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305055737 ·条形码:9787305055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
|
 |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305055737
·条形码:9787305055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内容简介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媒体推荐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实话说,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我以为,鲍德里亚的这一"观念革命"只是一种看走眼的学术戏法,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真正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符号性化蝶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障眼法。固然,符号标识的差异性逻辑的确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制约因素之一,可是,它的结构性统治却并非真能离开客观物质生产的现实大地。
——张一兵
编辑推荐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作者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符号之谜:物质存在的化蝶幻象
第一章 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
1.符号-物的社会功能
2.社会学的视野
3.物的差异性操持
4.隔离的逻辑
第二章 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
1.作为一种意指逻辑的消费
2.消费:作为一种交换和差异的结构
3.作为一种生产力体系的需要体系和消费体系
第三章 拜物教与意识形态:符号学还原
第四章 艺术行为与签名: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创作
第五章 艺术品拍卖:符号交换与奢侈价值
1.政治经济学的另一副面孔
2.与经济交换的差异
3.经济权力和统治
4.象征价值和审美功能
5.结论
第六章 关于一般理论的讨论
Ⅰ
Ⅱ
Ⅲ
第七章 使用价值之外
马克思和鲁宾逊。克鲁索
第八章 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1.意识形态的神秘思维
2.符号的形而上学
3.指涉物的幻影
4.指称与涵意
5.超越符号:象征性
第九章 媒介的挽歌
赞美诗
恩泽斯伯格:一种“社会主义的”策略
没有回应的言说
颠覆策略与“象征行动”
传播的理论模型
控制论的幻象
第十章 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
符号的运作
功能主义的危机
环境和控制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阶段
第十一章 交换价值中欲望的实现
索引
译后记
……
序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曰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语),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文摘 “角色”在主体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需要在物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同样地同义反复,同样地被赋予神秘色彩。
最终,你可以发现购买一辆汽车将被归结为以下这些可能性的动机:留下纪念的、技术的、实用的、心理象征性的(过度补偿、富有攻击性的),社会学的(群体的规范、对名誉的渴求、从众或者标新立异)。最糟糕的是,所有这些动机都有其合理性。很难想象,这些动机中的任何一种与之不相符合。然而,它们却常常在形式上相互矛盾:对安全的需要与对冒险的需要相互对立.试图从众的渴望与试图标新立异的想法相互冲突.等等。究竟哪个是决定性的呢?究竟该如何将它们纳入一个结构之中,又该如何排列顺序呢?最终,我们的思想者们只好尽其所能地建构了他们同义反复的“辩证法”:他们总是谈论相互作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动机与另一种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经济学家们不喜欢这种充满变数的辩证法,他们迅速地后退到他们可进行计算的方法之中去了。
混乱不可避免。这些在不同的抽象层面(需要、社会期望、角色、消费模式、边缘群体等等)所获得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思的,而是偏颇和危险的。心理一社会的经济学如同一头斜视的怪兽,所能看到的非常有限。但它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捍卫了一些东西,它驱除了极端、单向度分析的危险,在那些分析中有意识地将物既不视为群体的物,也不视为个体的物,而是将其看作社会的逻辑本身,以此来作为创造一种分析原则的必须。
我们已经透露了这种逻辑即是差异性逻辑。但现在很显然,将声望、地位以及差别等等视为诸多动机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这一点已经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这种社会学的延伸所时沦的问题并不比传统心理学更多。显然,个体(或者被个体化了的群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总在追求社会地位和名誉,当然,在这一层面上的物也应被纳入到分析中来。但基本的层面则应是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的结构组织了差异的社会生产。符号交换的逻辑:差异的生产
每一个群体或个人甚至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证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了一种压力,要让自己在一个交换和关系的体系之中拥有存在的意义.与商品的生产同时产生的还有意指关系与意义的细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为自己而存在的同时还要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存在。
因此,交换的逻辑似乎更为原始。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无(rien
……
后记 2007年3月6日,鲍德里亚病逝了,享年77岁,一时间大众传媒中充斥着这样一种哀叹:法国思想的黄金一代就此终结了。
然而鲍德里亚将不会同意这样一种说法。正如他那带有谶语色彩的最后一本书的名字一样,他所看到的总是“为何一切还未消失”。作为后现代的牧师,鲍德里亚永远不会用“终结”或者“开始”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个时代,他的言说方式必将是:“当我谈论时间时,时间还未曾开始/当我谈论地点时,那地方已经消失/当我谈论一个人时,那人一去不返/当我谈论时间时,时光已飞逝。”(《为何一切还未消失》)
鲍德里亚去世的那一天,我刚刚结束对《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译稿的第三次修改。他的去世,还是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在我内心之中,隐隐约约地含着一种期望,就是希望能够在他离世之前让《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鲍德里亚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现身于汉语世界。然而,这一期望终究没能实现。但不管怎样,这部著作现在终于面世了。留有的遗憾变成了另一种期待,期待读者能够从这位刚刚离开我们的思想家那里获得一些东西,以慰藉那虽然已经逝去,但也许还未曾离开我们的灵魂。
2001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刚刚出版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