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儒学之精神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9062601 ·条形码:97873090626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儒学之精神 去商家看看
中国儒学之精神 去商家看看

 中国儒学之精神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9062601
·条形码:97873090626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郭齐勇教授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
《中国儒学之精神》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全书共十二讲,每讲环绕一个中心展开,集理论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文笔流畅,通俗但不媚俗。读者对象为大专或本科生,系高职高专以上院校人文素质或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人士、干部与经理人才的讲座教材与读物。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现任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兼中国地区负责人,国际儒联(ICA)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齐勇白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文化学概论》、《诸子学志》等。曾到美、德、俄、日、韩诸国的十多所世界名校、名机构演讲。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讲 学概说
第一节 原“儒”
第二节 孔子与门人
第三节 四个发展阶段

第二讲五经四书
第一节 五经
第二节 四书

第三讲 文精神
第一节 中华人文的特质
第二节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讲 心价值
第一节 中国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二节 韩国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三节 日本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四节 以仁爱为本的核心价值系统
第五节 儒家核心价值的现代意义

第五讲 私观与正义论
第一节 公与私
第二节 孔子的公正性诉求
第三节 孟子的正义论
第四节 儒家公共哲学及“公德”、“正义”问题

第六讲 亲相隐
第一节 三文本的要旨
第二节 “直”、“隐”与“爱有差等”
第三节 西方思想史上的“亲亲相隐”
第四节 容隐制与人权

第七讲 性学说
第一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汉唐诸儒的人性论
第四节 宋代理学的心性论

第八讲 中庸之道
第一节 民族性格
第二节 四个向度
第三节 中庸之道

第九讲 教意涵
第一节 组织化的宗教与精神性的宗教
第二节 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
第三节 “天”与“天人之学”
第四节 教化之教与信仰之教

第十讲 想境界
第一节 君子、圣人、仁人与成人
第二节 子思、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第三节 孔孟人格境界论及宋明儒的发展
第四节 儒学的生死观及其当代价值

第十一讲 理智慧
第一节 儒商的工作伦理
第二节 孔子的管理哲学
第三节 儒家的管理之道

第十二讲 觉自识
第一节 对女性的看法
第二节 “礼”与“吃人的礼教”
第三节 评所谓的“假命题”
第四节 儒学与现代社会

附录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
后记
……
序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军博士约我写这本小册子,承蒙他的看重,也谢谢他有耐心,我终于慢悠悠地把平日为学生们讲课的有关讲义和面向社会大众的演讲稿,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整理了出来。
我个人持一种开放的儒学的观点,我不认为有什么铁板一块的中国文化或一成不变的儒学。孔子是“圣之时者”,儒家是“时间的人”,与时偕行,不舍昼夜。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学、儒家或儒教当然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儒家、儒教。
我提倡开放的儒学或开放的“新儒学”,主张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术、诸子百家之学的相互拥抱、互补兼容。
中国文化或国学,包罗至广,丰富多彩。我不同意把中国文化、国学简单地化约为儒学(当然儒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儒学与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之学,与道教、佛教,与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并非绝对对立。历史上,儒家与上述诸家大体上是处在合理的冲撞与相互补充的文化生态之中的。我们今天更没有必要持门户之见,以为诸家相互抵触,绝对排斥。从人格境界的追求或文化修养来说,儒道释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杜甫(诗圣)、李白(诗仙)、王维(诗禅)在唐诗中相得益彰一样。
文摘 插图:


后记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全球华人与不少外国朋友的心。在地震发生后的半个月内,我与家人时时坐在电视机前,密切关注灾区的动态,我们真是有“揪心之痛”的感觉,时常禁不住泪水涟涟。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不少孩子,不少正在上课的中小学师生被掩埋在废墟下遇难的惨状与不少家庭亲人离散的悲剧,看到有的教师、父母、长辈在地震发生的当下,刹那之际,舍生忘死保护学生、儿女、晚辈的壮举,看到无数解放军与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各级干部、国际救援者等日以继夜、奋不顾身、艰苦卓绝地抢救生命、济赈灾民,以及灾区干部群众自救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的确有“心灵震撼”的感觉,有奔赴灾区尽心尽力的)中动,可惜因本职工作等原因而未果。在本单位,我是最早捐款也是捐得最多的一人。这当然只是聊表寸心而已,不足挂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全球华人众志成城,真情救援,有许多催人泪下、震撼心灵的故事。对此,我已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感言。我认为,在这场突然发生的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及其子孙的仁爱之心得到极大的弘扬!民间进发出积淀、潜藏已久的真性情与爱心,这是孔子奠定的、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仁爱”精神的直接体现,是儒家思想活在民间、活在老百姓心中的铁证!这当然是人性的见证,同时又是中国国民性的见证,是爱心、良心、良知、良能的见证,是儒家“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见证!中华文化的根源性体现出来了!我们都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汶川大地震之后全民呈现的仁爱之心,展现出的最鲜活的道德资源,我们应加以护持,这是民众的大事,对培育子孙后代都有益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