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子与通信 >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11279255/9787111279259 ·条形码:978711127925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 去商家看看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 去商家看看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11279255/9787111279259
·条形码:97871112792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通信信息网络的共性理论和相关技术,在整体内容和结构上可概括地划分为4个部分,共分11章:第一部分(第1章)为总体描述,主要介绍了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发展、组成、结构、分类、业务及其相关基础知识,以及通信网中的数学基础;第二部分(第2、3章)介绍了通信网的基本构成、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征、信息传输与复用技术、信息转接与交换技术、数据链路层的技术;第三部分(第4~10章)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主要讲解了局域网技术、IP网络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互连、网络应用、接入网技术和网络管理与安全;第四部分(第11章)主要介绍以网络融合为目标的新一代网络架构及技术理念。《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每一章后均附有思考与练习题,以便读者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在内容组织上着力体现“基础+实用+新颖”的特点,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系统知识的前后关联性;概念清晰,论述严谨,插图丰富。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网络教学的教师、通信网络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编辑推荐 《现代通信网络实用教程》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1章 通信网的概论及数学基础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1.2 通信网的概念及其发展
1.2.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2.2 电信网的发展历程
1.2.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
1.3 通信网的组成与结构
1.3.1 通信网的组成和功能
1.3.2 现代通信网的系统架构
1.3.3 通信网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3.4 标准化组织
1.4 通信网的分类及其业务
1.4.1 通信网的分类
1.4.2 通信网的业务
1.5 数据通信基础
1.5.1 数据、信号与信息
1.5.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5.3 数据通信方式
1.5.4 数据通信中的主要技术指标
1.5.5 网络服务质量
1.6 通信网络中的数学基础
1.6.1 图论基础知识
1.6.2 排队论基础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信息通信的网络平台与关键要素
2.1 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2.1.1 系统与网
2.1.2 通信网的基本要素及其组成
2.2 网络拓扑结构及特征
2.2.1 网络拓扑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2.2.2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
2.3 信息传输与复用技术
2.3.1 传输链路——信道
2.3.2 无线通信线路及无线通信系统
2.3.3 有线通信线路
2.3.4 信道复用技术
2.4 信息转接与交换技术
2.4.1 概述
2.4.2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2.4.3 快速分组交换
2.4.4 多址通信
2.5 通信网的约定
2.5.1 网络体系结构
2.5.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5.3 因特网的协议模型——TCP/IP协议模型
2.5.4 No.7信令网的协议模型
2.5.5 通信网的传输标准和质量标准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数据链路层技术
3.1 设计数据链路层的原因
3.2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3.2.1 帧同步功能
3.2.2 差错控制的主要功能
3.2.3 流量控制功能
3.2.4 链路管理功能
3.3 差错控制技术
3.3.1 差错的产生
3.3.2 差错的检测
3.3.3 差错处理
3.4 流量控制
3.4.1 停一等协议
3.4.2 连续ARQ协议
3.4.3 滑动窗口协议机制
3.5 HDLC协议原理
3.5.1 HDLC协议概述
3.5.2 HDLC的帧格式
3.5.3 HDLC的帧类型及其工作过程
3.6 PPP协议原理及其应用
3.6.1 PPP协议概述
3.6.2 PPP协议的帧格式
3.6.3 PPP协议的链路控制
3.6.4 PPP协议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4.1 概述
4.1.1 局域网的特点
4.1.2 局域网的分类
4.1.3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2 局域网体系结构
4.2.1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及协议标准
4.2.2 以太网和IEEE802.3 标准?:
4.2.3 令牌总线网与IEEE802.4 标准
4.2.4 令牌环网与[EEE802.5 标准
4.3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4.3.1 网卡的作用
4.3.2 以太网MAC层的硬件地址及其表示
4.3.3 以太网的连接方式
4.4 交换式以太网
4.4.1 共享式集线器的局限性
4.4.2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问题
4.4.3 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机制和组网结构
4.5 千兆以太网基础
4.5.1 概述
4.5.2 千兆以太网技术优势
4.5.3 千兆以太网的组网应用
4.6 虚拟局域网技术
4.6.1 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4.6.2 虚拟局域网的技术特点和类型
4.6.3 虚拟局域网的优点
4.7 无线局域网
4.7.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4.7.2 无线局域网标准
4.7.3 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模式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IP网络技术
5.1 IP地址概述
5.1.1 IP地址的结构及表示方法
5.1.2 IP地址的分类
5.1.3 特殊IP地址
5.1.4 私有网络地址
5.1.5 子网的划分
5.1.6 无类地址与超网
5.2 网络层协议
5.2.1 IP协议
5.2.2 ARP协议
5.2.3 RARP协议
5.2.4 ICMP协议
5.2.5 DHCP协议
5.2.6 IP多播与IGMP协议
5.3 NAT
5.4 IPv6基础
5.4.1 概述
5.4.2 IPv6的报头格式
5.4.3 IPv6的地址空间和表示方法
5.4.4 IPv4向IPv6转换
5.5 传输层协议
5.5.1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
5.5.2 TCP/IP模型中的传输层
5.5.3 用户数据报协议
5.5.4 传输控制协议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广域网技术
6.1 广域网概述
6.1.1 广域网的组成
6.1.2 广域网的数据通信方式
6.2 广域网技术
6.2.1 分组交换x.25网络
6.2.2 帧中继
6.2.3 异步传输模式
6.2.4 MPLS
6.3 IP广域网的路由
6.3.1 路由选择与路由表
6.3.2 路由及路由选择算法
6.3.3 IP路由选择协议
6.4.拥塞控制与队列管理
6.4.1 拥塞的产生及拥塞控制的定义
6.4.2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6,4.3 队列管理
6.5 IP网络QoS控制
6.5.1 IntServ模型
6.5.2 DiffServ模型
6.5.3 RSVP协议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网络互连
7.1 网络互连概述
7.1.1 网络互连的目的和要求
7.1.2 网络互连的类型
7.2 基于距离的互连方式
7.3 基于层次的网络互连设备与网络互连方式
7.3.1 物理层互连
7.3.2 数据链路层互连
7.3.3 网络层互连
7.3.4 高层互连
7.3.5 网络互连的协议接口
7.4 网络互连示例
7.4.1 企事业网的组建
7.4.2 企业网组网实例
7.4.3 校园网组网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网络应用
8.1 因特网应用
8.1.1 域名系统
8.1.2 电子邮件服务
8.1.3 文件传输协议
8.1.4 HTTP与WWW服务
8.2 IP电话
8.2.1 IP电话概述
8.2.2 IP电话网的基本结构
8.2.3 IP电话的标准
8.3 IP多媒体应用及其协议
8.3.1 IP多媒体应用概述
8.3.2 实时传输协议
8.3.3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8.4 P2P应用
8.4.1 P2P的概念
8.4.2 P2P的原理
8.4.3 P2P的应用
8.5 网络应用及开发基础
8.5.1 网络编程接口
8.5.2 基于Winsock的网络编程方式
8.5.3 Winsock网络编程举例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接入网技术
9.1 接入网概述
9.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9.1.2 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
9.1.3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与接人类型
9.1.4 接入网的功能与分类
9.2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9.2.1 基于PSTN的铜线宽带接入技术
9.2.2 光纤接入技术
9.2.3 HFC接入技术
9.3 无线接入技术
9.3.1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9.3.2 移动接入技术
9.4 电力线接入技术
9.4.1 相关背景
9.4.2 电力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现状
9.4.3 电力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9.5 WiMAX接人技术
9.5.1 WiMAX与IEEE802.16
9.5.2 WiMAX的技术特点
9.5.3 IEEE802.16协议栈参考模型
9.5.4 WiMAX的网络架构
9.5.5 WiMAX技术的应用前景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 网络管理与安全
10.1 网络管理概述
10.2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10.2.1 组织模型:管理者一代理模型
10.2.2 网络管理的信息模型
10.2.3 通信模型
10.2.4 网络管理的功能
10.3 网络安全概述
10.3.1 网络安全的目标
10.3.2 网络安全的主要防范机制
10.4 网络安全技术
10.4.1 加密技术
10.4.2 数字签名基础
10.4.3 防火墙技术
10.5 网络安全协议
10.5.1 应用层安全协议
10.5.2 传输层安全协议
10.5.3 网络层安全协议
10.5.4 网络接口层安全协议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 下一代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11.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11.1.1 NGN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1.1.2 NGN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3 NGN的特点
11.1.4 NGN的标准化活动
11.2 NGN的关键技术
11.2.1 软交换技术
11.2.2 IMS技术
11.2.3 IMS的特点及其与软交换的比较
11.3 网络融合的发展现状
11.3.1 NGN替代传统核心网的进程加快
11.3.2 IMS发展迅速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现代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通信网的发展正在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已使通信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支撑技术。然而,通信网络所涉及的技术范畴相当:宽泛,通信网络绝非仅仅指计算机网络,而应该是所有用于电子信息通信的网络的所有共性的总称。它涵盖传统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网络,甚至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领域,因此,通信网络所涉及的问题既具有针对各种具体网络的特殊性,又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本书的基本思想是:以介绍通信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共性理论问题为前提,同时兼顾讲解各种不同网络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但一般不涉及具体设备。
为了适应现代通信网的发展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多年教学、科研及参考大量通信网方面的著作和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因此,我们在本书的编写中特别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反映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力图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应用说明原理,对通信网中相关的网络通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了简明清晰的介绍。
文摘 插图: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原则如下:
1.基本原则
不管什么样的网络,其拓扑结构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要可靠、易于安装,又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技术经济性。网络的可靠性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拓扑结构的选择要利于故障诊断,易于隔离故障,以使网络的主要部分仍能正常运行。网络拓扑的选择还会影响传输媒体的选择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确定,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各个站点在网上的运行速度和网络软硬件接口的复杂性。
2.重要原则
1)结构连通性:这是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要求。网络拓扑结构的连通性就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存在至少一条路径,才具备信息交互的最基本条件。网络的连通性会因某些结点或链路的失效而变差,甚至会使整个网络结构变为两个以上失去相互关联关系的子网,从图论的角度来讲,就是成为不连通图,该网络就会崩溃或只能降级使用部分网络功能。
2)结构可靠性: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的可靠性,保证网络在更宽泛的条件下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和执行任务。网络的可靠性定义,就是在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作用下,通信网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的表现。
3)复杂程度:应在满足网络建设各种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网络的简化。

4)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包括技术适应性和业务及结构的扩展性。
5)建设和管理代价:既要考虑一次性的建设成本,又要考虑后期的管理成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