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61348918 ·条形码:9787561348918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
 |
|
 |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61348918
·条形码:97875613489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内容简介: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作者简介 刘卫兵,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先后在新闻中心、中央新闻及社会新闻采访组担任编辑、记者,其间曾派驻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任驻站记者。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的摄影记者。参加过内蒙古森林大火,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两会”,中美世贸谈判,香港、澳门回归,连战首访大陆等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从事中央新闻采访十余年,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赴国内外考察、访问。新闻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其中《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发表新闻图片近万幅、文字作品约80万字。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著作《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
媒体推荐 攫取瞬间景象,展示永恒魅力。
——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中国新闻界年轻资深的战士刘卫兵以善于用照片叙事抒情著名。想不到他的文字也挺好——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就是明证。
——李肇星(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大凡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被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何平(新华社总编辑)
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不能做历史事件中的主角,就做记录历史的主笔。刘卫兵不违天时,不辱使命,为历史存照,为社会尽责,很有成就,这是他的光荣。
——梁衡(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作家)
我一直喜欢卫兵的摄影作品。它总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多年以来,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历史新的进程,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常会撼动我的心。他是一个用心去拍摄的人。出自内心的摄影作品,就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不朽的。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作家)
采千载之遗韵,扶四海于一瞬。(西晋陆机句)
——陈忠实(中国作协翻主席、作家)
书如其人,我把光明磊落、淋漓痛快的卫兵看作老弟,爱屋及乌,连他那未老先衰的稀疏头顶都觉得阳光灿烂。
——唐师曾(著名记者)
编辑推荐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 那些年,那些事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
北京最早的选美赛半路夭折
彩票、债券、疯狂股市
“熊猫”上公交
秀水街的变迁
中洋快餐初战
“当”字招牌重现
逝者:与大海为伴
直击北大推倒南墙
第一次走进举报中心
小县城举办国际盛会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冬天,母亲给我搬来一百斤大白菜
当年我们的父母抢购降价货
“火”过一把的矿泉壶
“你也能成为气功大师!”
电影辉煌不再
通惠河里的鱼怎么死了?
北京胡同的消失
中关村天天在变
在路上
京九过百县
青藏铁路奇遇记
和志愿者挤炕头
农民工进城
藏羚羊假照片的悲哀
目击:圆明园兽首在香港拍卖
“非典”突然袭来
灾难降临的时候
回望传统相机离开的背影
第二部分 采访本上的大事件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长街挥泪送小平
香港回归的那个夜晚
1998,特大洪水南北夹击
国庆50周年大阅兵
艰难的聚焦:中美世贸谈判目击记
奔波在战争前线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亲历连战首访大陆
汶川,汶川
家门口的奥运会
后记
……
序言 聚焦时代之变
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何平
尽管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真正以忠实记录历史为己任的,当首推新闻记者。
把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场景用笔记录下来,用镜头定格下来,让当代人去回味,给后来者以启迪,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当然,对记者而言并不是有闻必录。他们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一个“变”字,事物之变,生活之变,时代之变。
变动构成新闻。一成不变的东西,对记者来说没有价值。所以,新闻工作既是对真相的不断追问,也是对变化的不断描述。
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
我的同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之变。
刘卫兵从1989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至今整整20年。这20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的20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新闻事件、一幕幕社会变迁。
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难能可贵的是,在完成摄影报道任务的同时,刘卫兵养成了多年写日记、收集剪报、整理资料的习惯,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新闻业务文章、采访随笔、杂感和博文,出版了两本纪实著作和一本摄影集。没有他的勤奋与刻苦、执着与追求、思索与感悟,是不可能有如此成果的。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新闻记者来说,其使命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重要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
大凡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被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我以为,这应该是新闻工作的最高境界。
文摘 插图: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
如今,提起试管婴儿,人们大概习以为常。可在20年前,那绝对是件稀罕事。
1990年,我刚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实习锻炼不久,就亲眼看到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过两岁生日的情景。如今,这孩子已经出落成20多岁的大姑娘,考入西安西京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正值初春,沉睡了一冬的西北大地开始返青,小草从枯黄的杂草里露出头,迎接春天的到来。我们坐着老式的北京2020吉普车风尘仆仆地赶到甘肃礼县盐关镇,打听了半天,终于找到南大街一个普通的小院。
一进院,我看到一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女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正和大人玩耍。上前一问,这个小姑娘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今天是她两周岁的生日。
说实话,我当时对医学也不了解,总以为试管婴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结果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半天,我也没看出这孩子和一般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后来听人介绍方知,试管婴儿和普通婴儿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一样,大人呢?”我转过头,又仔细观察郑萌珠的父母左长林、郑桂珍,两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看上去身体和精神都不错。在我印象中,小萌珠的母亲爱说爱笑,父亲话不多。
此时,生性活泼好动的小萌珠似乎总也闲不住,在我们追着给她照相时,她显得无拘无束,一会儿推着小车跑,一会儿又拉着父母玩耍。
听小萌珠的父母介绍,孩子八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一周岁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句,大约一岁半开始会走路,两岁就能哼唱几首简单的歌曲。镇卫生院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体重3.9 公斤、身长52厘米,两岁时体重已达到12.2 5公斤、身高85厘米。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挺好,也很少得病。邻居说,小萌珠长得很像她的母亲。
试管婴儿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成果。针对一些长期不能怀孕的夫妇,科学家在实验室的试管中,让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女性子宫培育。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孩子称为“试管婴儿”。
“看到孩子出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提起郑萌珠两年前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出生的情景,郑桂珍显得很激动。这位长期被“不孕不育”困扰的乡村女教师,为了这一天整整等了快20年,她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有孩子。那一年她已经快40岁,在崇尚“早生贵子”的中国农村,这个岁数绝对属于“超龄产妇”。
20
……
后记 我第一次挎上相机照相,大抵是小学毕业前后。谁知,那次竟弄出一件尴尬的事。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初春的一天。天上下着雨,父母带我和弟弟到北京颐和园春游。昔日的皇家园林笼罩在烟雨蒙蒙中。这一次,父母破例让我挎上家里那台宝贝似的海鸥203折叠式相机给家人拍照。
雨一直下个不停,我挎着相机却毫不在乎,只顾着跑前跑后地选景,昆明湖、玉带桥、佛香阁……我选好地方,让家人站在那里摆姿势。那时的相机全是手动的,初次使用,技术很不熟练。父亲一边教,我一边操作,经常让家人在雨中站半天才照一张。
游园结束,我终于过了照相的瘾,兴致勃勃地把胶卷拿回家。我跟父亲一起躲在小黑屋里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冲出胶卷一看,底片上灰蒙蒙的,连个人影都没有。
第一次拿起相机拍照,胶片上竟然什么也没留下,只有那景、那人和那场淅淅沥沥的雨,长久地留在了记忆中……
时间悄悄地走过,像一条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的本科生,1989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从事新闻摄影。屈指一算,至今已整整20年。
20年的采访、亲历、摄影、感悟。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我们也在长大。温家宝总理和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今天还在山沟里拿着锤子跑地质。”总理的话,说到了我们心里。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些年,社会在变,国家在变,我们每个人也在变。正如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到的:“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
2008年底,不经意问,我随手翻出几张十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刊登在博客上,比如告别粮票、胡同的拆迁、父母抢购降价货、京城最早的公共汽车广告……其中有一张15年前我和电影演员姜文的合影照片。有网友看后留言说:“没想到,你原来也挺精神!”
看着照片上自己当初的模样,望着窗外冬日的景象,想到岁月的飞速流逝,心中着实有些沧桑之感。
不少朋友和博友建议我把那些老照片整理出来写本书,这想法和两年前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给我的希望是一样的。他当时就建议我,干了这么多年的摄影记者,总该写一本跟新闻摄影有关的书。那次,他在给我的拙作《随访连战的日子》的序言中写下了几句话:“不做历史的主角,就做历史的主笔,做历史的主笔是记者的光荣。”我一直铭记在心里。
2009年春节快到了,京城总算迎来一场纷纷扬扬的雪。雪花从空中飞落下来,却像洒在自己的心里,很快融化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催促着我拿起笔,开始写这些年亲历的那些忘不了的经历和故事……
记者的职责告诉我,作为一个新闻人,我采访、拍摄、记录的这些照片和文字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社会和读者的。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呈献给社会,这是对历史的敬重。
我从不敢奢望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只希望拿着相机和笔勤勤恳恳地干活儿,忠实地记录时代和生活的变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的图片和文字。粗略一算,从毕业参加工作至今,自己参与了数千次的新闻采访,拍摄了数十万张图片,发表了近万张新闻照片。
忙忙碌碌是现代人的共性。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坐下来,静静地翻看书柜里大堆大堆的资料。数以万张的图片资料,几十本日记、剪报和采访笔记,上百篇业务文章,还有近两年发表的百余篇博文。这些资料为这本书打下了基础。看着那些发黄的照片和剪报,读着那些当年的文字,过去的一桩桩事情犹在眼前。为文即为人,干记者时间长了,写文章总习惯写纪实性的东西。像此前我的两本书《奔波在战争前线》和《随访连战的日子》一样,这本书依然延续这种近似于“实话实说”的白描式写实风格。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给读者和社会留一些实实在在的历史资料,是我写书的初衷。书虽然不大,却是我点灯熬夜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出来的,其间的辛苦不必多言。因为时间久远,资料浩瀚繁杂,总有遗失和纰漏。加之时间仓促,特别是自己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没有新华社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特别感谢新华社各级领导、同事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给我的书作序,他的“聚焦时代之变”真可谓画龙点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感谢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等各位领导、前辈和友人的热情致辞,他们的话语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对共和国和改革开放的真诚赞誉和祝福。同时感谢张河川、赵晋华、赖海民、周平、朱泽州、陈立江、刘长坤、陆霓、宋少波、姜小刚、黄瑜、许国、王敏生、丘振良、林富强、李成岗、李志敏、贺林、石平西、张建业、何德全、马占杰、杨觐冰、龙慧、齐维、刘卫彤等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本书在写作、修改过程中,承蒙各位友人:刘宝明、朱军、张金花、楼伟珊、程铁良、盛西贵、沈文、贾奋勇、张迪、薛凯、孙东哲、张维革、杨晋峰、刘洁、陈勇、张绍君、李悦、邹娅、贾楠、杨慧峰等朋友的帮助,谢谢他们为本书付出的劳动。当然,也要感谢夫人何笑聪女士和小儿力源的理解和支持。书中参考了部分人士的图书和资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