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0105505/9787300105505 ·条形码:9787300105505 ·版本:第2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网络传播概论(第2版) |
 |
|
 |
网络传播概论(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0105505/9787300105505
·条形码:9787300105505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网络传播概论(第2版)》讲述了:本套丛书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大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21世纪已经来临,集聚力量,熏新编写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能够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服务的新闻传播学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这套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编著者都是各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中有许多人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收入本系列的教材,有国家级重点教材,有部级重点教材,其他教材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品,充分保证了其质量和权威性。本套教材的特点具体如下:第一,内容新,涵盖广。第二,写法新。第三,作者阵容强大。总之,这套教材的出版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宏观上,使学生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概论(第2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编 网络传播实务
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第二章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
第一节 网络信息制作技术
第二节 网络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节 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第三章 网络新闻编辑
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单元化编辑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专题化组织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
第五节 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
第六节 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 网络互动组织
第一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第二节 网络受众调查的实施
第三节 博客与专业新闻传播的互动
第五章 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
第一节 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
第二节 网络公关
第三节 网络广告
下编 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七章 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第一节 网站传播
第二节 即时通信传播
第三节 网络社区传播
第四节 博客传播
第五节 搜索引擎传播
第八章 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第九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
第二节 网络受众的需求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第四节 网络受众的类别划分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第六节 作为信息消费者的受众
第七节 作为新闻生产力的受众
第十章 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第十一章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舆论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政治民主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五节 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
后记
……
序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套“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是一套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皋牢百代,卢牟六合,贯穴古今,笼罩中外,密切联系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广泛吸收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挹遐揽,取精用宏,供新世纪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学使用的系列教材。
20世纪初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l00年。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网络和多种新媒体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其巾最近的30年,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
文摘 插图:

上编 网络传播实务
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从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网关、路由器等)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组成的。
从软件系统看,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2)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它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微软公司的Windows Server、UNIX、Novell公司的Netware和Linux等。
(3)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网络可以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
(1)文件服务:即提供各种文件的存储、访问及传输等功能。对于不同的文件,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维护网络的安全性。
(2)打印服务:使网络用户共享由网络管理的打印机。
(3)电子邮件服务:为用户提供转发和投递功能,以实现快捷的信息沟通。
(4)信息发布服务:为用户提供公众信息的发布和检索服务。
此外,视频会议、新闻组、即时通信、电子公告栏、电子商务等,也是常见的网络服务。
后记 从本书的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是七年。在这七年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和一个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朗而深刻。
面对这样的变革,只有不断修正、更新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做一个互联网的研究者是辛苦的,因为没有一个研究会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永远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局限,甚至谬误。
但这也是我们的幸运所在。
我愿意经历这样一次次的跋涉,使自己有可能不断接近网络世界这片新大陆的腹地。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知道,我们通过互联网所探索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而是一个本已存在的世界,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人类社会。
我一直以为,互联网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网络里,某些“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革命性结果的产生。
所以,我们既需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更好地理解互联网世界运行的基本“公式”,又需要深入到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中,探索那些“变量值”的变化。
与本书的第一版相比,本次修订力图在上述两方面有所进步:一方面追求更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吸收更多养分;另一方面力图在互联网变革的前沿坐标上去分析它正在发生的变化。
当然,这仍然只是一次新的探索,是注定要升级的版本,哪怕这种升级只是个人认识上的升级。
感谢所有给予我的研究以启发与养分的学者、专家以及学生们。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司马兰、李学伟、李颜、赵建荣等编辑为这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深深感谢我的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