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居 >

老蔡侃房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1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7503933925/9787503933929 ·条形码:978750393392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老蔡侃房 去商家看看
老蔡侃房 去商家看看

 老蔡侃房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1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7503933925/9787503933929
·条形码:97875039339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老蔡侃房》体现了老蔡在各种重大事件发生时的活跃思想。正如一媒体的宣传广告:新闻发生时,我在场!重要政策出台时,有对房地产行业的尝试影响剖析;重大事件发生时,有对前因后果的深入探究;在萝卜快了不洗泥、房价疯涨不愁卖时,及时向开发商谏言、保护消费者权益:“房地产的铁律是品质赵高赵能保值,真具抗跌性。所以,即使是在跟风之中,品质的要求也不能丢弃。”文中最具价值的是凭着多年在业内摸爬滚打培养出来的敏锐嗅觉,经常站在业内前沿,对各咱政策的影响及后果提出反思和建议。如北京36号地块被拍卖后,他提出在黄金地块限价,不仅是政府出让金的巨大损失,高达9600元的房价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的,政府与百性都得不到好处,后果只能是新一轮的寻租、投资或投机行为大行其道。
作者简介 蔡鸿岩,资深地产媒体人,地产评论人,房地产专家;
中国不动产研究院理事,首席评论员:
天津市河东区招商顾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置业大讲堂》客座教授;
《楼市》杂志创办人,楼市传媒总裁,北京楼市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4-1995年为《中国经营报》记者、编辑,负责创办该报房地产专版——“中经房地产”,在中国财经类报刊中最早创办了地产专版;
1995-1999年担任《精品购物指南》房产编辑室主任。任职期间推动了《精品购物指南》在京城地产行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使《精品》房地产广告年营业额达到从零到过亿的快速攀升,创下了两个“70%”(《精品》全部广告收入的70%来自房产行业,北京房产广告有70%投放在《精品》)的业绩,使包括《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在内的中国经营报社实现了年营业额从3000万到过亿的突破;
1999年9月创办北京精品家园房地产经纪公司,在恒基中心开设北京首家长年性房产展销中心,并成为北京首批专项从事二手房经纪业务的中介公司。公司在其带领下成为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首批六家获准从事二手房贷款业务的经纪公司之一;2001年与中国农业银行西城支行合作,首推二手房“押旧买新”业务;2000年、2001年协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成功发起举办两次京沪房地产高峰论坛;
2003年创办《楼市》杂志。历经四年发展,荣膺中国房业协会“2006最具社会影响力房产期刊”大奖.成为京城乃至全国具权威性、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的地产传媒;
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二套《中国房产报道》,凤凰卫视《广厦中华》,北京电视台等多个电视房产栏目的策划工作。2000年亲自编导为凤凰卫视策划制作了《中国房地产十年盘点》十集专题片。2006年应邀担任BTV-5《首都经济报道》房产栏目嘉宾主持人。
长年专注房地产政策与市场研究工作。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建设部及北京市相关部门组织的房地产政策相关专家听证会;2002年应邀参与烟台市房地产规划发展报告课题研究及起草工作;2005年荣获中国市场学会等机构授予的“中国房地产十大策划专家”荣誉称号;应邀参与中国通用控股集团房地产投资决策报告论证起草工作;先后担任首创置业、鲁能地产、泰跃地产等多家地产公司顾问,并先后参与北京棕榈泉、阳光上东、太月园、太阳园、华清嘉园、万科星园等多个知名楼盘营销顾问工作;对房地产项目开发全程中的营销策划与整合传播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擅长以前瞻、独到、犀利的视角审视房地产行业。
编辑推荐 《老蔡侃房》:房地产关乎民生,关系国家产经全局,面对涨声不断的房产变局,老蔡以行业资深媒体人的身份,冷眼看待房地产上至国家政策,下至置业者的心态转变。
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其结果是地产大鳄在股市大门洞开的怂恿下,玩耍着资本和土地双涨双收的暴利游戏;房价在接二连三的新调控政策摧动下不降反升,调控思路似乎应该适时调整。
目录
走在前沿(代序)

老蔡侃“市"
楼市泡沫“边缘化”
感知“牛市”
房价之痒与“萝卜快了不洗泥”
流量的商机和麦当劳法则
“房价”是乎超女秀
GDP、房价和业主维权
政府应用市场手段调控房价上涨
“人傻,钱多,速来”与豪宅热卖
房价疯涨暴露宏观调控软肋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动力
警察罚单、高房价与“国六条”
急刹车与高房价
“双竞价”、商人逐利与劣质工程
高房价的经济掣肘
《疯狂的石头》砸解房价
秋天到了,冬天还有多远
房与车:价格涨与降的生存悖论
《猪都笑了》的房价版
郭德纲式“房价”娱乐与幽默
限价房雄心与城市病隐忧
房地产政治与“猫捉老鼠”数字游戏
股市博弈与地产赌局
股市疯了,楼市会不会疯——再谈股市与楼市影响与互动
房价传染病

老蔡侃“人”
潘石屹与黄文仔:南北地产之风马牛
从易宪容“奸”、任志强“直”说开去
贫、富分区有益社会和谐
易宪容封嘴与董藩续写万言书
大家大地产
老潘让人抓住了尾巴
易宪容辞职与小户型回归
王石泡沫论背后的万科“野心”
冯主席的“猪事”与地产大势

老蔡侃“事”
擦亮眼睛——祝新年鸿运
投资“远洋”投资未来
老鼠?猫和“3?15”
“接力棒”和“防忽悠热线”——写在《楼市》“商务房产”月刊创刊之际
开发商骗贷与“国八条”
楼市侃爷与产品主义
起哄的人和不该起哄的事
星河湾的狗熊、英雄论
土地热拍热对人民币升值
清河拍地与“梦想中国”
REITs来了要什么
资源?合作?发展
《VOGuE》来了与万科十七英里被砸
看万科“危险”公关
当维权成为“家常便饭”
住宅禁商——猫捉到了耗子
地产娱乐秀的派场与误区
排行榜、速销楼盘与构建和谐社会
重回“塔楼时代”
美丽园之痛与顺驰之祸
三年《楼市》与十三年楼市“万金油”
对外资何不“看钱下菜碟”
36号地结局:该管的与不该管的
挤一挤政策泡沫
从逸翠园纠纷看地产“游戏规则”弊端
汤臣一品被查与猪肉涨价
百分的事业与一百的追求
“地王”诞生与调控大麻花
迪拜纪行之一:全球化背景下堆起的迪拜金字塔
迪拜纪行之二:飞机运来的城市
迪拜纪行之三:沙漠荒地如何打造成为全世界的休闲度假圣地

附录 重要事件、人物会晤
……
序言 认识老蔡已十多年了,每期一收到《楼市》,总会先看“老蔡侃房”,就像每期拿到《读者》和女儿抢着先看幽默版一样,明知幼稚,但已成习惯。看了“老蔡侃房”,就知道最近又发生什么大事了。老蔡的文章,前瞻、犀利,能把严肃的问题以娱乐化来调侃,让人在轻松一笑中有所感悟和深思。
这本文集体现了老蔡在各种重大事件发生时的活跃思想。正如一媒体的宣传广告:新闻发生时,我在场!重要政策出台时,有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影响剖析;重大事件发生时,有对前因后果的深入探究;在萝卜快了不洗泥、房价疯涨不愁卖时,及时向开发商谏言、保护消费者权益:“房地产的铁律是品质越高越能保值,越具抗跌性。所以,即便是在跟风之中,品质的要求也不能丢弃。”文中最具价值的是凭着多年在业内摸爬滚打培养出来的敏锐嗅觉,经常站在业内前沿,对各种政策的影响及后果提出反思和建议。如北京36号地块被拍卖后,他提出在黄金地块限价,不仅是政府出让金的巨大损失,高达9600元的房价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的,政府与百姓都得不到好处,后果只能是新一轮的寻租、投资或投机行为大行其道。
老蔡看得最多的是市场问题,他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敢于碰硬,不论对行业老大,还是知名专家,都敢于直言不讳。
文摘 两会期间,房价是最热门的话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此间见到的有关房产和房价的谈论多数还停留在“说”上,能不能实现则另当别论。某位市长在两会上说了句他的城市房价一定会降,马上招来媒体和网友热捧;某位所谓专家对媒体放言,预计今年房价要下跌25%,马上博得观众雷鸣般热烈掌声。
眼球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让N个郭德纲式的娱乐人物成功走红。可悲的是,竞有些官员、学者和所谓的专家偏偏也精于此道,以博取眼球,达到为商为政之目的。前面讲房价一定要降的那位市长,偏偏春节这一个月他们城市的房价就涨了500元;说房价要下跌25%的那位学者的言论,也让人不禁联想起一年多前高喊房价要降,但之后遭到无数错过了房价上涨行情的买房人痛斥的易先生当初的言辞。
个人言辞产生的后效事小,而国家的某项政策如果也成为一种调笑佐料,最终殃及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调笑在房地产领域总是事发不断。比如年初90平方米修正方案发出一天又收回;比如现在越来越多争议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政府一心要建给穷人的经济适用房,但事实上是,北京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里高档私家车比比皆是,两会期间天通苑的房号竟在网上公开炒到了13万元!可以肯定的是假若不做房屋普查工作,风风火火将要推行的廉租房政策还有可能会像经济适用房政策一样,仅仅可能是地方政府汇报政绩的一纸说辞。
房价问题事关民生,更事关地方政府官员们的“乌纱”和政绩。在房价将要向为政者问责的今日,尤其要谨防相关官员和地方政府以一个房价指数为目标,忽悠中央调控房价的政策精神,忽悠民众的智商和信任。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一个城市加建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城市整体房价指数就可能达到房价上涨的目标。但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来说,它可能与商品房价格走向真的毫无关联。再比如某个城市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年度房价指数达标,甚至指使高档楼盘开发商推迟签约申报时问,以凑低一个数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