欲坠;日军向华北步步逼近,绥远已遭到日伪军的侵袭,山西已面临着日军的最大威胁,阎日矛盾大大增加,并将随着日军的进逼而激化;与此同时,蒋介石乘中央军进入山西助阎阻截红军东征未撤的军事力量,也想分化山西,故阎、蒋矛盾也日益尖锐。在阎锡山看来,降日、迎蒋都不是好办法,抗日、拒蒋又没有力量。他和共产党不会诚心长期合作,但又感到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还是可以利用的,如要联共抗日,可能还是一条既能抗日、又能拒蒋的出路。于是他便实行了一套所谓的新政策,这就是要打起抗日的旗号,召请一批他认为没有共产党党籍的进步人士甚至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仿照共产党的办法,采取某些进步措施,争取群众对他的支持,争取全国舆论对他的好评,以便在“进步”中巩固扩大他的地方势力,抵抗日本的进攻和抗拒蒋介石的吞并,也可阻止共产党势力在山西的发展,从而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阎锡山的联共不是真心联共,抗日也不是一心抗日,他的联共和反共在他头脑里是并行不悖的。但他毕竟是由反共变成了联共,由亲日变成了抗日,而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未形成之前,阎锡山出现这种变化,无疑会在山西创造有利于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条件,有利于推进山西、华北抗战的开展,有利于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进一步的形成和扩大。
后记 1937年10月初,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总队民运工作队驻进山西沁县西汤村,那年我10岁,在他们抗日救国和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宣传教育下,我参加了决死一总队儿童队,从此开始了对山西新军的了解,认识逐渐升华。建国后,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从1955年就开始了对牺盟会、新军领导人的采访和史料的积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写《牺盟会史》又用很长时间不间断地到国家档案馆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原始资料,并多次访问了薄一波、杨尚昆、牛荫冠、刘岱峰、张文昂、郝德青、戎子和、梁膺庸、雷任民、刘玉衡、陈捷第、牛佩琮、张天珩、薛克中、张耀、段云等有关领导同志,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从1983年下半年后,我被借调到“山西新军史料征集办公室”工作了十几年,更加广泛地阅读了许多有关新军的档案资料和各部新军史料编辑组编写的史料集,这就为撰著《山西新军史》奠定了基础。
从1986年11月12日至13日,山西新军史料征集指导组第二次会议后,我即开始了对《山西新军史》的撰著。几经修改,历时近20年,一心笔耕于日不暇给、夜难成寐之中,但亦终难凑开物成务之效。现虽勉强成书,也全仰赖于原牺盟会、新军各级领导人直接与间接的指导,山西新军史料征集办公室大量史料的供给,安庆洙、胡长水等同志的多方力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