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心如何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页码:1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802214300 ·条形码:97878022143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如何安心如何空 |
 |
|
 |
如何安心如何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页码:1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802214300
·条形码:97878022143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佛法修证的研究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篇介绍修证的依据,从理上说明佛法修证的主体、客体以及最终的去处;第二篇中分阶位依次介绍了不同修行层次具体实修的方法;第三篇提供了一个日常修习简明指南,提纲性地总结了常用的实修原则和技巧;第四篇则从另一个角度对佛法修证过程所涉的种种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的附录收编了一篇作者曾在博客上发过的文章以及作者在习的几个密咒诵法,供有缘者参习。
作者简介 杨海鹰,1961年11月生,浙江宁海人,分析化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及教育委员会委员,《色谱》《分析测试学报》和《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编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气查色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工作。1994年开始致力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TMS)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29项(已公开24项);出版专著两部。
编辑推荐 《如何安心如何空》既可以作为不同层次的各类实修者自我研修时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提 与身心相关的另一类知识或信息。
目录 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修证基础知识介绍
1.对人体的认识
1.1.能体及其性质
1.2.本心(自心)
1.3.肉身的性质及功用
1.4.意识
1.5.对宇宙的认识
1.6 小结
2.对形而上“灵体”的认识
3.对佛之所证的探讨
4.“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摘录整理自公开文献)
4.1.阿赖耶识
4.2.知来藏
4.3.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实有”和“空性”的问题
4.4.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第二篇 修证方法及其说明
1.第一学部(认识、体证能体)
1.1.适修对象
1.2.目标
1.3.原理
1.4.可选修证方法介绍
(1)圆功
(2)吐气法
(3)持咒
1.5.讨论
2.第二学部(破第六识)
2.1.适修对象
2.2.目标
2.3.原理
2.4.修证方法介绍
2.5.讨论
3.第三学部(超越第七识,认知第八识)
3.1.适修对象
3.2.目标
3.3.原理
3.4.修证方法介绍
3.5.讨论
4.第四学部(证人第八识)
4.1.适修对象
4.2.目标
……
第三篇 修证方法指南与说明
第四篇 杂论
附录1 登月——佛法修证直言
附录2 准提咒
附录3 净土密咒
附录4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咒
附录5 《心经》诵法
后记
……
序言 佛法修证问题是自佛出世以来的二千多年里。无数先贤和修行人所探寻与实证的大问题。以佛法修证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佛教,虽然对佛法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门宗教,伴随她的发展,也包容了大量与佛法修证相关性不大或无关的内容。时至今日,佛教体系内各种经典、论注和秘籍资料已成了海量的文献,这在给研究者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带来了困难。好在佛法从一开始就强调解行并重的研习方式,客观上为我们正确拣择所需的资料提供了一个指导。可是,由于行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艺,教内普遍认为只能以师徒间口授心传的方式才可完成,所以,究竟佛法的普世就变得十分困难。
从历史的角度和佛法的本质来看,佛法自身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都会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形式或教法,佛教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壮大起来的。然而,近一百多年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给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带来了巨大变化,相形之下,佛法的研修形式与教法却与已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面对现代社会不断推陈出新韵思想概念和生活方式,
文摘 第一篇 修证基础知识介绍
1. 对人体的认识
说起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我这个充满七情六欲与各种外在头衔及装饰的肉体。现代科学把人的存在分为身(肉体)和意(意识)两部分,两者的基本关系是意因身成,身因意变,身意一体,相互制约。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随着个体的成长开始逐渐有了意识。由于个体的遗传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人个个不同。然而,仅仅这样来认识是不全面的。
无数古德和今人的修证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人除了上述两部分外,至少还应包括能体和本心,而且身、意的内涵也比上述的更深更广。如果我们把肉体看作实体,意识看作实我的话,那么能体就可看成是虚体,而本心就是虚我或自心。修行实际上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对肉体和能体的调整而复还本心,再在本心的指导下使生命不断升华的过程,而佛法的修证则尚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上努力,体证形而上的自性或佛性。本篇对人体的描述仅限于形而下的层面。
……
后记 从初尝甜头激发起探究人体秘密的愿望至今,匆匆然已近二十年了。与当年多数生命科学研究者选择仪器测试验证或经典考证的研究方案不同,作者选取了直接以自身为对象的实证方法作为研究方向。这样的选择是想改变人体特异现象研究时。由于研究者对人体特异现象的无知而造成的实验设计上的不合理性,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得到实验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工作是从健身修炼开始,经道家修身方法的探索最终转向了佛法的修证,与此同步发生的现象就是自我对人体的认识也从形而下唯物的观点渐趋于心物一元形而上的观点,以至成文的研究论著也一稿一稿自我否定,这是在研究之初所未曾料到的结果。今天。这个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得到的研究结果终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作者总算了了当年所发的心愿,没有愧对先贤和前辈。
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二十年的时间似乎久了一些,但研究结果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期求。作为一个游离于科学、宗教和艺术问的项目,由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想要对其进行客观的评议并非易事,也许社会和大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接受并享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