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213791 ·条形码:97878062137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民国黄河大事记 |
 |
|
 |
民国黄河大事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213791
·条形码:97878062137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一、《民国黄河大事记》作为黄和民国治黄史课题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共收录民国元年至民国38年黄河流域内发生的与治黄有关的大事965条,力争用具体的实例向人们勾勒出一幅简明的民国黄河历史画卷。
二、《民国黄河大事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不溢美,不掩过。它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横排年代,纵述事件,尽力做到时间的有序性与事件发展的完整性的有机结合。
三、《民国黄河大事记》的主要内容有:重要治黄法规、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中央政府及地方高层官员视察黄河及重要言论;重要的黄河考察、查勘活动等。
四、《民国黄河大事记》的资料来源为:
1.水利部黄河不利委员会黄河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山东、山西等省档案馆所藏的大量民国治黄档案;
2.黄委系统编辑出版的黄河志书、治黄著作与有关刊物;
3.黄河汉域各省以及苏皖两省地方志办公室、水利厅、图书、收藏的各省、市、县志和各省、市、县水利志;
4.曾从事过民国治黄工作的专家所保存的文献、日记等材料;
5.其他有关图书、刊物资料。
五、为叙述的方便,《民国黄河大事记》对某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机构名称,首交出现时用全称,稍后出现时使用了简称。
六、《民国黄河大事记》采用民国纪年,事件发生之日不清者,记于月末,月不清者,记于年末,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或在开始时综述其概况,或在结束时总言其过程,以便把事件交代清楚,避免写得支离破碎。
七、民国初年部分年代治黄资料少,记述又较为简略,有些事件只有年份,无月日,对这类资料,除有关口堵口等重大事件酌子予录用外,其余一般不予录用。计量单位一般采用公斤、公量、平方公里,资料中使用的旧计量单位,则照实记载。
八、民国时期,战乱相寻,政府多次更迭,治河主体存在着一个由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到中共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演变过程。
目录 序
《民国黄河大事记》编纂人员
编辑说明
一、北京政府阶段
(民国元年1月~民国16年3月)
民国元年(1912年)
督办运河工程总局设立泰安雨量站
黄河下游河防体制变革
西盟水利总局设立
濮州葵丘蝈堆黄河民埝决口
山西归绥道归化等县水灾
山东泺口黄河铁桥建成
濮州杨屯黄河民埝决口合龙
河内县沁河窑头决口
甘肃省派员赴青海地区办理垦荒
鲁西难民迁至利津县种地谋生
民国2年(1913年)
河南河务机构改组
沁河多处决溢
濮阳双合岭黄河决口
山东黄河民埝多处决口
直隶省设立东明河务局
王同春开挖东大渠
沁河修防屡有变迁
民国3年(1914年)
河南河防局改组机构
吕耀卿任河南河防局局长
地理学家张相文考察河套水利
徐世光奉令督办双合岭堵口工程
兰封小新堤筑成
陆军测量局施测黄河流域地形图
沁阳马铺决口
民国4年(1915年)
西通垦牧公司成立
绥远垦务总局设立
山东提出东平湖治理原则
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设立
濮阳双合岭堵口工程合龙
老大坝竣工
姚联奎兼直隶河务局局长
濮阳马屯附近黄河决口
民国5年(1916年)
河南修筑温孟大堤
北洋政府测量局埋设石标水准线
民国6年(1917年)
山东河防局改组
直隶、山东黄河民埝多处决口
河口变迁
沁河方陵、北樊决口
汾河陡涨
绥远杨家河渠开工
直隶省南北岸民埝改为官守或官民共守
宁夏道建成新南渠
费礼门来华研究治河
民国7年(1918年)
吴筼孙任河南河防局局长
直隶省设立北岸河务局
郓城门庄等处凌汛决口
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
李仪祉考察黄河
汶河溃决为灾
沁河多处决口
濮县土匪扒开黄河右岸民埝
恩格斯提出黄河治理设想
山东河务总局成立测量组
内务部拟定划一河务局暂行办法
黄河上游首航机轮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治黄计划
民国8年(1919年)
山东河务局厘定为一等局
河南河防局易名
直隶黄河河务局成立
设立陕县、泺口水文站
沁河工程改归官办
大总统任命河南河务局各分局局长
陕西无定河流域大水
北洋政府内务部派员考察黄河
寿张、郓城黄河民埝数处决口
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黄河
河南河务局开始河道地形测量
费礼门考察黄河
调查黄河流域地质
督办运河工程总局测量黄河堤岸
黄河河套调查团查勘河套灌区
陕西朝邑县黄河决口
绥远公益渠、二十二股渠开挖
民国9年(1920年)
劳之常任山东河务局局长
直鲁豫晋陕大旱
《濮阳河上记》出版
山西、陕西民众为争黄河滩地发生械斗
张昌庆兼直隶黄河河务局局长
山西荣河县署因黄灾星夜迁移
甘肃海原发生大地震
孟津筑成铁谢民埝
民国10年(1921年)
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黄河南桥水位站
太原绥靖公署颁布《失业军官垦殖优待办法》
黄、沁河多处决口
利津宫家黄河决口
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成立
陕西筹办引泾灌溉工程
陕西水灾
河南修筑华洋民埝
民国11年(1922年)
河南凌汛成灾
利津凌汛漫溢
河南培修黄河老安堤
陕西施测引泾灌区地形图
张庆云任山东河务局局长
民国12年
民国13年
民国14年
民国15年
二、南京政府前期阶段
民国16年
民国17年
民国18年
民国19年
民国20年
民国21年
民国22年
民国23年
民国24年
民国25年
民国26年
三、南京政府中期阶段
民国26年
民国27年
民国28年
民国29年
民国30年
民国31年
民国32年
民国33年
民国34年
四、南京政府后期
民国34年
民国35年
民国36年
民国37年
民国38年
……
序言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争频繁,无疑使黄河治理大受影响。连年的战争,不仅制约着国家对黄河治理所需要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制约着治河机构的合理设置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制约着从黄河全流域的角度制定和实施治黄规划,而且由于不少战事,主战场就摆在黄河两岸,更使本已单薄的御洪工程成为修造军工设施的场所。有些交战者遇到战局不利,便会图谋决堤放水,以水代兵,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往往难计其数。再加上黄河堤防年久失修,千疮百孔,每遇汛期涨水,虽经河防部门大力抢修,但自然决口仍然无法避免。因此,民国时代,黄河决溢不断,给中下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是这一时期,又是治河思想比较活跃和治河技术取得一定发展的时期。从政治家到平民百姓,国内各界的治黄意见或建议层出不穷。早在民国建立不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利用近代技术治黄的计划。此后,随着国民政府黄委会的建立和治黄基本资料的积累,李仪祉、张含英在对黄河规律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比较科学、相对完善的治河方略,并进行了部分实践。他们突破传统治河技术的窠臼,主张引进西方近代水利技术,对黄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除害兴利并举,促成了黄河治理由利用传统技术到利用近代技术的过渡。民国时期,治河技术领域有不少划时代的创造。黄河上设立了水文站,建立了测量队,开辟了水土保持试验区,并且还首次测绘完成下游河道地形图,首次进行河床质、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等,为后世治黄事业提供了不少借鉴。此外,关中的水利开发,绥远的军事水利,上中下游的引黄灌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的最后几年,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黄河两岸,已逐步变为解放区,国民政府治黄机构的治河活动越来越少,并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摘 防泛东堤张百虎附近决口
12月,河南通许县古同刘村民众自行将防泛东堤挖开一部以资排水,不料28日水位骤涨,除将口门冲刷扩大至80米有奇外,又在通许县张百虎附近溃决一口。不久,由日军督率民夫沿泛流区域另筑新堤一道,顶宽3米,堤高2.5米,并向下延长大堤11公里。
河南修防处挖通小潘庄串沟阻敌
12月,第三集团军及河南修防处派员在飞机轰炸、炮火袭击之下赴郑县一线之最前沿小潘庄一带查勘河势,研究恢复中牟城南泛区以阻敌计划。确定在暂不改变泛区而能阻中牟残敌原则之下,拟定将小潘庄南现有串沟一道与主流接通以增加串沟流量,造成阻敌形势。次年元月,召集郑县、中牟、尉氏、新郑4县民夫彻夜赶挖完工。
绥远恢复、重建河套灌区水利组织
年末,傅作义将军邀请水利专家王文景从四川回绥远主持河套灌区水利的重建工作,因抗战而被遣散的原绥远省水利局(改名绥西水利局)得到恢复,王文景任局长。这是当时绥远省惟一恢复起来的职能局。后来,绥远省又陆续批准成立五原、临河、安北(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部分)、米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狼山(今杭锦后旗一部分)、晏江6个县水利局和黄济、永济两个跨县的大干渠水利局。绥远省河套灌区水利组织得以恢复、重建。
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发展杨桥畔水利
为进一步发展杨桥畔水利,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县长王治帮亲到杨桥畔实地勘测,解决了水利建设中的地权、资金、劳力等具体问题,加固了坝墙,拓宽了水渠,本年增修水浇地1500亩。次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水利建设局,常驻杨桥畔,以杨桥畔为中心,领导全县兴办水利事业。共打坝6座,修水地5000多亩,水漫地1000多亩,成为陕甘宁边区水利建设的模范县,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