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气候变化的政治

2010-02-11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09711622/9787509711620 ·条形码:978750971162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气候变化的政治 去商家看看
气候变化的政治 去商家看看

 气候变化的政治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09711622/9787509711620
·条形码:97875097116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
·外文书名: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的政治》内容简介: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都要快.而且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的利益都与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遏止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吉登斯建议:首先要将气候变化纳入日常生活;其次要避免政治上的两极化,即支持与反对的严重对立:再次要给企业、消费者和政治领导人以激励.并做出行动导向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努力:最后要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
吉登斯以《气候变化的政治》为契机,引入了“气候变化的政治”方面一系列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深度考察了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的政治》注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并引起关心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危机的所有人的重视。
作者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员,英国上议院议员。
著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社会学》、《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超越左与右》、《第三条道路》等。 吉登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影响尤其深远,被誉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媒体推荐 我们时代最大的挑战.乃是尽全力控制气候变化。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我呼吁所有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美国第42任总统
警惕毁灭性的气候变化.应该高居国际议程之首。气候变化引发的政治、经济和平等问题,甚至比它引发的自然科学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杰出学者吉登斯这部观点公允、内容全面的著作,值得所有的政治家和决策者阅读。
  ——马丁?里斯(Martin Rees)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一部鞭辟入里、高度原创性的著作。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慕尼黑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气候变化的政治》: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气候变化、风险与危机
怀疑论者及其批评
脱缰之马
变身乐观主义者

第二章 耗尽,完蛋?
石油峰值
资产的焦虑
资源的争夺

第三章 绿色运动及其未来
绿色运动
风险管理:谨慎原则
“可持续发展”
过度发展
污染者付费
气候变化政治学:概念

第四章 迄今为止的记录
领跑者
英国的案例

第五章 回归计划?
计划的前世今生
改变生活
前台议程
政治协约
国家与社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
政策谋划家的影响

第六章 技术与税收
技术:我们站在何处
政府的角色
促进工作岗位创造:一种“气候变化新政”?
碳税
碳配给
乌托邦的重现

第七章 适应的政治学
欧洲语境下的适应
英国的洪水
保险业、飓风和台风
适应:发展中世界

第八章 国际谈判、欧盟与碳市场
发展中大国
里约热内卢、京都及其后
欧盟的角色
碳市场

第九章 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
世界共同体之梦
最底层10亿人
石油和地缘政治
美国和中国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附录一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附录二 气候变化与政治重建
——安东尼·吉登斯专访
……
序言 当今时代,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科学研究显示,当前海平面上升速度惊人,如果一切照旧,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届时将有十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科学家们指出,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屡屡出现的局面,粮食减产、物种灭绝、空气污染,都将随气候变化接踵而来。有评论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21世纪的核心议题。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政府和有识之士已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行动。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缔约国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两份文件莫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则为国际社会探讨2012年后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时间表。2009年9月份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再次将气候变化问题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
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温家宝总理2008年11月19日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发展。”在政策层面,中国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峻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面临着倒退的威胁。有的决策者辩称,现在我们要先集中处理眼前的经济危机,然后再去考虑气候变化问题。然而,气候变化问题更加急迫、影响更加深远,必须在处理经济危机的同时处理气候变化问题,这样才能在未来确保全球经济长期趋于稳定。在当前的时刻,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决不能动摇,行动决不能松懈。
文摘 插图:


这些学者在作用方面和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是等同的——他们说,“危机,什么危机?”主流的意见没有他们那么乐观,至少在过去几年里是如此,其代表者包括了大批产业分析家和石油大国的官方出版物。主流的意见承认,一段时间里也许有足够的石油(以及更多的天然气)让我们扩大生产水平。然而,几乎确定的是,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油田没有开采,也不知道探明这些油田有多难。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禁运之后为监控石油生产而建立的国际能源机构(IEA)2007年预测说,2030年之前不会出现石油生产的峰值①。
另一些人相信,全世界正在迅速接近石油峰值,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也许不久之后就必须做出调整,且这种调整必须是大幅度的。正如一位杰出的学者写到的,我们有可能面对“一场出人意料的、波及全球的危机,它将对现存的文明构成周期性的威胁。更明确地说,它是一场能源危机,由不断上升的全球能源需求与我们越来越无力增加能源生产之间的矛盾所造成”②。这些话出自投资分析家斯蒂芬·利布(Stephen Leeb)之口,他在21世纪之初就预测说,世界石油价格将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个预测当时被许多人当成笑料。2008年之前,很少有人敢说石油价格有可能达到每桶200美元甚至更多,但利布就是其中之一。到这年的年中——即在金融危机之前——谈论这样一种可能性已成为常事。同时,它也得到了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公开赞同。石油价格到2008年7月已上升到每桶147美元,但到了12月,由于衰退开始发酵,石油价格又回落到了每桶40美元。
后记 比较研究总是表明,工业文明和之前的各种类型的文明不同。即使是最先进的文明,例如罗马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都是区域性的——它们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的特定角落。它们使用的都是天然能源,如水和风,而且是以一种相对边缘的方式。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相当大,但主要还是限于自然面貌的改造。
我们的文明在范围上确实是全球的,要是没有天然的能源资源它就无法存在。不管是好是坏,现代工业确实向这个世界释放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我在这里指的不仅是天然的能量,而且是人类组织的能量——即我们的个体生活如今依赖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能量有两面。启蒙思想家视这种能力为本质上有益的。因此马克思写下了一段著名的话:“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然而,从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有人视新的能量为破坏性的,或者终有一天会逃脱它们的创始者的控制。乐观主义者和世界末日思想家之间的争吵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而且愈发吵得不可开交。我们的文明是可以自我毁灭的——没有人会怀疑——而且,鉴于其全球范围,毁灭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世界末日不再是一个宗教观念、精神的最后审判日,而是一种日益迫近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可能性。如果得不到遏制,单独气候变化就可以造成无数的人间凄苦。我们无时无刻不仰赖的能源资源的耗尽也能结出如此的苦果。此外还有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它们甚至会用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可能性相互交织,就像本书前几章所分析到的。
怪不得许多人害怕了。回去吧!让我们回到一个更简单的世界!这些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某些场合还有现实的意义。然而,也有可能用不着全部“回去”——人类能量造成了这些深层次问题,但也只有壮大人类的能量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而科学技术的能量是第一位的。世界总人口到2050年有可能达到90亿——之后人口有希望稳定下来,尤其是一旦最不发达国家也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必须找到让这90亿人过上好日子的办法。
作为集体的人类,我们有希望驾驭自身释放出来的力量么?这个问题差不多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未知数——是的,未知的未知数。我并不全然赞同我所说的乐观主义者的言论,因为他们说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风险都是被夸大了的,这是不对的。但我在一定程度上又和他们站在一边,都认为风险和机遇并存,从最大的风险中也能够流溢出最大的机遇,假如我们能够集体动员起来迎接风险和机遇的话。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