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分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1142188/9787301142189 ·条形码:9787301142189 ·版本:第2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国际关系分析 |
 |
|
 |
国际关系分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1142188/9787301142189
·条形码:978730114218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
·外文书名: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分析》是一本内容丰富且简明实用的国际关系分析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以大量实例向读者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
作者简介 阎学通,199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科学》和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编。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2007)、《国际政治与中国》(2005)、《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1998)、《中国国家利益分析》(1996)等。
阎梁,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在读博士,曾在《国际政治科学》、《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 (2003)。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分析》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概念的明确、原理的应用和语言的通俗,论证详略得当,深入浅出。
目录 第一章 国际关系概况
第一节 学习国际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学科范畴及内容
第三节 国际关系研究概况
第四节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
第二节 国际格局
第三节 大国战略关系
第三章 国际行为体和国家主权
第一节 国际行为体
第二节 民族国家
第三节 国家主权
第四章 国家利益与民族主义
第一节 国家利益
第二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
第五章 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第一节 实力与权力
第二节 综合国力
第三节 大国崛起
第六章 国际关系的主题
第七章 危机管理与对外决策
第八章 国际军控与战略威慑
第九章 意识形态与宗教
第十章 国际组织、国际法与国际规范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关系与体制
第十二章 全球化、区域化与全球治理
第十三章 未来的国际关系
附录一 国际关系理论提要
附录二 学术短论样文
……
序言 自2001年起,我在清华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国际关系分析”这门课,一个长期的困扰是找不到一本可以贯穿始终的教材。由于上课时需要参考多本教材,学生们总是问哪本教材最重要。为此,在以往课程教案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助教阎梁编写了这本教材,供国际关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同等程度的读者使用。
国内已出版的国际关系本科教材具有归纳性强的特点,很适合于学生考试参考;但是教材中实例很少,所介绍的概念和原理不易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这些教材易背难懂,读后不知如何用书中归纳的内容来分析和解释当前的国际关系现象。大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主要是来自新闻报道和国际评论,由于缺乏国际关系的基础性知识,学生们难以将国际关系的理论、概念与国际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付梓之际,我们还要感谢福特基金会和清华大学985精品课建设项目的支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及国际关系领域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添砖加瓦。希望读者能将本书的缺点与错误反馈给我们,以帮助未来的修订与完善。
文摘 不少人认为,国际关系是国家领导人、外交官才关心的国家“大事”,与普通公民关系不大。在18世纪之前,由于交通、通讯的困难,国家之间联系相对较少,加之没有大众政治,政府垄断国内外公共事务,国际上通行秘密外交,所以当时这样理解国际关系是大抵不错的。之后伴随着交通工具的运载能力的提高,政治社会化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各国民众对国际政治的参与日益广泛。特别在冷战后,全球化速度加快,国际关系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够逃避国际关系对其生活的影响,就连太平洋岛屿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和北冰洋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也牵扯其中。为了保证其赖以生存的岛屿不被海水淹没,这些人也开始支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保护法案》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对于现代人来讲,了解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提高生存质量所必需的一环。
学习国际关系有助于理解国际社会的性质。现代交通运输为人们提供了到其他国家学习、工作和旅游的机会,但无论是在世界什么地方,人们都是生活在国家内部。故此,人们所熟悉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国内社会而不是国际社会。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人来讲,很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不少地方天天都在进行战争或暴力军事活动。虽然通过媒体人们知道反全球化的抗议运动、联合国大会的争论、大国之间的间谍战等国际冲突,但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国际法和国际规范难以有效约束国家之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