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770812/9787561770818 ·条形码:9787561770818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 |
 |
|
 |
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770812/9787561770818
·条形码:97875617708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丛书共分三册,包括大学生篇、亲子篇和成人篇。书中案例的提供者都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有些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有些是取得国家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咨询师;有些专职,有些兼职。书中作者的督导点评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配有戴眼镜头像的小图标)穿插在案例的行文中,希望没有打扰读者对案例的阅读。每个案例后面还附了我拟的思考题,可以供读者进一步思考;如果作为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供学员在课堂上或课后讨论。《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为《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之“亲子篇”。《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是由心理咨询师写的心理咨询案例集,主要通过咨询师对案例内容和细节的记录,体现咨询师对案例的心理分析、处理对策和方法、效果评估、反思检讨等,同时邀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督导师给每个个案书写督导意见,注重专业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结合。 《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为《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之“亲子篇”。
作者简介 叶斌,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和注册心理师(2007-2009),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兼学术部部长,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理事,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大众心理学》杂志编委,多家管理咨询公司的签约讲师。有着长达近二十年心理咨询、训练和培训的经历和经验,擅长团体心理训练、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的心理辅导,在企业管理心理培训、人事测评和员工心理援助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已出版有《心理咨询师对你说》、《生存心境界》、《心理侦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二十多本专著,并为数十家报刊开设心理专栏或撰稿,发表论文达数百万字。
编辑推荐 《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案例一 亲子间的爱恨交错
案例二 烦恼的聪明人
案例三 爱偷东西的男孩
案例四 爱撒谎的关羽
案例五 躲在衣柜里的女孩
案例六 “父亲”,我爱你们
案例七 心头的溃疡
案例八 没有脚如何站立?
案例九 母子“恋人”
案例十 他的字写得很难看
案例十一 隐形的压力,隐形的翅膀
案例十二 走出厌学、网瘾的阴霾
案例十三 他克服了考试恐惧
案例十四 玻璃天花板下的飞翔
……
序言 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斌博士的邀请,为他主编的新作《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写序。之所以接受,是源自于我多年的心愿和期盼。十五年前,我曾经主编过一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我邀请了一批在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工作第一线从事兼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撰写咨询案例。虽然那时心理咨询还是新鲜事物,了解和知晓的人不多,专业训练不足,专职人员几乎没有,但案例的撰写者们本着对大学生成长的关爱.对解决他们心理困扰问题的探究,以及对心理咨询事业的执著追求,呈现给读者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而我的工作就是对每一个案例进行点评和分析。那本案例集被许多读者喜欢,大学生读者从案例中了解了成长的困扰和解决的方法,咨询师读者从案例中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和助人的技巧。十五年过去了.心理咨询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项专业的助人工作中。在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中需要更多督导,通过对咨询师咨询案例的分析,学习咨询实务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叶斌博士的新作不仅满足了我的心愿,也为咨询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心理咨询有一句行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走多远,带领你的当事人就能走多远。”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的专业人员,我最关心的是怎样培养出胜任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技术方法的演练、个人成长的体验、专业伦理的恪守,也就是督导下的实习。督导是咨询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贯穿心理咨询专业经历,提供持续、有效帮助的保证。
文摘 案例一亲子间的爱恨交错
10岁的瑞瑞被母亲带来咨询。母亲希望解决瑞瑞的习惯问题。
对瑞瑞的观察:瑞瑞被母亲拉着手进了心理咨询室,他是一个穿着比较整齐的孩子。进门之后,他执拗倔强地挣开了母亲的手,站在那里紧张地审视着周围的环境。但是瑞瑞两眼放射出的不是好奇的目光,而是一种愤恨,一种愤恨从他那睁大的、泛白的双眼中直射而出。这种“愤恨的扫描”一会儿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他对着母亲喊道:“去死吧,老巫婆,我说你没有什么良心吧?把我带到这种地方来,你又要使用什么诡计了?你这个歹毒的老巫婆,不得好死,我要一刀刀剐你的肉,把你打入地狱……哈哈,害怕了吧,老巫婆……”在边喊边巡视的过程中,他又走到了母亲的旁边扶着沙发站立。
母亲的主诉:“我这个儿子在家里,骂我,骂保姆,没有一点规矩,我想咨询他的习惯怎样才……”母亲一句话没有说完,儿子又开始咆哮:“老巫婆,你又在说我坏话了!”儿子冲到母亲的身边,用脚踢打着母亲的腿,而母亲又没有后路可以退。”在老师面前怎样能够这个样子呢!“母亲沉着脸说,但儿子不依不饶……
“我和瑞瑞他爸爸在瑞瑞未出生的时候就离婚了,我自己带着瑞瑞生活。为了使瑞瑞能生活得更好,我拼命地挣钱,想为瑞瑞提供最好的条件。在瑞瑞1岁半之后,我曾送他进上海市最好的全托托儿所,但后来发现瑞瑞经常生病,于是我又把他接回家中,请保姆来照顾。我前前后后共换了四个保姆,第一个保姆带了瑞瑞四个月,我发现在我不在家的时候,她虐待瑞瑞,我就把她辞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