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

2010-02-1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6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0689519/9787500689515 ·条形码:978750068951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6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0689519/9787500689515
·条形码:97875006895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包括《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册)》和《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下册)》。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哲思篇、情感篇、生活篇、风物篇和感怀篇,共七篇,主要收录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小鸟,你飞向何方》、《松树的风格》、《在那蓝色的海边》、《灵魂·眼睛·语言》、《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美丽不需要结尾》、《让我许个愿》、《女孩子的花》、《北京的春节》、《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牵挂是一种美丽》、《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我们改变了什么》、《把钥匙挂在心口》、《走向满月》、《一棵树的私语》、《蜕变》、《晒月亮》、《秋天》等经典美文,供读者们欣赏。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主要收录了近、现代国内外著名文学家最为经典、也最能体现其风格的、经过时代磨砺依然闪烁着光芒的散文。有对已故名人知己的缅怀和追忆,有对世间万物花鸟虫鱼的心爱与思索,有对读书的深切感悟和深刻认知,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探讨,等等,是一套不可多得极有文化深度的散文分类精选集。
作者简介 王剑冰,当代作家,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著作有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八月敲门声》;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在你的风景里》、《远方》、《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王剑冰散文选》;理论集《散文创作谈》、《散文时代》、《散文散文》、《文本现场》;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 其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绝版的周庄》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曾获全国首届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 其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点中学作过专题演讲。
编辑推荐 《60年中国青春美文经典(上下册)》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上册
序:关于六十年青春散文
人生篇
山地回忆
谁是最可爱的人
荔枝蜜
第二次考试
《师说》解
井冈翠竹
放歌山海关
我站在长城上,倾诉
小鸟,你飞向何方
渴望苦难
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
唱片年龄
城南旧事
永远的少女
居长安
孤独女子
白色的鸟蓝色的湖
舞者
痛苦的飘落
一个人的工厂
卖花姑娘
李白的“毛病”
文字的断想
出走的衣冠庙
金子
讨厌的男生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杜拉斯:文本的表演
像老人一样

社会篇
社稷坛抒情
松树的风格
人和鬼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晋祠
阳关雪
夜宿泉州
甲子谈鼠
黑土地
在那蓝色的海边
大禹的寂寞
阿央白
总想为你唱支歌
城市的日落
祖先歌舞
种粒
白音布朗山
衙门
另一种呼唤
精神明亮的人
白原
古寺的交响
杜拉斯:爱情·语录·暴力倾向
初雪圆明园
青铜
麻将
小街之美
季节的意向
怀念红狐
海参崴随想

哲思篇
灵魂·眼睛·语言
丑石
散步
河流的秘密
春雪化时
错位
庄严的时光
对身体的感受和理解
审视
关于跌跤的十八点思考
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
近思录续

情感篇
荒山之夜

更为富有的一刻
夏天落下的第-颗红豆
清清岷江水
我的三次初恋
用痛感想象
美丽不需要结尾
玫瑰,与爱情无关
大爱无边

奶奶和一九五三年的诺贝尔奖
触摸
月桂树上的花冠
守望北沟
让我许个愿
有缘伴你

生活篇
北京的春节
花潮
秋色赋
榆钱饭
总是难忘
女孩子的花
童年旧事
河之女
仰不愧于天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仁山智水
……
风物篇
感情篇
……
序言 二○○九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间,在散文写作方面可说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很有值得总结的东西。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动议出版一套建国六十年青春散文经典,任务交给了我。这可以说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工程。好在我多年涉猎与研究散文,对散文的发展脉络和那些作家还比较熟悉,就放下手头的事情,再次扎到散文堆里。
什么是青春散文呢?首先应该是描写青春、歌唱青春、体味青春的散文,而这些散文又是由青年人写出的。青春,如诗如梦、如画如火。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过,而每一个人的青春经历的时代及生活氛围又不尽相同,所以写出的东西也就不-样。又由于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感想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色彩纷然的创作景象。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开始的十七年,整体上说,中国的文学创作还是兴盛的,这个时期的散文产生了一大批好作品,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九五六年以前,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处于热潮之中,加上不久即开始的抗美援朝,调动了全国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一些类似于特写通讯式的纪事散文大量涌现,孙犁、魏巍、刘白羽、杨朔等年龄不算大的作家都有很好的作品,而且他们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大家所熟悉。这时的散文尚未有进入到美文范畴,描景写情的仍很少,因此散文的真正意义也就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直到一九五六年,由于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家们的创作心态变得自由,视野变得开阔,散文格局发生了变化,遂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作品,如《第二次考试》(何为)、《香山红叶》(杨朔)、《社稷坛抒情》(秦牧)、《洛阳灯火》(白桦)等,单从篇名上就能看出散文的意味了,甚至已经感觉到了“五四”传统的复苏。如果顺着这个脉络走下去,散文无疑会进入一个新的境地。可惜第二年形势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五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多事之秋。
文摘 上册
人生篇
廖沫沙
《师说》解
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读过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说: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论的非议,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是做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子,从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本来,只要是一个人闻道在先,不管他是什么人,都可以拜为老师。要学习的是知识,用不着问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后”;也用不着要求老师精通百般武艺,只要他有一门是比自己好的,就应该认他为师,向他学习。这是讲给求学的人听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听。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过老师。这也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需要向学生学习之处。
礼记的《学记》有一段著名的话,意思也和这相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更彻底。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所引的“教学半”(就是说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说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不容易承认。特别是当老师当久了的人,或者像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这个辩证法。
老师们不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时代却并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而临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老师毕竟是老师,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毕竟是弟子,怎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直到不久以前,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