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2010-02-12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065277X/9787530652770 ·条形码:978753065277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去商家看看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去商家看看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065277X/9787530652770
·条形码:97875306527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内容简介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讲述了:我的主要意思是怕昔日那些散存农家的农器、农具渐渐朽灭。其实是很容易朽灭的,庄稼人意识不到那些东西已日益稀少,而且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随着时间推移,没了使用价值,还有历史价值,甚至文物价值;一旦不再使用,要不多久就没了。而收藏家不可能去一一收藏,一来太占地方,二来草筐草篓木犁木耙之类不是古玩字画,短时间升值空间很小。念及此,我才扯上旅游。这年头,谁愿做赔钱的事?
那篇文章发表后,想不到真的有人响应,或来信,或打电话,或登门找我商量如何操作。吾道不孤,很是高兴。
作者简介 周同宾,河南杜旗人。现居河南南阳。当代散文家。出版散文集多种及《周同宾散文》(四卷)。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三、四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媒体推荐 我是这么认为:周同宾或许可以说不是才华横溢的人,文思亦不滔滔。字句也不灼灼,但他并不强迫自己,并不着意浓妆艳抹。他的散文,不靠所谓的语言伪装,在很盛行的一种洋装潢化中,他本质本分本色,文章就有了憨憨之情,可爱之处。
  ——贾平凹(著名作家)
要读懂中国,必须首先读懂中国农民。周同宾先生以文学去读中国农民这部大书,并且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这是我读后的第一印象。
  ——杨平治(著名文学评论家)
像他这样全方位、大容量的以散文为载体,描写一个地域的农民,反映农民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的作家和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确实不多见。
  ——王劲松(著名文学评论家)
编辑推荐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历史的乡野、土地梦、读《农政全书》、乡关回望、梦中的童年、神曲、乡井、新石器时代、陶、骡马、牛驴及其他、牛的咏叹、乡村的树、魂牵梦绕地方戏、歌谣的黑土地、豆、故乡三镇、故里三丑、舞龙人记、阉牛人记、阉猪人记、乡野奇人、货郎担儿、剃头挑儿、龙王庙庙会、喜宴、父亲的春天、老屋、那些天,吃饭不要钱……。
目录
自序
历史的乡野
土地梦
读《农政全书》
乡关回望
梦中的童年
神曲
乡井
新石器时代

骡马、牛驴及其他
牛的咏叹
乡村的树
魂牵梦绕地方戏
歌谣的黑土地

故乡三镇
故里三丑
舞龙人记
阉牛人记
阉猪人记
乡野奇人
货郎担儿
剃头挑儿
龙王庙庙会
喜宴
父亲的春天
老屋
那些天,吃饭不要钱……
附:致王剑冰信
还乡杂碎
10月16日下乡
留一份农耕文明标本
后记
……
序言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留一份农耕文明标本》,吁请有识之士让一个小村倒退到一百年前,恢复地道的农耕时代的一切景观,不让有现代工业文明的丝毫浸染,把已经所剩不多的传统农业使用的品类纷繁的器具,一一搜集起来,陈列展示。甚至还可以安排若干农民,穿戴古时衣着,定时生活、劳作其中。这样做,不仅可为农耕文明保存一份较为完整的标本,更能打造出一处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可为拍摄反映旧时代农村生活的电影、电视剧提供外景和道具。我的主要意思是怕昔日那些散存农家的农器、农具渐渐朽灭。其实是很容易朽灭的,庄稼人意识不到那些东西已日益稀少,而且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随着时间推移,没了使用价值,还有历史价值,甚至文物价值;一旦不再使用,要不多久就没了。而收藏家不可能去一一收藏,一来太占地方,二来草筐草篓木犁木耙之类不是古玩字画,短时间升值空间很小。念及此,我才扯上旅游。这年头,谁愿做赔钱的事?
那篇文章发表后,想不到真的有人响应,或来信,或打电话,或登门找我商量如何操作。吾道不孤,很是高兴。
文摘 插图:


历史的乡野

我小时候,家里有个没了嘴的瓦壶,里边装一百多个铜钱,有大有小,有的已残缺,有的薄得将朽。都绿锈斑驳,渍了泥土。我常抓出来玩,在地上摆成行,摆一座有四个城门的城,或一条通向天边的路;也重叠成摞,有一次一下子摞十几个还不倒,很是高兴。还曾在地上纵横各划十道线,和小伙伴们用铜钱玩“狼背猪”。大钱当狼,小钱当猪(都没有见过狼,以为它一定比猪大,不然怎能把猪背走)。据说狼腰硬,不会拐陡弯,就只能直走,猪倒可以随意跑。到最后,要么狼把猪背了,要么猪把狼拱到死角,就有了输赢。对输者的惩罚是,赢者勾着食指在输者的鼻梁上刮一下。
我对那半壶铜钱十分熟悉,每一个都摸过多次,看过多遍。上学后,才认出铜钱上的字,记得有“绍兴通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等,有一个“嘉靖通宝”,背面有“五钱”字样,有一个“咸丰通宝”背面有“当百”字样。
父亲的旱烟布袋上,缀两个又大又重的“康熙通宝”,据说是罗汉钱,铸造时熔化进一尊金罗汉,怪不得特别黄亮。邻家五爷的旱烟杆忒长,点火时须伸直胳膊才够着烟锅。平时,总把烟袋杆从脑后的领口插到背上,走起路烟布袋就在脊梁上摆动,系烟布袋的丝绳儿上,穿一个更大
的铜钱,在日头下闪闪发光,上面的字是“大元国宝”。
庄稼人家家都有钱,那钱却不能花。父亲看着我把铜钱抓到地上,放了一堆,曾感叹说:“这钱要还当钱,能买几斤肉哩。”可惜算不得钱,只能当孩子们的玩具,拴大人们的烟布袋上作装饰品,和钥匙穿一起避免钥匙丢失,或者绑上红线,挂在生辰八字不佳惟恐不能成人的娃娃胸前,椐说可以压灾。
后记 书稿归拢毕。长出一口气,总算完工了。不料,又想起了一些话,与这本书有些关联的话。不吐不快,在这儿说说。不展开说;展开说,这本书的尾巴就太长了,不相称。
一、关于散文。我认为散文就是诉说。想啥,说啥,心里有啥,说啥。因为人人都会诉说,所以都会写散文(乡下文盲老太太和邻人拉家常,鸡啦鸭啦,豆啦瓜啦;如果她会写,就能弄出“婆婆妈妈散文”)。这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散文繁荣(或曰泛滥)的基本缘由。诉说的效果如何,要看作者作文章的功夫。因为大多数人功夫不到家,所以好作品就少。即便有功夫,也不可能篇篇都好——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赘。
二、关于大散文。我认为散文不能分大小,也难分大小,只能分好赖(当然有大量不好不赖亦好亦赖中不溜儿的东西),孰优孰劣,读者一看便知。如果以篇幅论大小,就更荒谬,鲁迅的《野草》里,皆为短章,难道小?以题材论大小,也不成,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中诸篇,如《窗》、《说笑》、《吃饭》等等,取材都不重大,也小?也有人以境界、格调之类论说,却都论不周说不严(中国文论常用的境界、格调以及风骨、神韵、性灵之类的词儿原本就是模糊概念,没有周严界定的)。倡导大散文的初衷很好,那个“大”字却误导了作者、读者、编者。贾平凹提到大散文三字时,常常加上引号.可见他心中有数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