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810832506 ·条形码:97878108325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去商家看看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去商家看看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810832506
·条形码:97878108325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术史丛书

内容简介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开山祖,他创办的译圣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被称为无声而有效的传教方式,不仅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具有普遍的先行意义,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如果把利玛窦看作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文化的开创者,那么,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创者当属马礼逊,而且由马礼逊开启的这次文化交流,层次更深,影响更久远。《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首次将马礼逊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中,置于历史文化的坐标上,凸显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媒体推荐 前言
基督教从唐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陈垣先生把基督教入华的历史划分为四期:“第一期唐朝的景教,第二期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第三期是明清的天主教,第四期是清朝的耶稣教”。这种划分深刻揭示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博得了中外学者的认同。
唐代传入的景教,实为基督教的异端聂斯脱里派,传入中国后称景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635年大秦国主教阿罗本来到京都,受到唐太宗礼遇,此为景教传入中国之始。后经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几代皇帝,教务有所发展,在长安等地建有波斯寺和大秦寺。但845年武宗灭佛,景教亦受牵连,从此一蹶不振,只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景教存在。
元代建立后,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又流行起来。近人统计元代景教徒分布地区达48个市镇之广。元代对基督教各派统称为也里可温,意为“信奉上帝的人”,他们受到元廷的重任。同时在元代,罗马教廷还派遣天主教使节来到中国,并开始传教活动。约翰。蒙特高维诺是以罗马使节名义来华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天主教第一个教区的创始人。虽然约翰·蒙特高维诺开创了在元朝传教,但由于元朝国祚不长,代之的明朝又奉行海禁政策,致使元初出现的中西交往的盛况不复可见,因此,“伴随着蒙古帝国的衰亡而出现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与东西方交往的中断,持续了这么长时间,致使中国人几乎完全忘记了欧洲和基督教的存在。”
在谈到唐代景教和元朝天主教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时,美国教会史学家赖德烈说: “据我们所知,中国如果过去未曾传入过景教,或蒙特高维诺等方济各会传教士也从未被罗马教会派遣,从欧洲经历那么长而艰难的旅程来中国,那末,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不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其于文化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中西文化首次实现真正意义的交流开始于16世纪,也就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三期、耶稣会教士代表团来临的光辉时期。当时由于地理大发现,西方商人和传教士梯航东来,尤其是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成了文化交流的载体。他们力求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利玛窦在谈到孔子时说:“中国哲学家最有名的叫孔子……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神圣……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他,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在洞悉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各阶层心态的基础上,利玛窦采取补儒抑佛反理教的方针,并辅以西方的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士大夫的好感。他先宣扬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又向中国传入西方的科学知识像天文学、数学、医学、军事、铸炮技术,以此赢得了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受洗入教。虽然如叶向高所言: “深慕笃信以为真得性命之学,足了生死大事者,不过数人,”实际上,中国士大夫所接受更多的是他们传播的自然科学知识,而非西方的基督教教义。这点谢和耐就曾指出:徐光启等教徒接受和信仰的不是单纯的天主教教义,而是包括科学技术在的大杂烩。尽管如此,天主教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暂时成功。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马礼逊来华与新教传入中国
一、马礼逊来华前中英关系的发展
二、马礼逊来华的历史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2.新教锐意东扩
3.马礼逊来华前的中国
三、马礼逊来华与新教传入中国
1.马礼逊的早期宗教教育
2.马礼逊海外传教目标的确定
3.马礼逊来华与新教传入中国

第二章 马礼逊汉语研究及辞书编纂
一、明清以来西人对中文的研究及辞书编纂
二、马礼逊的中文学习
三、《华英字典》的编纂
1.《华英字典》的编纂体例
2.《华英字典》与中西文化交流
3.《华英字典》的影响
四、《华英字典》外的汉语研究著作
1.《通用汉言之法》
2.《中国大观》
3.《广东省土话字汇》

第三章 《圣经》汉译及其影响
一、马礼逊以前的《圣经》汉译
二、马礼逊译经的缘起
三、马礼逊的译经原则
四、马礼逊译本的文体
五、马礼逊译本的出版及评价
六、“二马译本”关系辨析
七、《圣经》中译本的影响

第四章 马礼逊的传教事业
一、马礼逊在华的传教形势
二、马礼逊的传教方式
三、马礼逊的传教活动
四、马礼逊与美国、荷兰传教会的关系

第五章 马礼逊的文化教育活动
一、马礼逊教育活动的缘起
二、英华书院的创立及其影响
三、新加坡学院的筹建及其影响
四、东方语言学校的建立及其影响
五、马礼逊教育活动的影响

第六章 马礼逊所近代中外文报刊
一、近代西方期刊的发展
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及其影响
三、马礼逊与《印支搜闻》
四、与马礼逊有关的其他期刊

第七章 马礼逊与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
一、西方印刷术的早期传入
二、马礼逊传入西方印刷术的原因
三、马礼逊传入的西方近代印刷术
1.马礼逊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活字之研究
2.马礼逊与铅活字印刷
3.石印技术的传入
四、马礼逊传入的西方印刷术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含译著)
西文著作
后记
……
序言 基督教从唐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陈垣先生把基督教入华的历史划分为四期:“第一期唐朝的景教,第二期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第三期是明清的天主教,第四期是清朝的耶稣教”。这种划分深刻揭示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博得了中外学者的认同。
唐代传入的景教,实为基督教的异端聂斯脱里派,传入中国后称景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635年大秦国主教阿罗本来到京都,受到唐太宗礼遇,此为景教传入中国之始。后经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几代皇帝,教务有所发展,在长安等地建有波斯寺和大秦寺。但845年武宗灭佛,景教亦受牵连,从此一蹶不振,只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景教存在。
元代建立后,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又流行起来。近人统计元代景教徒分布地区达48个市镇之广。元代对基督教各派统称为也里可温,意为“信奉上帝的人”,他们受到元廷的重任。同时在元代,罗马教廷还派遣天主教使节来到中国,并开始传教活动。约翰。蒙特高维诺是以罗马使节名义来华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天主教第一个教区的创始人。虽然约翰·蒙特高维诺开创了在元朝传教,但由于元朝国祚不长,代之的明朝又奉行海禁政策,致使元初出现的中西交往的盛况不复可见,因此,“伴随着蒙古帝国的衰亡而出现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与东西方交往的中断,持续了这么长时间,致使中国人几乎完全忘记了欧洲和基督教的存在。”
在谈到唐代景教和元朝天主教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时,美国教会史学家赖德烈说: “据我们所知,中国如果过去未曾传入过景教,或蒙特高维诺等方济各会传教士也从未被罗马教会派遣,从欧洲经历那么长而艰难的旅程来中国,那末,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不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其于文化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中西文化首次实现真正意义的交流开始于16世纪,也就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三期、耶稣会教士代表团来临的光辉时期。当时由于地理大发现,西方商人和传教士梯航东来,尤其是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成了文化交流的载体。他们力求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利玛窦在谈到孔子时说:“中国哲学家最有名的叫孔子……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神圣……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他,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在洞悉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各阶层心态的基础上,利玛窦采取补儒抑佛反理教的方针,并辅以西方的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士大夫的好感。他先宣扬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又向中国传入西方的科学知识像天文学、数学、医学、军事、铸炮技术,以此赢得了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受洗入教。虽然如叶向高所言: “深慕笃信以为真得性命之学,足了生死大事者,不过数人,”实际上,中国士大夫所接受更多的是他们传播的自然科学知识,而非西方的基督教教义。这点谢和耐就曾指出:徐光启等教徒接受和信仰的不是单纯的天主教教义,而是包括科学技术在的大杂烩。尽管如此,天主教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暂时成功。
文摘 1653——1657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因向罗马教廷报告“礼仪之争”问题返回欧洲,在欧洲各国游历期间,在德国科隆出版《中国语法》,这本书对欧洲学者深入研究中国语言,成为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后来德国医生门采尔[ChristianMentzel]在柏应理指导下,学习汉语,著有《中文入门》,惜未出版。1730年贝尔[Bayer]用拉丁文著述的《中国大观》在圣彼得堡由皇家研究院刊印,第一册是有关中文字典和方言。1687年,法国耶稣会士白晋编著《中法小词典》并用拉丁文和法文写成《中文研究法》。'中文研究成就最大的当推马若瑟1728年在广州写成的《中文札记》 [Notitla LinguaCSinicae],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字的专著,多取材于白晋的《中文研究法》。书中举证三万三千多条来说明中文的优美。该书曾请法国著名学者傅尔蒙[E.Fourmont,1683-1745]校阅,而傅尔蒙又参考马若瑟的研究材料,吸取其他一些成果'写成《中国文典》 [Grammatica Sinica],对法国汉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马若瑟的《中文札记》多次再版,马六甲英华书院就曾再版过此书。
1733年,传教士格拉蒙纳[Bazilius A Glemona]在澳门著成《中拉字典》。第二年, 巴多明将达内[Danet]拉了文字典译成中文。18世纪,魏继晋编有《汉德字典》。此外,来华传教士对汉语以外的文字也予以重视,像孙璋的《汉蒙法对照字典》和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的《汉、满、蒙、藏、法五国文字字汇》。后者为乾隆帝敕编,为西方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开创了先例。
综上可知,从事中文研究者大多为来华的传教士。由于英国在此之前从未有传教士到过中国,因此在中文研究及辞书编纂上远远落后于法、意等国,基本尚属空白。伴随基督新教传入中国,英国势必要在中文研究上赶上其他国家,这可能是伦敦会在给马礼逊的指示中,把学中文视作一个伟大目标的原因所在。
二、马礼逊的中文学习
马礼逊在确定来华后,伦敦会曾安排马礼逊跟中国青年容三德学习中文,但毕竟时间太短,而且马礼逊同时要准备医学、天文学等其他知识,所以他在中文学习上只是打下点基础而已。因此到广州后,提高中文知识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为了完成伦敦会要他掌握中文的目标,同时也是为编纂字典和翻译《圣经》作准备。然而,马礼逊在广州学习中文面临的困难,丝毫不亚于在英国伦敦:
第一、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否则处以极刑。1759年洪仁辉[James Flint]事件后,李侍尧在奏文中将事件的原因归结如下:“细察根源,纵由内地奸民教
……
后记 当我整理完这部三年前写于西子湖畔的博士论文时,心中难以平静。读书期间,业师黄时鉴先生给予的鼓励与帮助,至今历历在目。
读研究生时,我的专业是世界古代史。在其后的教学与科研中,逐渐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浓厚兴趣。1996年夏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忝列黄先生门下攻读中西文化交流史专业博士学位。在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资料后,一个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的形象逐渐浮现于我的面前,他就是第一位来华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作为基督新教在中国传布的开山鼻祖,其所行所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可谓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开拓者。而如此重要的人物国内外有关他的研究却相当缺乏,仅有的研究亦多着眼于其宣教活动,对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疏于重视。鉴于此,我决定以《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当我将这一想法告知黄先生时,得到先生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先生慷慨解囊,为我从北京图书馆复印了大量有关资料,没有它们,拙著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