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豫园

2010-02-12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7402930 ·条形码:97878074029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豫园 去商家看看
豫园 去商家看看

 豫园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7402930
·条形码:97878074029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古典园林书系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思维,及其多类性和多元性的表现形式,在豫园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演绎。豫园内许多优美的楼、阁、厅、堂、观、亭、廊、轩、榭、舫、台等传统建筑,在千姿百态的古木花卉、奇峰堆石、池塘溪流,蜿蜒的曲径、步道、板桥、墙垣及色彩、光影、明暗等背景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散发出中国古典园林迷人的魅力,充满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不同的自然、唯美、古意的视觉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陈业伟,男,193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绍兴市,国家认定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曾在大学执教和城市规划部门工作。1987年4月-1993年4月连续两届担任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城市建设。曾为上海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及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理事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对国外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作过广泛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起,致力于旧城改建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持规划大量的、系列的上海市南市区旧区改建规划,并发表了《旧城居住区改建中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旧城居住区的现状调查》、《探讨加快旧城住宅建设的有效途径》、《棚户区居住质量的评定方法》、《上海蓬莱路地区改建规划》、《上海旧区住宅改建的对策》等数十篇论文,参与中日规划界合作研究的“上海蓬莱路地区改造规划”及世界银行的澳大利亚专家共同研究的“上海复兴东路地区改造规划”。工作中,善于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并上升到理论。
编辑推荐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矣。
目录
第一章 豫园的历史沿革/1

第二章 豫园的立意构思与总体布局/7
第一节 中国园林与文人·山水·传统山水画的关系/8
一、文人与山水/8
二、山水画的艺术氛围/9
三、文人与园林/12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风韵/14
一、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及“淡”、“清”、“静”的含意/14
二、传统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的风韵/15
第三节 豫园六个景区的立意布局与审美特征/18
一、三穗堂景区/18
二、万花楼景区/28
三、点春堂景区/36
四、会景楼景区/45
五、玉华堂景区/54
六、内园景区/68
第四节 豫园六个景区的总体布局特征/83
一、突出群体和空间之美/83
二、六个景区可划分成28个空间/85

第三章 豫园的建筑及装饰/91
第一节 建筑/92
一、主体建筑/92
二、小品建筑/94
第二节 园林建筑的色调/108
第三节 墙/110
第四节 “上、中、下”的立体化装饰(含木雕、砖雕、石雕、泥塑)/112
一、上至屋顶/112
二、中至建筑的木雕,墙上的砖雕、石雕、泥塑,雕花门楼上的砖雕/118
三、下至路面铺地/137

第四章 豫园布局结构的艺术和美学特征/149
第一节 自然/150
一、水/151
二、石/153
三、山(石)、水/156
四、以山水为中心的“院落”布局结构/157
五、置石/159
六、园林花木的种植与配置/177
第二节 唯美/196
一、调动多种因素营造美/196
二、从七个方面表达中国园林的唯美/197
三、重视构图和形式美法则:对比/197
四、婉曲含蓄之美/201
五、雅/207
第三节 古意/216
一、深、厚、长的“古意”/216
二、充满古意的园林建筑的名称/216
三、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匾额与楹联/218
四、中国传统吉祥如意瑞福的图案与寓意/221
第四节 意境/232
一、何谓意境/232
二、意境的构成/232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233
后记/236
主要参考书目/238
……
序言 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居然名列其中,令人兴奋不已。因为,这一块被蒙上“陈旧、简陋、落后”尘埃的土地,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下只角”,是上海被“遗忘的角落”,老城厢内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遗址、历史街区,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小街小巷路网格局,成片朴实无华、饱经历史沧桑的民居旧宅,充满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氛围的区域形态,等等,这些众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城镇发展历程的沧桑记录,都被视为落后文化的形象,被认为拖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非得予以全部拆除不可,把历史的记忆消除殆尽。那些错误的观念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我要为这片故土陈壤发掘和弘扬一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并极大地激发我写作的欲望。
经悉心研究,我在2004年夏天发表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4[5],同济大学出版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剖析了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价值;对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和建议。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关注,令人欣慰不已,更增添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在发表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论文后,我又萌发了研究豫园的设想。豫园建于明代,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老城厢的瑰宝,江南名园之冠,蜚声中外。起先只是从多视角、多方位拍摄豫园内亭台楼阁、厅堂轩榭廊及山水、林木等美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仅此而已。但在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景前,深受陶醉,感悟到在这秀美的形式之内和幽雅的表象之后究竟蕴含着什么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核呢?于是激起了我研究豫园的欲望和激情,并为拟写之书即兴命题为《豫园》。在2005年8月正式启动学习和研究豫园的艰辛旅程。
笔者学的是城市规划,在古建筑和古园林面前是门外汉。但在纵览群书后发现,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典园林专著的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是古建筑和古园林专家,有的是中文、历史、哲学(文史哲)和艺术、美学的学者,有的是搞文物、考古的专家,有的是建筑行家。那么多的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纷纷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和知识领域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学术繁荣、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也使笔者信心大增,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愿加入这支多元化专业成分的研究行列,从多元的视角为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豫园的研究,作出一份菲薄的贡献。
从原先仅在古园林外徘徊、窥探、凝视,到走进园内赏析、思忖、研究,深感要了解传统,得先广泛深入地学习传统、翻阅传统、解读传统。在边读书、边思考、边研究、边写作的过程中,深为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美学的博大精深所震惊和感动。
豫园虽同属于江南园林体系,但并非与其他园林相雷同。笔者拟从“立意构思、空间布局、审美特征”等视角来深入赏析这座名园,并拟尽量按照自己固有的、习惯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序、方法和思路,不落俗套、不受束缚地发挥自己的分析和想象力,以创新务实的精神对这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园林进行研究,拟拓展一些新的思考空间,形成一些新的概念。
城市山林
明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上海豫园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当时的文人十分喜爱和迷恋隐居山林,他们身在城市,心在山林,身居城市却纷纷追求山林之意趣,于是就大建仿自然山水之私家园林,这是明代文人士大夫雅士这一类群体构建其生活雅趣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山林就是指文人士大夫雅士在城市中隐居的住所。城市山林在当时已成为园林的代名词。明文徵明为拙政园建设提供三十一幅画并题诗三十一首,称拙政园“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
仅仅是一墙之隔,园林内外判若两个世界。
园林外是车水马龙,市声喧嚣,烦躁拥挤的闹市;但被高墙围隔的园林内,却充满了自然山林的野趣。当人们一跨进豫园时,眼前静谧、幽深、古朴、飘逸、典雅、秀丽的氛围扑面而来,并有袅袅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仿佛回到了历史上某一段时空。在这山石池泉,小桥流水,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的山水、花木景观,这亭台楼阁、廊舫榭堂轩台等典雅的建筑景观,这充满了传统文学气息的诗、书、画的环境和传统的吉祥如意、瑞福氛围的人文景观中,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全然融汇于一体。
整座园林洋溢着清丽隽永、幽静古雅、妩媚疏朗的风韵,柔情如水,玲珑婉转,缠绵悱恻,令人陶醉。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浓浓地释放着迷人的东方艺术的含蓄婉曲之美。这园林精心的构思和营造,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小小园林却给人一种深邃无尽的时空感,人既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又能有回归自然的山水风光的游憩之处。这些宅园式的江南园林是一座座小巧玲珑、淡雅幽深的“城市山林”。历代文人都对此有甚佳的吟咏诗句,如:
元·维则所云:“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明·文徵明云:“绝邻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清·乾隆皇帝云:“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王赓云:“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豫园,就是一座精巧雅致的“城市山林”。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致,这就是江南名园豫园、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当你游毕豫园时,会深切感到这里不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概念,欣赏到的是一幅幅静娴、高雅的传统山水、花木画面,感受到的是俯仰舒展自如的幽雅柔情的美感。在园林中,不仅看到的是形和质,更是经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熏陶及天与地哺育的中国传统东方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气、神。
故云:走进豫园,就是走进历史。
如何欣赏豫园
为让更多游人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深邃的东方古典艺术和美学的真谛所在,为使著作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对书中所涉及的某些历史文化的含意、一些经典元素、一些经典景点、一些有关章节,略加展开、稍作延伸,简洁介绍其来龙去脉和发展的渊源,以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园林中的一个个景致,犹如一幅幅绘画跃入眼帘,好比一支支柔情优雅的乐曲在耳际环绕萦回。
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感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无景不生情,无景不含情,无景不留情。常言道:看园如看画,游园如读诗。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园林,可观可赏,能品能尝,令人欲醉。
但园林再美,视何人来欣赏。如没有一些中国传统诗与画的知识,如对传统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如对中国昔时的文人和传统山水画一无概念,则游园只能是走马看花而已了。这似画似诗的美景,若无诗心、画眼的基础修养,怎么欣赏其蕴含的深邃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呢?若无传统的艺术、美学的基础修养,又怎能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婉曲含蓄之美呢?
但也别将问题看得太深奥。笔者本着在游园、论园、析园的基础上,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地将自己领悟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的造化之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粗浅体会娓娓道来,与游人共享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不同的是,很有潜质,含蓄内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须多次观赏,反复领略,才能感知和品味到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之美和东方艺术之魅力。如唐代画家阎立本评张僧繇的画时,初看认为“虚得名耳”,再看就变成了“犹如近代佳作”,第三天去看竟视为“名下无虚士”,甚至“坐卧观看,留宿十余日不能去”。欣赏豫园也得有这份兴趣和专注。
总之,中国园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思维,及其多类性和多元性的表现形式,在豫园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演绎。
多元的视角 多样的形态
豫园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中的瑰宝。
优秀的古建筑和优美的山水花木景观,其美的表露是不会仅定格在单一的画面上,或锁定在单一的角度中,它必然会在不同的方位和视角、不同的距离和高度、不同的背景和氛围下,呈现出迥异的形象和形态,演绎出多元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个性,折射出多种的光泽和异彩。笔者在多元理念的驱使下,在动态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和视点进行观察,试图从多侧面演示其千姿百态的古雅、清幽、飘逸的美的形象。
豫园内许多优美的楼、阁、厅、堂、殿、观、亭、廊、轩、榭、舫、台等传统建筑,在千姿百态的古树林木花卉、假山奇峰堆石、池塘溪流清泉,蜿蜒的曲径、步道、板桥、墙垣及色彩、光影、明暗等背景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散发出中国古典园林迷人的魅力,充满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不同的自然、唯美、古意的视觉美的享受。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四大造园元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各造园元素不论是单独欣赏还是品味其各种千姿百态的组合形态,不论远视近看,俯瞰仰视,还是正看侧视,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感受,这正应了宋代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清初名士李渔(笠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精”和“雅”两个字;雅致的韵味,精美的氛围,在豫园各景点和景观中能充分地领略到。
文摘 插图:




这三曲板桥非同寻常,起着既分又合的作用,有三个特点:
1.此石板桥非直线形,而是随意折、弯一下,形成“三曲”。
2.三曲板桥将水面划分为二,形成两个水体形态不同的景观空间:外形轻快秀美的流觞亭突出于水池中,亭亭玉立,妩媚动人,与墙外得月楼、浣云假山形成一个围合空间;会景楼与东侧的折廊、玉华堂又形成一个围合空间。以三曲板桥为界的东西两个空间又构成一个以会景池为中心的、四周环绕以会景楼、流觞亭、玉华堂和墙外的得月楼、折廊、浣云假山及柳树、枫树、栀子花、石榴、白玉兰、香樟、罗汉松、黑松、五针松、梅树、紫藤、芭蕉等浓密绿荫覆盖的“大院落”。
3.三曲板桥低于两岸,桥、岸和水面形成三个平面的高低落差之势。桥浮于水面,游人贴近水面行走,有漂浮水面的凌波之感。这座平板三曲桥形态曲折自然,平易近人,并与水面和桥端的富有山路野趣之参差崎岖的山石路面融为一体,三曲板桥为此景区的“点睛之笔”。
水呈多方向流动,或蜿蜒流人浣云假山的山洞,或攒入流觞亭下,或流人长廊下,或流入四周岸边的水湾和水口,形成流向莫测,水源无头。水池虽小,似无边,水的各种流向均不知其有多远多深,增加了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的感觉;水池呈现出一池活水之状。
后记 记得在大学毕业时,就想望将来能写一本书,即著书立说。经数十年的努力,结合工作实践曾撰写和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但著书这一目标和夙愿终于至今才得以实现。
我非常喜欢学术,热爱专业,想望事业。这也许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本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回顾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旧区改建,尤其是棚户、简屋、危房地区的改建。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着重于探讨旧区改建与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近几年来则致力于研究上海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及有四百五十年历史、建于明代的江南名园——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园林豫园的研究。
写这本书并非易事,书的内容涵盖甚多的知识,包括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哲学、艺术、美学,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中国绘画理论和传统山水画等等,综合性很强,非得具备一定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书中涉及有关的专业知识该是胸有成竹,充满自信,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广泛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获颇丰,真正体会到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学到老,学不了,学无止境。
从2004至2007年,共38次到豫园摄影,拍照有时在上午,有时在下午,根据不同的光线多方位捕捉山、水、花木、建筑等最美的姿态和独特的视角。共积累了一千多张照片,经分类筛选到了三百余张。
文字配以大量照片和图片,使之图文并茂,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和游人在游毕豫园后,再看拙著,结合游览时的记忆,图文对照之,能更领略到豫园的美,加深对豫园美的欣赏深度。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关心、支持、帮助我写成此书和顺利出版此书的有关人士。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使我树立了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信心,为保护和弘扬上海老城厢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还要深深感谢我的全家成员,夫人周美华女士包揽所有家政,悉心照应,创造了安静整洁的环境,使我能集中精力研究和写作。女儿陈蓓菲、儿子陈英奇,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不辞辛苦地为此书作繁复的电脑打字、编排、校对及大量照片的编存等工作,十分细致、负责。连年仅十岁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外孙张博瀚也经常关心地问我:“外公,你的豫园写得怎么样了?”使我深感安慰。
最后,由于作者学识有限,难免在书中有不妥和谬误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赐教指正,不胜感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