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古文鉴赏手册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6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00080282 ·条形码:978750008028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古文鉴赏手册 去商家看看
古文鉴赏手册 去商家看看

 古文鉴赏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6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00080282
·条形码:978750008028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64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古文鉴赏手册》内容为:鉴赏类辞书,特别是诗文类鉴赏属于丰厚型的作品结集,不仅需要撰写者以广博深厚的学养及其深入浅出的解析来示入门径,而且,在工具书充斥市场的今天,更需要在其他方面如形式、叙述语言、切人角度等方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以求精益求精、后出转精。本套鉴赏手册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文化陶冶,将所选古代诗文、词曲中种种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练的语言逐一揭示出来,使学生和大众读者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称得上是一套供中小学生和家长、老师及其他广大读者使用,集鉴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书。
本套鉴赏手册所选录的古代诗文、词曲,不仅包括作者简介、释义、鉴赏分析等内容,还增加了一些别致而实用性的内容,如名句赏析、小贴士等。你能从对本篇文章的赏析中,了解到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环境氛围,还能发现与作品作者密切相关的逸闻趣事、典故野史等。希望以此为切人点,带领读者们步人精妙博大的文学殿堂,真正成为读者们精美而实用的案头工具书。
编辑推荐 《古文鉴赏手册》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论语六则/《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轲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轲
鱼我所欲也/孟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轲
逍遥游/庄周
庖丁解牛/庄周
劝学/苟况
天论/苟况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
曾子杀彘/韩非
五蠹/韩非
苛政猛于虎/《礼记》
博学/《礼记》
修身为本/《礼记》
卜居/屈原
对楚王问/宋玉
风赋/宋玉
察今/《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李斯
过秦论(上)/贾谊
论贵粟疏/晁错
七发·观涛/枚乘
长门赋并序/司马相如
女娲补天/《淮南子》
鸿门宴/司马迁
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
阿房宫赋/杜枚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秋声赋/欧阳修
六国论/苏洵
爱莲说/周敦颐
墨池记/曾巩
训俭示康/司马光
伤仲永/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教战守策/苏轼
日喻/苏轼
方山子传/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观潮/周密
尚志斋说/虞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卖柑者言/刘基
苦斋记/刘基
书博鸡者事/高启
深虑论/高孝孺
项脊轩志/归有光
寒花葬志/归有光
蔺相如完璧归论/王世贞
徐文长传并序/袁宏道
西湖七月半/张岱
五人墓碑记/张溥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梅花岭记/全祖望
祭妹文/袁枚
病梅馆记/龚自珍
习惯说/刘蓉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
……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当中,文学经典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血脉中不可割舍的菁华部分。可是如许丰厚的文化遗存,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特别是埋首于繁忙工作或繁重学业的人来说,正如《庄子·养生主》开篇那句触目惊心之语:“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况且身处喧哗与骚动的年代,又如何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心态的平和,在此种状态下平心静气地含英咀华呢?毕竟,这些篇章所属的那个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了,即使最年轻的篇章也距我们很久远了,甚至有些篇章的面目已经模糊。更有甚者,一些篇章如不能正确理解其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词句意义,不能掌握准确的韵律节奏,不能体会其中深蕴的情感、意象、意境,则很难达到陶冶性情、澡雪精神的目的。而这些篇章历经筛淘锤炼,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结晶,其所浓缩的已不仅是文学,还涵括了许多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菁华。如此丰厚博深的蕴涵也已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朗读与背诵就能体会的。
文摘 情感真挚深沉,叙事细腻哀婉,艺术别具一格,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作者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精雕细画,要言不烦,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文章围绕一个“情”字展开,说古道今,思前想后,拉拉杂杂,无不关情。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时“未尝一目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三聚三别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的歉疚悔恨,还是直抒“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旬,无不渗透着作者与十二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尤其是作者得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后,反复抒写那种将信将疑,由信到疑,又由疑到信的情感心理;那种关于人死后有知抑或无知的梦呓式的议论;以及最后一部分充满内疚和自责之情的抒发,更是写得真切诚挚,似无尽的哀乐久久萦回,催人泪下,撼人心魄。这篇血泪凝成的“千年绝调”,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共鸣。《古文观止》评价它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