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7807341815 ·条形码:978780734181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 |
 |
|
 |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7807341815
·条形码:978780734181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9990436)的第八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研究成果。《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以黄河流域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当前存在的三大难题,对多维临界调控理论、调控手段、调控方法、调控模型和调控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控制论模型和基于风险的调控评价模型,研究了调控方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了评价,推荐了合理的多维临界调控方案,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套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科学对策,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等特点。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可供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黄河水资源利用概况
第二节 2l世纪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治理
第三节 水资源研究现状
第四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第二章 课题研究总体研究思路
第一节 研究总体目标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课题研究逻辑框架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五节 水资源调控运筹原理与决策过程
第三章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水资源需求预测
第一节 黄河流域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第二节 黄河流域人口总量和城镇化格局预测
第三节 城乡生活水需求预测
第四节 工业发展和水需求预测
第五节 农业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及需水量
第六节 生态环境需水量
第七节 流域外需水量
第八节 流域总需水量
第四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手段与调控方案生成研究
第一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体系结构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手段
第三节 科学的水资源调控手段选择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调控方案生成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调控方案生成
第五章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含义
第二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控制论
第三节 水资源系统临界调控的界壳分析
第四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有序原理
第五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协同特性
第六节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多维临界调控定量评价
第六章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的控制论模型
第二节 调控对象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控制者模型的建立
第四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会商控制系统开发
第七章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目标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评价的概念
第三节 调控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多维临界调控评价模型体系框架
第八章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模型体系
第一节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确定性评价模型
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风险分析模型
第三节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节 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系统软件开发
第九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结果分析
第一节 近期(2010年)方案调控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中期(2020年)方案调控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远期(2030年)方案调控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远景(2050年)方案调控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调控结论
第十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
第一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确定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调控方案风险分析
第四节 调控方案综合评价
第五节 不同水平年调控效果的综合对比分析
第十一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对策
第一节 多维临界调控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21世纪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对策
参考文献
……
序言 水资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寻求有效手段来缓解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缺水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水资源的形成、演化和可再生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强烈的人类实践活动,破坏了水资源可再生机理,引起了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客观要求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控。
黄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在79.5万km2的流域面积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自然条件的变化、断流和“小水大灾”等新问题的出现,黄河正面f临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交织的严峻局面。
当前水资源研究由于存在以下问题,尚不能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三大问题:
(1)缺乏对流域整体认识和评价的理论体系。近20年来,我国科学界在水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围绕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防洪问题或水环境问题中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如水利工程建设、水库电站运行、水污染控制、泥沙冲淤平衡等,亦即在单因子单独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并没有从水资源系统整体上进行研究,缺乏对流域水资源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认识和演化趋势的认识,不能从宏观状态上揭示它的特点,把握它的演化规律,因而就难以找出解决水危机的宏观策略。
(2)忽略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系统的可再生性理论实质是强调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必须协调一致,这就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现行水资源系统研究虽已考虑了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问题,但仍未脱离经济制约的范畴,仍以发展经济为主,对环境影响的重视仅局限于可接受的程度,而非致力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忽略了在开发、利用、管理水资源时,必须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良l生循环和发展这一规律。
(3)缺乏指导实践的系统理论基础。水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其纳入人类生存的环境要求和未来的变化中考虑。目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循环、演化规律已发生了变化,现行的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水资源系统面I临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在已变化的条件下建立新的水资源基础理论体系,或者引入其他领域的理论,或对现有理论进行完善来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简称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9990436)正是依据上述三大问题立项研究的。该项目分八个课题,本课题为第八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G1999043608),主要研究多目标、多层次、多过程、群决策框架下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提出统筹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防洪减灾、缓解断流、生态建设等多目标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
文摘 (二)黄河治理的基本思路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黄河治理开发的经验教训,在上述治理黄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黄河三个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防洪:“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
解决黄河的洪水和泥沙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上拦”是根据黄河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在中游干流修建大型水库,以显著削减洪峰;“下排”即充分利用河道排洪人海;“两岸分滞”即在必要时利用滞洪区分洪,滞蓄洪水。泥沙问题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所在,需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拦”主要靠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骨干工程拦减泥沙。“排”就是通过各类河防工程的建设,将拦不住的泥沙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多地输送入海。“放”主要是在下游两岸处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调”是利用干流骨干工程调节水沙过程,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以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水量。“挖”就是挖河淤背,加固黄河干堤,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通过综合治理,谋求黄河长治久安。
(2)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以节流为主,强化管理。
考虑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和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黄河河川径流存在减少的趋势。节约用水是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要把全面节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搞好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是缓解缺水断流与水质恶化的重要手段,要统筹考虑城乡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水量与水质的要求,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供定需,加强需水管理,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分期实施。
(3)水土保持:防治结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类型多样,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根据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在稳定基本农田规模的基础上,对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把产沙集中、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多沙粗沙区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