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名人笔下的青岛

2010-02-10 
基本信息·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43649314 ·条形码:97875436493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名人笔下的青岛 去商家看看
名人笔下的青岛 去商家看看

 名人笔下的青岛


基本信息·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43649314
·条形码:97875436493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4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青岛

内容简介 《名人笔下的青岛》内容简介:青岛,这个小渔村,其险要的地势,在海防的军事战略中凸现出来,不仅被清朝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觉察到,而且,亦被接踵而至的外国传教士灵敏的嗅觉意识到。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山东汶上人。生于70年代。199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居青岛,供职半岛都市报,副刊主编,书评人。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婚恋史研究。曾在《中国新闻周刊》《广州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文章散见《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等报纸。
著有《罗曼史:20世纪文化名流婚姻解读》。
编辑推荐 《名人笔下的青岛》:人文青岛。
目录
上篇
山海风光说青岛——青岛游记
青岛闻见录
我的“失地”
留得青山在
青岛
岛国新秋——青岛印象之一
咖啡与海——青岛印象之二
魔窟——青岛印象之三
如此桃源——青岛印象之四
青岛素描
岛上的季节
山屋
青岛巡游
青岛的树
万国公墓
太平角之午
山大果圃
骑马
栈桥灯影
青岛与我
暑避
青岛与山大
五月的青岛
青市巡礼
惊风骇浪上前崂
绿色的回忆
青岛之夜
青岛解放我重来
翡翠城
在青岛看房子
圣弥爱尔大教堂

下篇
故人相忆在江湖——青岛记忆
青岛的生活是诗
海——回忆一多先生
忆杨今甫
忆青岛
西施舌
烤羊肉
胡适青岛日记
小忆青岛
能不忆青岛
弘一律师在湛山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青岛怀踪录
谈酒
碧海红樱忆旧游
我的父亲刘康甫
山东大学的话剧传统
后记
……
序言 清朝同治年间,青岛是沿海一个普通的小渔村,隶属于即墨县仁化乡。“青岛”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旧《即墨县志》中,志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即胶州湾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海程·险要汛》)。据青岛老人口耳相传,青岛是岛名于前,村名于后。村因岛名在胶州湾周边相沿成习,如麦岛、阴岛、黄岛等等俯拾即是。青岛原是平静的小渔村,但它处在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注定不会是风平浪静。
自鸦片战争始,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资本要渗透到这个腐朽而古老的帝国的肌体内进行繁殖,寻找一个港口作为切入点,一个合适的选择地点就是胶州湾。
青岛,这个小渔村,其险要的地势,在海防的军事战略中凸现出来,不仅被清朝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觉察到,而且,亦被接踵而至的外国传教士灵敏的嗅觉意识到。青岛,依山傍海,“东有崂峰之照云,西有珠山之夕霭。双山峡淮子口以伸内港,可容世界之大军舰50余艘”(美国传教士方法敛论证青岛成为良港的论文),具备作为天然良港的一切条件。
文摘 还不到海浴的时候,一大片沙滩上只有那些各种颜色的木板屋,空虚地呆立着。没有特制大布伞,没有儿童的叫嚷,没有女人的大腿与红帽。静静地看,由这处,那处,一层层泛荡过来的层波,轻柔地在沙边吞啮着。恰巧这不是上潮的一天,浅水,明沙,分外显得有趣。我们脱了鞋袜用海水洗过脚,在沙滩上来回地走着。看这片深碧色浮映着一种可爱的明光的圆镜,斜对面的青岛山,小小的山峰孤立在那里,披上春天的薄衣。小的浪花疲倦的,迟迟的,似一个春困的少女的呼吸,由不知何处来的那股冲动的力量使她感到不安,可又不能作有力的挣扎。沙是太柔软了,脚踏下去比在波斯织的毛毯上还舒适。是那么微荡的又熨帖的,使脚心的皮肤感到又麻又痒的一种快感。
风从海面斜掠过来,挟着微有咸湿的气味,并不坏,因为一点也不干燥。
空中呢?在这海边的天空是最可爱的,尤其是春秋的时候,晴天的日子那么多,高高的空中,明丽的蔚蓝色,像一片彩色的蓝宝石将这个海边的都市全罩住,云是常有的,然而是轻松的,片断的,流动的彩云在空中时时作翩翩的摆舞,似乎是微笑,又似乎是微醉的神态。绝少有板起青铅色的面孔要向任何人示威的样儿。而且色彩的变化朝晚不同,如有点稍稍闲暇的工夫,在海边看云,能够平添一个人的许多思感,与难于捉摸的幻想。映着初出海面的太阳淡褐色的微绛色的云片轻轻点缀于太空中。午间,有云,晴天时便如一团团白絮随意流荡。午后到黄昏,如果你是一个风景画家,便可以随时捉到新鲜,绮丽的印象。从云彩,从落日的渲染,从海对面的山色上使你的画笔可以有无穷的变化。
这上午我同C君在沙滩上被什么引诱似的坐了许久的时候,时时听 到岸上车马来回的响声。
后记 沉浸在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构筑的纸上青岛之中,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几个月的时间,青灯相伴,和故纸堆为伍,在旧报刊中检索、查找描写青岛的文章,每得一篇,欣喜欲狂。
2008年春节,正是编选这本书紧锣密鼓之时。利用短暂的假期进行注释、校对,每当疲惫之时,推窗四顾,一股凛冽的寒气,让我精神一振,有神清气爽之感。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能够嗅到空气中幽微的鞭炮火药气味,偶尔有几声鞭炮的响声,划过宁静的夜空。心想,我所处的这个城市,就像春节一样,从历史中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所做的,是想通过这本小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了解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往烟云。
春节期间,忙里偷闲,和妻子带领女儿去逛贮水山萝卜会。抱着女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慢慢行,饶有趣味地看那些做棉花糖的、抡着木锤做花生糕的、做小糖人的。做棉花糖的最吸引人,那手艺人像纺线一样,将又轻又柔的棉花糖团起,仿佛一团白云在手中。抬头看到儿童公园巨大的雪松,忽然,从现实中消失,沿着历史隧道走进《青岛素描》中。王统照从台东出发,经过辽宁路,看到了贮水山上的日本神社,去了西镇。而赵清阁在1947年,到此一游,写进《青岛一日》中。因赵清阁的这篇文章史料价值不大,没有入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