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大话六祖坛经

2010-02-10 
市场价:¥23.00卓越价:¥18.40为您节省:4.6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人 评论打分5 颗星:(1)4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大话六祖坛经 去商家看看
大话六祖坛经 去商家看看

 大话六祖坛经

  • 市场价:¥23.00
  • 卓越价:¥18.40为您节省:4.60元 (80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1)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2篇评论  (2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
    共计价钱:¥52.80
    同时购买共计:¥44.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533315324
    ·条形码:97875333153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钢案,研究佛学的人是很清楚的,这一语出六祖慧能之口。六祖慧能由弘忍大师亲传,再在山中修行了15年,后在世间广授佛法,再由其弟子法海记录其言,集结成《坛经》内容。 本书用“大话”的形式,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插图来述说《六祖法宝坛经》的深奥哲理,文字流畅,表意准确,是读者了解中国禅宗文化的一个很好读本。本书对那些想领悟“自心之实”的读者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能充分开发你的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水平。
    我们用“大话”的形式,述说《六祖法宝坛经》的深奥哲理,目的在于:第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坛经》又是禅宗文化的代表之作,所以,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坛经》。第二,借助于《坛经》之缘,让读者如实地体证自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证自心,回归自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坛经》“直指人心,令人悟本”,因此,要想如实地体认自心,充分地开发智慧,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坛经》。
    作者简介 苏树华,男,1961年10月生,山东省梁山县人,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师从赖永海先生,主要研究中国佛学,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著有《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义今释》《大话佛家智慧》、《大话六祖坛经》。
    编辑推荐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钢案,研究佛学的人是很清楚的,这一语出六祖慧能之口。六祖慧能由弘忍大师亲传,再在山中修行了15年,后在世间广授佛法,再由其弟子法海记录其言,集结成《坛经》内容。
    本书用“大话”的形式,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插图来述说《六祖法宝坛经》的深奥哲理,文字流畅,表意准确,是读者了解中国禅宗文化的一个很好读本。本书对那些想领悟“自心之实”的读者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能充分开发你的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水平。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不识字的开悟者
    慧能的“愿”与“见地”
    ……
    文摘 书摘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琚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
    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
    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
    ,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译文:
    当时,六祖慧能来到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府的刺史韦琚和他的部属一起
    进山,将六祖慧能请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示佛法。六祖慧能就座
    之后,韦刺史及其部属有三十多人,儒门博学之士有三十多人,出家的未出
    家的男众与女众共一千多人,同时向六祖慧能行礼,希望听六祖慧能讲佛法
    要义。六祖慧能对大众说:“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只要运用这
    个本来清净的心,就可以直截了当地成就佛道。”
    大话: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是印度语,在汉语中就是“觉悟”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理解为
    “道”。其实,在这里“菩提”就是“自性”,“自性”也就是“菩提”。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就是说,人人都有的菩提自性,它本来就是“清
    净”的,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修行而清净,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不修行而受
    到污染。这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它到底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
    问题,就必须谈一谈佛教中尤其禅宗常提到的“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所说的“心”,并不是指人们的“肉团心”,而是指人们
    面对客观事物所产生出来的“反映”。在佛经中,把这种“反映”称之为“
    六尘缘影”,意思是说,人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但是,由于外界
    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境,所以,才领略到它们的形象,产生了关于
    它们的认识,并且给它们安立了不同的名称,甚至产生出对它们的喜爱与厌
    恶、攫取与舍弃等态度。由此可见,这个“心”,是内根与外尘“缘合而生
    ”的。所以,佛经上说“集起为心”。
    “心”,既然是这样的,那么,“性”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性”
    ,是“心”的本原,是能够生起“心”的那个东西。假如没有“性”,人们
    面对外界,就不会生出“心”来,人们之所以能够对境生心,全赖“性”的
    作用。在佛教看来,人们的这个“性”,它不是一个有形相的东西,眼睛看
    不到它,耳朵听不到它,意识也思不到它,但是,它并不是不存在。为了好
    理解,让我们以电能、电
    ……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