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010065780/9787010065786 ·条形码:9787010065786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
 |
|
 |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010065780/9787010065786
·条形码:97870100657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作为佛教文化主要载体的寺院和石窟在西北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色进行了全面探讨。作者依据史书和方志中的相关资料,将汉魏直至明清的西北地区佛教寺院划分为五个时期,逐一分析了各个时期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及其中心区域;又根据考古资料勾勒了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区域分布,划分出七个区域,着重论述了各个区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其次,作者以译场、律肆和义林对佛教经、律、论三藏的传译和讲习,探讨了佛学在中古西北地区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佛学在中古西北地区以关中最为发达、河西和西域次之、其他地区又次之的三级格局。接着,本书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阐述了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在隋唐西北地区的传播,阐述了藏传佛教各派在宋元明清西北地区的传播,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佛教传播活动由此得以再现。在前文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全书最后对历史时期的西北佛教文化区域进行了科学划分,探析了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阐明了当代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域的历史成因。作者指出,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差异,汉魏至隋唐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的广泛传播,形成了西域、河西、陇右、关中、陕北、陕南六大佛教文化区。公元1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伊斯兰教的异军突起,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宋元明清时期,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域由天山北部藏传佛教文化区、甘青藏传佛教文化区和汉地世俗佛教文化区组成。这种佛教文化格局产生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趋于定型。作者认为,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两千多年,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转移。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的发展。隋唐时期,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降,汉地世俗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渐渐兴起,并于蒙元时期日益兴旺繁盛。明清时期,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河湟地区作为明清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不仅影响到明清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域发展的态势,而且奠定了当今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基本格局。这些结论,要言不烦,颇有见地。
目录 序
绪论
一、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本书研究内容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夏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一、石窟寺的遗存状况
(一)新疆地区
(二)甘肃省
(三)宁夏地区
(四)陕西省
二、石窟寺的区域分布
(一)西域
(二)河 西
(三)陇 中
(四)陇 南
(五)陇 东
(六)宁 南
(七)渭 北
三、 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一)“西域式”: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二)“凉州模式”: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三)“秦州模式”:陇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四)陇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五)陇东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六)“黄土高原雕刻风格”:宁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七)“长安模式”: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第三章 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弘扬
一、译场与佛经翻译
(一)西 域
(二)河 西
(三)关 中
二、律肆与律学弘持
(一)《十诵律》
(二)《五分律》
(三)《僧祗律》
(四)《四分律》
……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的历史变迁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