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2010-02-12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40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3940453 ·条形码:97875039404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去商家看看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去商家看看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40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3940453
·条形码:97875039404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内容简介:这本《论语禅》以《论语》原文二十个篇章为基本结构,从“佛道”的角度,用禅语分别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解读《论语》。一部《论语》,从开头到最后,千言万语无非就是要你觉悟,让你从觉悟中找到永恒的快乐之道。《论语》不是告诉你如何做学问,而是告诉你如何“修心”,所以才有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此去做人,即能明心见性。
当时代进入到21世纪,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内心的和谐和平静。我们的物质条件在不断改善,可我们的烦恼和病苦也越来越多。重新让我们的心回复到和谐平静中去,那么《论语》是治心的良药……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
《论语禅》给我们烦恼的世界带来一剂良药,给我们散乱的心灵带来一种安宁。
作者简介 曾琦云,中国领导科学院博士,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禅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际禅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多部,如《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舍利与修行》《宗教文化导论》《每日论语》《印光大师说净土》《安士全书白话解》《新版安士全书校注》等。
倪新兵,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曾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省哲学分会常务理事,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应邀到加拿大约克大学卡鲁梅经济学院和奥斯古法学院、芝加哥一肯教育学院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在多家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过论文,主编书籍以及发表专著约120万字。
编辑推荐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觉悟的快乐
抛弃自我的执着,快乐的活在当下!
以《论语》参禅,从《论语》悟道!
若寻找心灵的家园,可从《论语》中渐修!
若寻找自性的觉悟,可从《论语》中顿悟!
中国当代第一本从禅和佛法角度解读《论语》的书!
生活中有禅,禅中有生活论语禅,让我们重获心灵的安静和生活的意义。
《论语禅》给我们烦恼的世界带来一剂良药;给我们散乱的心灵带来一种安宁。
《论语》不是告诉你如何学习,而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禅语是平凡人生的感动,是大千世界的感恩
中国当代第一本从禅和佛法的角度解读《论语》的书!
《论语禅》
有一种思想,来源于宗教,又高于世俗的一般宗教,那就是“禅”。
禅突破了文字的束缚,以静寂的,心灵为归宿,从静定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因此,从禅的角度来看《论语》,会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入于文字又出于文字之中。
孔子是一个仁者,更是一个禅者,什么叫做“禅”,简单多说,禅就是观心,就是主宰和把握自己当下一念,禅修就是通过反省观察,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
目录

第一章 学而
禅者孔子
打成一片
从“身口意”修行
修行先修孝悌
修口
曾子的观心法门
以民为本
修行三阶梯
贤贤易色
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
慎终追远
为众生求
三年无改于父“道”
“和谐”与“中庸”
读书不是做学问
求“道”的定力

第二章 为政
自净其意
人人都有佛性
从渐修到顿悟
父母的菩提心
修行在于行动
识其人,观其心
温故而知新
君子不器
静默的禅者
缘分
参禅与读书
攻乎异端
知“道”
求官之道
行菩萨道
以孝悌治天下
当下承当
预测三千年

第三章 八佾
礼与佛戒
“礼”与清净心
“礼”与平等心
争与不争
美在天然
心诚则灵
为心祈祷
“礼”与生活禅
非暴力主义
在“礼”中入定
常不轻菩萨
在爱情中实现涅檠
敬畏之心
孔子的音乐禅

第四章 里仁
不为境转
仁者的定力
仁者的平等心
自度度人
内省
悟“道”
士志于“道”
正义在心
一念之间
礼让不是软弱
把名位看空
一贯之“道”
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游必有方
直心是道场106

第五章 公冶长
孔子选女婿
鲁国君子与瑚琏
闭口与闭关
不敢承当
敢做敢当
颜回的“一指禅”
孔子的“棒喝”
无欲则刚
无言之“道”
迷信
愚不可及
菩萨的志向
忏悔

第六章 雍也
众生平等
好人得病
“菩萨”与“罗汉”
无相功德
“道”不远人
文与质
善恶报应看三世
契理契机
求神不如求己
静定则寿
井有仁焉
中庸之“道”
发菩提心

第七章 述而
述而不作
平常心是“道”
菩萨之忧
菩萨之才
万法平等
众生的导师
做自己的主人
安贫乐道
《易》与佛
子不语
菩提就在眼前
仁民爱物
一阐提也有佛性
“仁”的顿悟
放下自己
向佛祈祷
把心放大

第八章 泰伯
不舍不得
恰到好处的美德
全心而去
犯而不校
菩萨的“专制”
修布施心
学而优不仕
隐世修定

第九章 子罕
三不言
驾车与指月
礼拜
无我
无畏
菩萨什么工作都做
无知
以众生为“三宝”
无见顶相
孔子病倒后
自家宝藏
平凡中见不平凡
水的哲学
戒色
颜回的精进
匹夫不可夺志
反经合道

第十章 乡党
三千威仪
穿衣的威仪
斋戒
吃饭禅
无言禅
第一念
爱人与爱物
重义轻财
吉祥卧
慈悲心
时哉

第十一章 先进
野人也可爱
颜回之死
生与死
子路的境界
过犹不及
福慧双修
善人之道
三人之志

第十二章 颜渊
克己复礼
“仁”在何处
不忧不惧.改变命运
谗言之害
“信”最重要
富国先富民
爱与恨
守住本分
片言折狱
救人先救心
菩萨成人之美
政者先正己
去杀心
“闻人”不如“达人”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仁者爱人

第十三章 子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用人放权
名正言顺
樊迟请学稼
诵经与诵诗
善人政治
去贪心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恒心
和而不同
善人的标准
安祥禅
以杀止杀

第十四章
宪问
宪问耻
不怀居
“立德”与“立言”
仁者无敌
爱之劳之
人尽其才
不失诺言
大仁与小节
本性不变
以直报怨
出世与入世
天子三年不说话
修己,安人,安百姓

第十五章
卫灵公
考验定力
万法归一
无为而治
杀身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色与空
恕道
人能弘道
知行统一

第十六章
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
三乐
三戒
三畏
九思
陈亢问于伯鱼

第十七章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
应叛臣之召
做个诗人
“道”在不言中
三年之丧
男女平等

第十八章
微子
好人受难
与隐士对话

第十九章 子张
子张日
子夏日
曾子日
子贡日

第二十章
尧日
中道的境界
天人合一
……
序言 《论语》解读的书虽然很多,可是要不从源头去探索《论语》的微言大义,那么我们即使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也不能理解孔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有一种思想,来源于宗教,又高于世俗的一般宗教,那就是“禅”。“禅”是梵语,来源于古老的印度佛教,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禅”是佛教修行通用的方法,作为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核心部分缺一不可。“禅”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中国禅宗来源于释迦牟尼灵山拈花示众的传说。《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当时佛陀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突破了文字的束缚,以静寂的心灵为归宿,从静定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因此,从禅的角度来看《论语》,会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入于文字又出于文字之中。中国语言文字可丰富多彩地表达意义,孔子洞彻了人生的真谛,顿悟了宇宙的本末,因此他所说的话具有言外顿悟的特点,其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文字学和考古学等一般学问所能够说明的。
因此,我们决定从禅和佛法的角度来解读《论语》。中国历史上亦有一位高僧叫做满益禅师,曾经写过《论语禅解》,其诠释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但是,满益禅师寥寥几字终究使一般读者仍旧不得其解,特别对于很少接触佛法的人,经大师一点化,反而更如云里雾里。何况满益禅师是古人,在语言上与今人的距离也已经很悬殊了。鉴此,我们以《论语与禅》为题,对整部舱渤以全新角度进行现代解读。
文摘 禅者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书眼,几乎对整个《论语》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论语》的总纲,是《论语》的眼睛。如果开篇这几句话弄明白了,那么整个一部《论语》就容易读懂了。
由于国学热渐渐升温,解读《论语》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解读《论语》,如果不从《论语》的根本入手,则往往会舍本逐末。有人认为,《论语》文字实际并非难懂,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话对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第一,《论语》文字好懂又不好懂,若不能言外顿悟,那么最简单的文字也会误会。
第二,《论语》是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快乐的,孔子一生说“道”,就是要人得到快乐的。不仅孔子如此,所有的古代圣人都是如此,像释迦牟尼一生说了那么多经典,也是要让人离苦得乐的。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主其终极目的,都是要人得到快乐的。然而,到底什么是快乐?快乐在哪里?世界观不同,快乐也不同。
快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感官的一种愉悦,相反人们往往被感官所迷惑,自以为在享乐,而实际上却反而是在堕落。这就是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解读《论语》,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说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快乐?然后才能够进一步去探寻如何去得到这种快乐?如此说来,《论语》说它简单却又是不简单的。
《论语》一开篇就说快乐的,可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快乐呢?现在一般通行教科书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然而,“学习而又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学生是反对的。因为学生不会认为读书复习功课会很快乐,因为读书已经很辛苦了,在休息时间还要温习功课,没有人会觉得快乐。
为了理解《论语》开篇这句话,有必要把这句话在翻译时进行扩展。如果仅仅是直译还是难以理解孔子的原意的,因此,这段话的翻译要做如下的把握:
“学”就是觉悟,觉悟就要时刻把握自己当下一念,不断地反省,警惕自己时时不犯错误。如果你能够时时善念相继,那就是“时习”的功夫了,一旦善念相继,你也就没有恶念了,你也就发起了广大无边的慈悲心,那么你还不快乐吗?你自己有了这种无限的慈悲心,就想要让天下人都得到这种快乐。那么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