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逸事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4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307935/9787807307938 ·条形码:978780730793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文化名人逸事录 |
 |
|
 |
文化名人逸事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4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307935/9787807307938
·条形码:97878073079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文化名人逸事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中人物的智慧、机智、幽默,以及生活际遇和精神风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文化名人逸事录》是从大量报刊图书中精心筛选,采撷英华汇集而成的。根据宁愿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全书共收录了文化名人157位,近400篇文章。
《文化名人逸事录》的特点:一是人物的知名度高。其中有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戏剧家、教育家、科学家等。他们的生平事略,在《辞海》中都有记载。凡未入《辞海》且知名度较低者,《文化名人逸事录》一律不收。二是可读性强,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小故事,或是一段有趣的珍闻,大多情节曲折生动,其中不乏精彩之篇,读来引人入胜。三是文章短小精悍,每篇文章大多在千字左右,文字精练流畅。
编辑推荐 《文化名人逸事录》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目录 编者的话
一、著名作家逸事
柳青(1916—1978)
故意找骂
钱钟书(1910—1998)
过目不忘
幽默的钱钟书
萧军(1907—1988)
拳打张春桥
赵树理(1906一1970)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幽默
“认罪”
巴金(1904—2005)
“千里马”遇“伯乐”
与萧珊奇特的相识
丁玲(1904一1986)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梁实秋(1903—1987)
七十二岁再做新郎
编者的话
一、著名作家逸事
柳青(1916—1978)
故意找骂
钱钟书(1910—1998)
过目不忘
幽默的钱钟书
萧军(1907—1988)
拳打张春桥
赵树理(1906一1970)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幽默
“认罪”
巴金(1904—2005)
“千里马”遇“伯乐”
与萧珊奇特的相识
丁玲(1904一1986)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梁实秋(1903—1987)
七十二岁再做新郎
沈从文(1902—1988)
小学毕业的大作家
冰心(1900—1999)
泪湿《甲午战争》手稿
宝塔诗
“实秋是我一生知己”
夏衍(1900—1995)
笑谈历史教训
老舍(1899—1966)
答催稿信
文章为命酒为魂
智考齐白石
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活中的幽默
瞿秋白(1899—1935)
风趣的“贺仪”
临终写下的两首词
郑振铎(1898—1958)
搜救国宝传奇
沈雁冰(1896—1981)
勤策奋勉成大器
背《红楼梦》
郁达夫(1896—1945)
“风雨茅庐”
给冯玉祥的祝寿诗
两首佚诗
林语堂(1895—1976)
妙语惊人
“人才辈出”
泪写《京华烟云》
张恨水(1895一1967)
同时创作六部长篇连载小说
谢绝张学良
叶圣陶(1894—1988)
少年时唱的歌
郭沫若(1892—1978)
第一封情书
妙语应答
贺婚诗
巧改对联救少女
巧解寿谜
刘半农(1891—1934)
“教我如何不想她”
以曲代信
向恺然(1889—1957)
武林奇对
鲁迅(1881—1936)
少年学对课
坟头“应试”
弃医学文
失恋诗
“反七步诗”
曹雪芹(?一1763)
写《红楼梦》
挥毫戏王爷
朋友之交,淡淡如水
扎风筝救友人
李汝珍(约1763一约1830)
破识奇诗结良缘
吴敬梓(1701—1754)
三次拒考
饿着肚子写出的杰作
蒲松龄(1640—1715)
落第自勉联
写《聊斋》
甜酸苦辣
追究“玉柱不架金梁”
妙诗戏权贵
妙对讽进士
赴宴
“岂有此理”
咏针讽独眼
金圣叹(1608—1661)
趣联惊四座
临刑对奇联
幽默二三事
施耐庵(元末明初)
巧治心病
“虎癖”
重写时迁偷鸡盗甲
冯梦龙(1574—1646)
“三落”成就“三言”
元好问(1190—1257)
“可”“否”在妹
……
二、著名诗人逸事
三、著名书画家逸事
四、著名教育家逸事
五、著名戏曲戏剧家、音乐家逸事
六、著名科学家、医学家逸事
七、其他文化名人逸事
……
文摘 巴金是四川成都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1936年,巴金在大上海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唤醒了年轻一代。此时巴金收到了许多的书信,追求他的人很多,来信中,有一女生写的信最多,言词却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来到新雅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头来,那学生就像熟人一样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笑了笑说:“唉,你也早啊!”说着,请女孩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女孩望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呢。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女孩笑着说:“我叫陈蕴珍,小名叫长春。我可不愿李先生把我当小孩看哟。”这个女孩就是萧珊,这名字是1941年读西南联大时取的。当时她和两个相好的女友住在一起,她们都亲热地叫她“小三”,待她写文章发表时,就以“萧珊”的谐音为笔名了。
萧珊告诉巴金,她爸爸是上海泰康食品厂的股东,在南市城隍庙开了一家咖啡馆。她不满爸爸的约束,想离家去闯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