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2010-02-11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3376291/9787563376292 ·条形码:978756337629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去商家看看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去商家看看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3376291/9787563376292
·条形码:9787563376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Erasmus and the Age of Refermation
·图书品牌:上海贝贝特

内容简介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介绍了15、16世纪之交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传奇一生。《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也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这些对身处21世纪的我们来说颇有教益。
作者简介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一1945),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一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和德国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194s年荷兰解放前夕被迫害至死。他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
他在世时已经成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世纪的秋天》和《游戏的人》均已在国内出版,而且《游戏的人》已经有三个译本问世,《中世纪的秋天》的新译本也即将推出。他在中国学界的影响还在上升。
译者简介: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二十余年,著译近八百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颉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译作三十余部,要者有《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等。长期在学术报刊上发表一系列专业论文,要者有《比较文化之我见》、《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试论中国人的隐私》、《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论非言语交际》、《比较文化的新局面》、《水向高处流》、《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麦克卢汉在中国》、《和而不同息纷争》、《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纸媒体和深度阅读:从纸媒体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评析》等。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第一章 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1466—1488
第二章 修道院读经1488—1495
第三章 巴黎大学求学1495—1 499
第四章 初访英格兰1499—1500
第五章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
第六章 渴望神学1501
第七章 艰难岁月:在卢万,巴黎,英格兰1502—1506
第八章 在意大利1506—1509
第九章 《愚人颂》
第十章 三访英格兰1509—1514
第十一章 神学之光1514—1516
第十二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
第十三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续)
第十四章 伊拉斯谟的性格
第十五章 在卢万1517—1518
第十六章 宗教改革的初期岁月
第十七章 在巴塞尔1521—1529
第十八章 与路德论战,走向保守1524—1526
第十九章 与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的舌战1528—1529
第二十章 晚年
第二十一章 结语
伊拉斯谟书信选
人名索引
中译者后记
中译者简介
……
序言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作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历史学家,英译者乔治·诺曼·克拉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传主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约翰·赫伊津哈是欧洲文化史权威,他的主要代表作已经有中文译本。我与他间接相知二十来年,在阅读、翻译和研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游戏的人》;两年来又直接和他对话,先翻译了他的《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接着又翻译了他的《
文摘 伊拉斯谟高度珍惜和谐、和平与和善,但他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这些价值。他感到理想幻灭。在短暂的政治乐观主义之后,他不再说起黄金时代,而是用沉痛的话说起罪孽深重的时代、最不幸福的时代、最难以想象的堕落的时代。(第152页)
五、丰厚的遗产
伊拉斯谟达到了其他人文主义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欧洲北方的“圣人”、“明灯”、“巨星”。他是彻底的国际主义者,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逐学术和出版而居,以结识各国一流学者为荣。他是旗帜鲜明的和平主义者,《和平之控诉》、《论教会的和谐》、《未经战乱者的无知》表明他反对战乱,《尤利乌斯被拒于天堂之外》讽刺好战的教皇。
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难怪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还要学习他。
伊拉斯谟享年七十岁,但他个子瘦小、终生病弱、痛苦不堪,四十岁就自称老态龙钟,并随时准备了却余生,能够活到七十岁实在是一个奇迹,能够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的明灯更是奇迹。
奇迹当然要靠奇才。他的传世之作《愚人颂》和《基督徒士兵须知》都是几天之内一气呵成的,他的《阿尔卑斯颂歌》是在翻越阿尔卑斯的马背上吟诵而成的,这就是天才。
他少年时代在修道院里就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写一手漂亮的拉丁文诗歌,这就是天才。
他的诗风清丽、晓畅、平易。“我的诗作里没有风暴,没有山洪冲决河岸,没有任何夸张的豪言壮语;语言极为俭省。我的诗作紧守疆界,而不是超越疆界,我宁可拥抱海滩,而不去劈波斩浪。”(第105页)
他二十九岁初闯巴黎就名震欧洲,这不能不说是天才。
他三十五岁开始学习希腊语,在三年之内就掌握了希腊语,并能够翻译和校正希腊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和《新约圣经》。须知,他的学习是在繁忙的读书写书之余,几乎是靠无师自通的自学。这不能不说是天才。
然而天才离不开勤奋。他几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即使在舟车劳顿的旅途、在震耳欲聋的印刷厂、在病入膏盲的晚年,他都能够气定神闲地创作。
他写作时总是满怀激情。在巴塞尔的弗洛本出版社工作时,他仿佛是在“磨房里推磨”,写作、校订、督察、印制了几本书,“八个月内就完成了六年的工作”。
他的文字清晰、流畅,他的活泼、风趣、想象、兴味和幽默使他的文字富有魅力;他的一切作品对同时代人都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直到今天,一旦开卷读他的著作,我们也会沦
……
后记 两年前,张晓红博士和花城出版社委托我翻译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接着她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希望我翻译赫伊津哈的《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如今,《游戏的人》刚刚面世,《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不久也将出版,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在读书和译书的过程中,从麦克卢汉到赫伊津哈再到伊拉斯谟,我追寻这些精神大师的足迹,受益无穷,其乐无穷。他们生活的时代跨度四百年,他们的思想跨度却是人类的整个文明史,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他们三人有一个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