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3234859 ·条形码:97875032348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 |
 |
|
 |
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3234859
·条形码:97875032348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旅游爱好者阅读参考。
·丛书名:大地纪实丛书
内容简介 作者李少文、梁嵘,走玩长城,行程万里,将长城沿途有代表性的地方及其风貌风情、所见所闻写了数十万的文字,拍摄了2万余张照片。经过多年实地采访、查找收集资料,完成了《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对陕西、宁夏、甘肃长城,做了连贯而翔实的介绍。特为《图文长城》编绘的8幅各段长城示意图,更能方便读者和旅游者,按图索骥。《图文长城》的出版,为万里长城的痴迷者们,无论是自驾车,还是骑车或步行,均提供了十分方便的线路和多方面的帮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陕西省北部长城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陕北长城简述
第三节 府谷县长城
第四节 神木县长城
第五节 榆林市榆阳区长城
第六节 横山县长城
第七节 靖边县长城
第八节 吴起县与定边县长城
第二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
第一节 宁夏长城简述
第二节 横城大边
第三节 银川市、石嘴山与贺兰山长城
第四节 中宁县与中卫市长城
第三章 甘肃省长城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甘肃长城简述
第三节 靖远县、景泰县长城
第四节 威武地区、古浪县、天祝县长城
第五节 永昌县长城
第六节 张掖市、山丹县与高台县长城
第七节 嘉峪关市、酒泉市、金塔县长城
后记
……
序言 本书《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分三章介绍了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甘肃省的长城。陕甘宁地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三五百年前曾是明朝的西部边疆。若追溯到汉唐时,这里是汉人与其他民族共同表演的历史大舞台。若再追溯5000多年或更早,相传先民们由甘肃起程向外迁徙,其中动迁的一支发展为华夏人。他们沿黄河流域探索,途经宁夏和陕西,一路上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中原大地。
《图文长城》全书一共三卷,从山海关开始写到嘉峪关为止,自东向西以县为单位,系统介绍了万里长城的一些重要地段,同时也谈及长城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冲突融合的话题。
长城历史不等于战争史,但是北方游牧渔猎部族与中原王朝在长城沿线发生了计其数的战争,其中一些还是残酷的劫掠性战争。总体说,游牧民族为追求富裕的生活与温和的天气,一波又—波地越过长城定居中原,有些是硬打进来的,有些是请进来的,但这一南向的移民过程几乎从未停息过,最终都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现在,那些游牧人的血液仍在汉族或其他民族的血脉中流淌,齐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汉族使用的姓氏中有些源自古代业已消失的民施;由西城僧侣传入的佛教丰富了中华文化;有着鲜卑血统的强盛唐朝促进中原文化披靡了整个东亚;元朝蒙古人为我们送来了胡琴、冰激凌和涮火锅;满族建立的清朝奠定了今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等。可否这样说:历史铸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而长城就是这一进程的纽带与见证?
文摘 来到陕北榆林市,在老资格的榆林宾馆吃饭,神气又漂亮的女服务生递上一包湿巾,那纸套儿上印着红字:“米脂婆姨,绥德汉。靖定(靖边县、定边县)油气,神府(神木县、府谷县)炭。榆林豆腐,农家饭。” 美中不足的是,这新编民谚落了两句词儿:“驼城(榆林别名驼城)古楼,排成串。三边(靖边县、定边县、安边镇)长城,沙漠穿!”
万里长城自山西省河曲县铁果门村西渡黄河,在陕西府谷县墙头村登陆,旋即攀L黄上高坡。列位看官可晓得,陕北的高坡更高坡:大起大伏,千沟万壑,层层叠叠,一望无际,那景象壮观得没治了!
残破的一线上长城, 周折盘旋在府谷县的黄十高原上,过了神木县后不久进入了半沙漠地带,以后基本沿着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穿越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吴起县、安边镇和定边县,在跨越黄河来到富庶的宁夏平原前,长城才艰难地从沙堆中跋涉出来。
毛乌素大漠沙浪滚滚, 其前锋被无定河水系和长城阻隔,形成一条古代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天然界限。在这里黄土与黄沙相交:有漫无天际的黄沙,有沙性很大的土冈,有一马平川的良田,有千皴万皱的黄土高原, 也有岩石嶙峋的大山,景观复杂多样。由于近年大规模植草植树治理三北,榆林地区的沙丘长出了丛丛沙柳、芨芨草和沙蒿,将大地渲染出了黄绿相杂的斑斓色彩。
后记 笔者走长城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边走访边学习,斗胆写出(《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错误和笑话定当不少,只好暗自祈祷:第一,为能有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感到高兴,第二,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更高兴了,故于此向大家做个交代。
如同明长城的走势与明代的国情密不可分一样,笔者的家庭颠沛轨迹也折射了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程:一个家庭的父亲在抗战中随国民政府撤退到陪都重庆,并结识了逃难中的另一半。光复之后回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到天津大学任教员。在高等教育系统灌输苏联模式时,被整系从天津端到北京组建新大学。由此全家定居北京。
另一个家庭的父亲于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肥城老家投笔弃学参加八路军,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结识了军中的另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在航天工业部任职,曾常驻上海和北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线战备建设中,全家迁居西安至今。
笔者的现代家庭迁移史本不是本书要说的主题,八年艰苦抗战在人类的七千年文明史中也许只是一瞬间,但这场战争不仅给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彻底改变了东亚及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同时还改变了中日两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