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48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628960/9787807628965 ·条形码:9787807628965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文人维特根斯坦 |
 |
|
 |
文人维特根斯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48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628960/9787807628965
·条形码:97878076289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文人维特根斯坦》适时出现,它是一本范围广泛的论文集,收录的文章均围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文学理论和文学哲学展开。它还一并带来了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领军人物的著作,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式"的批评——讨论包括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歌学,以及弗吉尼亚·吴尔夫和瑞勒·玛丽·里尔克的著作节选。尽管维特根斯坦对于文学说得相对较少,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他的著作与写作尤其是小说和诗的关联。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到解构,《文人维特根斯坦》把维特根斯坦带到了文学研究的当前工作中——哲学与文学的关系、诗化语言的本性、虚构话语(fictional discourse)的逻辑和语义学以及文学与伦理学、语言哲学和认识论的关系。在运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我们获得了令人兴奋的洞见,来看待下列紧迫的问题:文学能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什么东西?哲学能怎样解释我们阅读文学文本的实践?文学和道德哲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简介 约翰·吉布森(John Gibson)美国坦普尔(Temple)大学哲学客座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哲学、美学及心灵与语言哲学。著有《虚构与编织生活》(Fiction and the Weave of Life)。
沃尔夫冈·休默(Wolfgang Huemer)德国爱尔福特{Erfurt)大学哲学助理教授。研究兴趣首先是维特根斯坦和文学哲学,其次主要集中在心灵哲学、认识论和早期现象学。著有《知觉的构造分析现象学之研究》(The Constitution of Consciousness:A Study in Analytic Phenomenology),与Marc-Oliver Schuster合编有《书写奥地利人的传统:哲学与文学问的多重关系》(Writing the Austrian Traditions:Relations betwee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媒体推荐 “我认为我的话表明了我对哲学的态度:哲学真正只应该作为诗来写作。”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
编辑推荐 《文人维特根斯坦》对于维特根斯坦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拓展,毫无疑问,适合所有对文学和哲学研究感兴趣的人阅读。
目录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鸣谢
导论:维特根斯坦.语言与文学哲学
第一篇 作为一种文学的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的文学
《<哲学研究>的日常美学》注解
1.《哲学研究》的日常美学
2.“相同者至少不是相同的吗?”:维特根斯坦与诗的可翻译性问题
3.维特根斯坦的“不完美的花园”:作为诗的哲学之迷宫和梯子
4.躁动与达致安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写作及方法
5.众多想象的世界与单一真实者:柏拉图、维特根斯坦与模仿
6.为人生而阅读
第二篇 追随维特根斯坦而阅读
“关于道德哲学言不尽意的故事”之引语
7.关于道德哲学言不尽意的故事
8.“符号的生命”——维特根斯坦论读诗
9.维特根斯坦反对诠释:“文本的意义并不止于它的事实类型”
10.关于“文本的每一种解读就是诠释”格言的某些评论
第三篇 文学与自我和意义的边界
11.扭转我们考察的方向:维特根斯坦的考察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学
12.自传体的意识:维特根斯坦、私人经验、“内在图像”
13.独白和对话:维特根斯坦.《黑暗的心》和语言怀疑论
14.维特根斯坦和福克纳的班吉:反思和紊乱
第四篇 虚构和《逻辑哲学论》
15.事实和虚构:反思《逻辑哲学论》
16.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虚构的逻辑
第五篇 拓展视野
17.在美学与艺术哲学中应用维特根斯坦“方法”的黯淡前景
中英文对照表
译后记
……
文摘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作者。也许是因为对于彼时彼地的哲学家来说,这种能力实在不同寻常。但是,为何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及这个话题呢?显然,这种重复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那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写作对于他的哲学研究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说在哪种程度上说,写作与哲学研究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你认为哲学的工作是论证,就会很容易忽略写作,也许把写作当作当代职业哲学的一种装饰物,因此不需要任何哲学的解释。但是如果你不能动摇这个直觉或幻想:写作不仅仅是装饰的问题(不是说写作本身是清楚的),而且如果你不希望否认定论证或类似的事情是哲学的内在要求,那么你将很难忽略对写作的哲学解释。
我知道,《哲学研究》的日常美学一经承认,就没有哪个已知的美学理论有助于理解《哲学研究》的文学性——我的意思是它的哲学目标中文学的地位——并且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强到能不借助《哲学研究》本身而理解其哲学目标。这是否意味着我要在《哲学研究》中寻找一种美学呢?我更愿意说,我不是寻找关于该文本的美学,因为这已偏离了《哲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我是想加入我的文章《正在减缓的衰弱》(Declining Decline)中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我追寻的不是《哲学研究》那陌生的道德情结或宗教情结,而是发现该著作的道德工作与其哲学工作是不可分离的。这有点像道德工作为了哲学工作,或者再次深入哲学工作中。(如同爱默生(Emerson)在《论自助》中所说的:“性格的教育作用远在人们的意志之上。人们总以为他们仅仅通过外部行为来传达他们的善与恶,殊不知善或恶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一种气息。”)
我还有一些超出一般美学的观点。那就是,《哲学研究》把它的工作或它工作采取的形式描述为综观式的表现方式(perspicuous presentation)(§122),这已很清楚地陈述了维特根斯坦写这本书的目的。而且该书宣称,它的工作是“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带回到日常的用法”(§116),哲学特殊的承诺不但通过语词的日常用法判断哲学,并且把哲学本身的信誉放置在处理日常语词之手。但我们也知道维特根斯坦反复要求的综观的观念(idea of perspicuous)内在于形式证明的操作中,在《哲学研究》的第一节他就明白地表达了这个观点。那么,他使用这个观点是不是想澄清一个理念,并相信他不能期望一本著作的每句话都是由日常语言构成呢?其实不然,他在下一段中继续坚持:“综观式表现这个概念对我们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标示着我们的表达
……
后记 承蒙严搏非先生和张志林先生之厚爱,问学之路承下《文人维特根斯坦》的翻译工作,感谢上海三辉咨询有限公司和二位先生提供历练之机,同时也甚感学识所限,内心惶惶。故翻译过程中,各位译者在师长和学友的帮助下,全力以对。然翻译生涯,译者才疏,定有诸多错漏之处,还望诸君批评和指正。
书中翻译内容的分工如下:导论,袁继红译;第一编第3、4、6篇:夏代云译;第1、2、5篇;袁继红译;第二编、第五编,周燕译;第三编、第四编,闫坤如译。另外袁继红负责书后索引及全书的统稿工作。
校订有中山大学的张志林老师、张贤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