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534369762 ·条形码:97875343697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西递/中国老村 |
 |
|
 |
西递/中国老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534369762
·条形码:97875343697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老村
内容简介 西递村位于黟县城东8公里处。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华夏第一村”、按清代黟籍学者俞正燮解释:“西递在府西,旧为违铺所,因以得名”。又据《新安名族志》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蔼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西递。”两种说法不一,但各有一定道理,或许两种来由兼而有之。西递为胡姓世居之地。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其祖先即举家由婺源迁此定居。至明万历年间,当地出了一个官至胶州刺史、荆王府长史的胡文光,这里的胡氏宗族便发旺起来。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将它推上了全盛的阶段。全村有将近600座华丽的宅院,两条大街,99条巷子,纵横交错,曲折幽深,如同一座庞大的迷宫。有800户烟灶,90多口水井,3000日男丁,人口近万。这里地灵人杰,不仅培育出巨商大贾,而且造就一批秀士英才。如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胡积堂、在康有为“公车上书”上签名的三举人胡殿元、胡嘉楷和胡腾逵、光绪三十二年就创办了崇德女子职业学校的黄杏仙等。
西递村依旧保留不少中世纪古老中国的特有风貌。村口宏伟高大,雕刻精湛的明代胡文光刺史坊巍然屹立。村内现存122幢富丽多姿的清代民居建筑,有康熙年间兴建的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的履福堂,有建于咸丰年间的构思奇特、雕饰精美的桃李园,还有道光十年修筑的千金小姐抛彩球的彩楼。此外还有敬爱堂、瑞玉庭、西园、惇仁堂、笃敬堂、枕石小筑等。它们中有富丽的宅院,雅致的厅堂,精巧的花园,用大理石制作的门框和精美的石雕门罩。这些住宅大多是长方形的合院,有的两进,有的三进,堂前留有天井,旁侧是偏房跨院。室内雕梁画栋,描金绘彩,栏板、斗拱、窗扇、莲花门,无处没有工致精巧的木雕。这个琳琅满目的形象系列,较充分地展示了明清时期民间建筑艺术的特征。西递为夹溪水而建的长条形村落,流水中穿,街巷以桥相连,建筑群落的整体性极佳,给人以紧凑精美之感。清代诗人曹文埴在《咏西递》诗中云:“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术高下密。曲径如弯己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西递民居建筑群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推荐 黟县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古便有“桃花源”之誉。西递村则位于黟县县城东南的深山更深处。在这里,看青山绿水、院落村居、幽长深巷、石刻木雕,听遥远传说、沧桑变迁、传统文化,这里是神秘的,总能撩动我们的遐想和沉思。它不愧为一曲童话、一卷史书、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现在请你随着本书走进西递村,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目录 明经胡氏宗祠
胡文光石坊
府第
厅堂
庭园
楼台
……
文摘 书摘
徽州古村落,多聚族而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原战
乱而进入徽州山区的。这些中原士族来到徽州后,虽然隐居山林,躬耕自给
,但他们尊敬祖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有的还撰写家法垂训后代,力图
保持其过去的家风。宋以后,徽州社会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宗法制
度逐步形成。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到相当完备和牢固
的程度。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对这种社会状况作了真实的描述:“新安
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
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
,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宗法制自古以来就是与祭祀祖先密切相联的,尊祖是宗法制的首要原则
。祭祖必须要有场所,兴建祠堂正是为了尊祖,以表报本返始之心,尽子孙
的孝道。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精神生活空间,与族谱、族田一起,构成了
宗法制度的三要素。祠堂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只有
天子、诸侯、大夫才允许修建祭祖的家庙。《礼》对祭祀先祖限定为“天子
之庙不越七世;诸侯五世;大夫三世,或日亦五世;士庶人二世、一世。”
当时普通的士人庶民是不允许建家庙的,祭祖活动只能在居室内进行。宋代
,程朱理学倡导“尊祖敬宗”,程颐提出“庶人无庙,可立影堂”,这就是
百姓家中悬挂祖容的来历。朱熹则进一步提出士庶人修建祠堂。朱子《家礼
》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之制三间,外为中门
。”但是这种祠堂,还是与家庭住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初洪武年间,朝
廷开始允许庶民祭祀高、曾、祖、考。于是,永乐年间,徽州建祠活动开始
兴盛。嘉靖时,有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向皇帝上疏建议“诏天下臣工建立
家庙”,由此掀起了全国普遍建祠堂的高潮。这时,由于徽商已经崛起,成
为左右中国商业活动的支柱力量之一,也成为徽州古村落加快规划建设的主
要投资来源。徽州的大村大族都已有足够的经费大兴土木,因此这里的修祠
风气大振。明嘉靖《徽州府志》载:“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立其间。”徽
州祠堂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由当时的宗族经济实力所决定的,也
是宗族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