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

2010-02-11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201054520 ·条形码:97872010545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 去商家看看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 去商家看看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201054520
·条形码:97872010545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天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讲述了:1861年天津开埠后,尤其是19世纪末以后,天津的金融业获得较大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已成为北方的区域金融中心。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而政府及其行为也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两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又对天津金融业的发展形成制约。这其中所折射出的,是近代天津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既互补、合作,又相互抑制的复杂关系。
编辑推荐 《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讲述了:近代天津金融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具有明显的迟滞性。晚清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缓慢,资力有限,到北洋时期和国民政府最初的十年,才获得较快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天津作为北方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受政治性因素影响非常突出,尤其是北洋时期,军阀官僚投资对天津金融业产生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少有的。
传统金融业借助现代金融业的某些优势,更有利于其业务的扩展;而借助于传统金融业的支持,现代金融业也有利于成长。现代化的进程,最终是传统被现代所取代,但在一定的阶段上,传统的因素仍有其生存的空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一种共存与互补的关系,或许会更有利于社会的转型。
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近代天津金融业的影响,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既是近代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又是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研究的回顾
(一)整体的研究
(二)区域金融史
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构架
(二)资料依据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天津金融业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传统与近代产业的扩展
一、农产品的商品化
二、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规模的扩大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天津金融业
一、对外贸易与外商银行对天津金融市场的控制
二、近代天津金融业发展的迟滞
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二章 产业发展与金融
第一节 商业与金融
一、传统商号与金融业
二、洋行、华商贸易公司与金融业
第二节 工矿业与金融
一、银行的放款与投资
二、银企关系:控制与支持
三、银行业的两难困境
第三节 农业与金融
一、农村金融枯竭与资金集中都市
二、银行的农业放款
三、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初始探索

第三章 货币资金的区域流动
第一节 天津的贸易路径与金融运作
第二节 天津与上海间的资金流动
一、天津、上海:区域和全国金融中心
二、资金流动的方式与规模
三、资金流动内涵的变化
第三节 天津与腹地间的资金流动
一、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
二、汇兑与运现
三、直接汇兑与间接汇兑
四、贸易结算、融资与投资

第四章 公债、军阀官僚投资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公债与金融
一、财政收支与公债
二、金融业的政府投资
第二节 军阀官僚投资与金融
一、军阀官僚投资概况
二、军阀官僚投资与天津金融业

第五章 政府、商人与金融风潮
第一节 金融恐慌与金融风潮概述
一、20世纪初金融风潮的接连发生
二、民国前期金融风潮的频繁爆发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金融风潮
一、清末直隶地方政府
二、民国政府
第三节 商人的应对之策
一、寻求官府的支持
二、针对性措施
三、制度性建设

第六章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机构
一、票号、银号的兴衰
二、外商银行的垄断与控制
三、华资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四、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金融市场
一、货币兑换市场
二、汇兑市场
三、同业拆借市场
四、证券市场
第三节 利率
一、私人借贷利率
二、同业拆借利率
三、金融机构存贷利率
结语
一、发展与不发展
二、动力与阻力
三、传统与现代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盛世修史是我国的文化传统。编纂《天津通史》是天津市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久已期盼的文化盛事。2004年12月,在纪念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之际,天津市委决定正式启动《天津通史》编纂工作,可以说这是跨入21世纪后天津历史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划时代的文化建设工程。
天津通史作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主导,完整把握天津历史发展的脉络,全面分析天津历史变迁的特征,深入总结天津发展的规律,深刻论述天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项工程对进一步推进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进而提高天津城市的文化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纂地方通史历来是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地方通史编纂工作方兴未艾,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山东、山西、湖北、贵州等省市都相继编纂出版了大型地方通史。天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特点。在古代,天津从军事重镇逐步成为畿辅名城,具有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重要典型意义。在近代,天津是近代中国的缩影,“百年中国看天津”,确非虚言。比如,天津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战略要地,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战场,是近代中国政治势力角逐的主要舞台,是近代中国海陆军建设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北方城市近代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白区革命斗争的重要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和工商业经济中心。
文摘 第二节 天津与上海间的资金流动
基于天津与上海间密切的贸易关系,两地间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资金流动,其中与贸易相关的资金流动是主体,同时,为调剂资金两地运用和稳定两地金融市场而形成的资金流动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两地金融市场有了越来越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天津、上海:区域和全国金融中心
天津:北方区域金融中心
伴随着北方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天津市场的金融力量在逐渐聚集。19世纪后期,天津金融市场已聚集了一定的实力,据估计,1900年前天津金融市场资金大约为6000万两,其中山西票号2000万两,外国银行及政府款项1000万两,商人1000万两,钱票1000万两,从上海融资的1000万两,①表明天津已具备一定的金融实力,但其不足之处十分明显。票号在天津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但以汇兑为主要业务、保守的经营策略以及与官府过从甚密的特点限制了其市场影响力;外国银行的设立仅有几家,其影响只局限于天津;而天津本地的银号资力微弱,不足以满足天津商号对资金的需求,乃至天津商号要向上海大量融资。天津的金融实力还较有限。20世纪初,尤其是民国前期,天津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外商银行的设立更多,清末至民国前期,天津先后共设有外商银行(包括中外合资)21家,到30年代中期,仍存有十五六家,②它们在天津的资力则达43,000万余元,比华商银行号资力总额还高出21%,③外商银行无疑在天津金融市场居于垄断地位。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几年来,为之付出的努力,洒下的汗水,随着成果的问世而成为历史的记忆,但这毕竟是我在学术道路上有所进步的一个阶梯。当然,本书只能说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因为对近代天津金融史的研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我个人,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每个人在学业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付出辛勤的努力外,总是和众多师长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最先把我引入华北区域研究的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乔志强教授,先生治学严谨,待人宽厚,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都给我留下了无穷的教益。恩师不幸于1998年突然去世,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他的教益永记在弟子心间。2001年,我有幸考入南开大学,师从丁长清教授。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也要求甚严。三年来,先生耳提面命,从最初几年的学习,到最后论文提纲的锤炼和论文的修改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
整个论文的写作,需要特别感谢朱荫贵教授、张利民研究员。从最初论文提纲的拟定,到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直到最后论文的修改,朱荫贵教授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也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利民研究员不仅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向我提供了他所收集的许多珍贵资料,使我的论文在内容上更加充实,他还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在论文写作期间,还有幸得到许檀教授、胡光明研究员、史建云研究员、郑起东研究员、李金铮教授的帮助。我的硕士论文写作,就深受许檀教授相关论著的启迪,到南开后终于结识许檀教授,她独到的治学方法,给我以深刻的教益。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