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年度杂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4074006X/9787540740061 ·条形码:9787540740061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2007中国年度杂文 |
 |
|
 |
2007中国年度杂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4074006X/9787540740061
·条形码:97875407400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007中国年度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时下盛行的历史态度和历史的真实相距有多远?读了“小崔”的文章,不禁有一种惶惑。(崔永元《有感我们对历史的态度》)我们都呼吁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可是,我们内心深处,是否已经把不平等当成一种习惯,自然地去接受?(林奇《平等,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一大基本特征是;相当多的人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有一种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曹林《受害者心态弥漫必然缺乏宽容》)
2007年度的杂文作品,可圈可点的力作、佳作不少,或尖锐而含蓄,直言谏诤,匡正时弊;或视角独特,文化资质丰厚;或富于悲悯情怀,视角新颖而深刻,读来十分感人。从2007年发表于众多报刊及网络的数千篇杂文中精心遴选的年度杂文,大都着眼于国情民命,直面现实,情感凝重,文笔犀利,其短小精悍,沉深隽永,体现了杂文的本真和风骨。180多篇力作,展现了本年度杂文的创作风貌,为读者提供了优秀的阅读文本。
媒体推荐 龙应台曾经自我诘问:“为什么在人群中我反而更加孤独?”事实上,这也是现代人普遍的疑问。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正似乎成为某种时代宿命。更多的时候,我们宁愿蜷缩于自我的狭小空间,体味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既不会被人理解,也不愿理解别人。
每次看到结伴而行的小孩,脸上总是充满纯净的快乐,那种不掺杂质的同类之爱让人心生嫉妒,同时也为自己人列中年的世俗和圆滑不由得生出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熟让我们幼稚,是聪明让我们愚蠢。是进步让我们回退。自诩伶俐的现代人,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本真的东西,就连友谊这么简单的一种感情都让我们弄得如此复杂而微妙,充满虚无甚至钩心斗角的玄机。
——魏剑美《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在有些人那里.似乎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讲的,什么是规律?权力就是规律.老子就是规律,他“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规律在这些人眼里就是手中的小蚂蚁,二指一捏便粉身碎骨。而且经年历久,这些违反规律的东西反倒成了铁律,如果不按他们的铁律办,你就会颤如筛糠,睡不着觉,害怕半夜鬼敲门。
什么样的发展叫科学?什么样的社会叫和谐?其实很简单,一切按照规律行事。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可置疑,说明了“物竞天择”的规律不能被打破,那么。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千万别拿破坏规律当时髦,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心阳《按规律办事需要多少个胆》
目录 请给四十四万八千名代课教师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有感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平等,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
咱们中国人都有一颗开后门的心
其谁不食?
害怕感动
财富是这样创造的
“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
鼓掌练习:被迫为人喝彩的教育虚假
名人不是“神人”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逃跑者
做个平民有多难
“卧底” (之一)
出人头地的路,多么难走
我是公民吗?
真与假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新闻是等出来的
“恶考”时代
午夜扪心
“清白”的代价
中国的穷人版《生活指南》在哪里
对话
小人物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谁听得见那些细小微弱的声音
拿出治民一半的严苛与智慧去治官
每一分一毛里都有民生之重
中国的世界遗产食客如云,知音有几
不做“笔杆子”
孩子们生存的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
直到每个遇难者都有名字
别说你是为了我好
一个有思想的美国富人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污染第一城”背后的民生之殇
我们的孩子缺失了什么
还有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感动”
小皇帝下乡
鸡的悲喜剧
山里人的爱情宿命
现在的人怎么了
食品色彩安全指南
没有情歌的村庄
过于争强好胜的都是二流选手?
镣铐之城
位子
生活方式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你我都是螺丝钉?
有扈氏
超级“奢侈秀”频频上演
我的葬礼上谁在哭泣
上帝保佑小孩和白痴
腹唱
忠恕而巳矣
想要行善不容易
保姆的居室
城市与平等
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粗鄙?
应急预案
足协和作协可以合并
澡堂子引发的血案
药监局向人民道个歉吧
一根牙签能“走”多远
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两会代表委员“顺口溜”忧思录
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大拇指上的智慧
谁能辅佐天子
人生即燃烧
小红点的故事
事故之后
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
阅世杂言
盘点青春盘点痛
假设死亡
个别人自述
后现代结婚登记
农村不是文人诗意的栖居地
头版头条
不跑是一件浪费的事情
老板是个明白人
怕专家打架,更怕他们刚交手就不打了
一份辛酸的求职承诺
另类忠臣魏征
成为廉价品的死亡
人人皆可为国王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
按规律办事需要多少个胆
如果我死
为什么中国人不会选择
当害人成为一种习惯
“小神通”构想
成语重组
文化奶妈的时代
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
水果糖
尘封的信件
除了人,还能牺牲什么
大学需要大酒店
要钱的文化
跟坏小子合作
杨白劳的前世今生
思想碎片
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
“看你笨蛋的样子,很有我年轻时的神韵”
中国式礼拜
一封写给房地产商的感谢信
没底的杯子?
国家“承认”不是幸福的保证书
我不站着等
挚诚小语
消灭粉丝这个词
从人到猿
为国家带好一个小公民
每一张都可疑
我想要“非国民待遇”
高考作文,诗意还是失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六十二条婚规”
人人都应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
青袍今日误儒生
我说不出
世相三题
走进德国短寿博物馆
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尊敬自然
新觅食主义
行走在消逝中
大寨修了一座庙
文化存量比参选“奇迹”更紧要
新出炉的“文化遗产”
他人的生命,我们的娱乐
老百姓的命咋像草一样
如果被活煮的猫会写寓言
童话
面对灾难,能不能不那么暴露地交易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你是公民,也是记者
某天穿过狮群
古老寓言的现代生活版
证明还活着
惊见“人道不下庶民,羞耻不上大夫”
打屁股的美学
绿化科的记录本
蝴蝶劫(杜撰曲)
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是否应该被判刑
稀松的方便面,坚硬的楼盘
为一百八十一名矿工点一盏心灯
能想到的与恐怕想不到的
你有什么权利测试我的素质
华人喜悦之词
身体是我另一个兄弟
假如没有读书
小垃圾女
择医费
假如宝黛钗自己来选秀
从九部门复查一座办公楼想开去
夺红旗
受害者心态弥漫必然缺乏宽容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教育还有姓?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艺术性快乐:闭上眼睛
悼常识
富豪榜为何向袁隆平致敬
“奉献者先享”应成为一种文明惯例
苦到极处无表情
看破名利爱名利
爱要有颗平常心
你是个好母亲吗
一个职业盗窃犯的绝对隐私
我比你惨
老海棠树
潜规则时代的“猫鼠反目”
我只听到雨的声音
咳,十七岁
人与动物谁更聪明
今天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学者明星化”与“娱乐至死”
为什么“大地主”是中国首富
小学生股民的爆笑作文
最高的慈善是尊严
智慧如诗
……
文摘 请给四十四万八千名代课教师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杨耕身
据3月2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工作,采取系列措施把中国目前余下的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没有最后的时间表。
我注意到就王旭明所说的“清退”二字,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一位读者来信说到:“清退”就意味着否定,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否定代课教师爬过的山路,否定代课教师趟过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对犯了错误的人才叫“清退”。激愤之意,不言而明。但公允地说,我并不认为教育部真的是在否认代课教师的贡献,一方面,中国教育要实现发展并提升,需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新的整合,因此“清退”也就在所必然,另一方面,既使是“清退”,也留有余地,这就是王旭明所说的部分教师可能通过参加招聘,取得正式教师资格。
但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足以消弥“清退”二字所产生的激愤与群体性失落?显然不能。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退出,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转折。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给予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而又这么巨大的群体一种怎样的历史性评价,这却是值得追问并关注的,更是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清醒意识到的。这,关乎中国教育发展的良心。
在王旭明的发言中,关于代课教师群体的说法是,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定和正式批准,是以一种不合法、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早期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整体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那么,今天的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更主要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必须通过合法而又合规的途径产生教师,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空白。
必须看到,中小学代课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是在中国教育最需要也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他们的学识及才智也许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不足以承继现代教育转型的重任,但他们却是在现代教育阳光无法普惠的地方,在地方财政难以供养正式教师的地方,以单薄的身体为农村子女搭建了知识的殿堂,以全部的心血浇灌着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应当被历史所承认的。
更应当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