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4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682171 ·条形码:97878066821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
 |
|
 |
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4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682171
·条形码:97878066821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欧洲思想系列
·外文书名:Life in Fragments
媒体推荐 序言
序言 寻找后现代理性
本书是《后现代伦理》(Postmodern Ethics)一书的姊妹篇,是其主题的拓展。在《后现代伦理》中,我提出,后现代新图景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唤醒我们对道德、道德生活的纯正理解。我认为,现代企望及雄心的破碎,和社会化调整及个体行为一致化幻觉的消褪,使我们能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洞悉道德的本相。首先,它使我们看清道德的“原始”状况:远在被教会社会地建构和提升的恰当行为的规则之前,也远在被劝诫遵从一定行为模式和摒弃其他模式之前,我们就已经处于道德选择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说,我们注定是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存在,即我们不得不面对他者的挑战,面对着为他者承担责任的挑战,处于“相依”(be—ing—for)的状态之中。“承担责任”与其说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结果,不如说它构建了萌生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原初场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以此为参照,试图重新框定和管理它。
这一主张显然不属于经典作品。总体而言,它并非徒劳地讨论人类的“善本质”和“恶本质”。“成为有道德的”并不意味着“成为善的”,它不过是人在善恶选择时作为创作者与表演者的自由运用。我们说“人本质上是道德存在”,并不表明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我们说社会地构建和教导的规则是原始道德状况下的第二因素,也并不是说,不健康的社会压力或社会安排的缺陷,造成了最初善的扭曲和无能,导致了恶的产生。我们说人类生存状况首先是道德存在物而非其他,指的是:远在被权威地告知何为“善”、何为“恶”(有时两者都不是)之前,我们在最初不可避免地与他者相遇时已经面对着善与恶的选择。这也就是说,不论选择与否,依照顺序,我们面对的境况首先是一种道德的问题,面对的生活选择首先是道德的两难选择。随之而来的是对道德责任(即作为善恶选择的责任)的承担,而道德责任也远先于任何基于契约、利益计算或支持某项事业而赋予或要求承担的具体责任。与此相伴的是,这些具体责任不可能穷尽和完全替代原始道德责任,纵使后者被极力转换成一套良好训练的规则体系;也许,道德责任的真实面目只能是隐藏的,无法显现。
最先面对道德选择,作为我们“存在于世上”的原始事实,并不许诺一种乐天知命的无忧生活。相反,它制造困境,使我们痛感焦虑与不快。面对善恶选择,意味着要在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中发现自身。如果善恶标准每一条都规定得明确无误,只需直接从中选择,那么选择的模糊性所带来的忧虑或许会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只需为他者负责而行动与克制自己不这样做之间作出选择,而且又非常清楚“按责任行动”所包含的内容时,更是如此。然而,道德责任的选择并非如此。对他者的责任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模糊性。它没有任何明确的界限,也不容易转化为可操作的或克制着不去做的步骤。相反,它的每一步都包含着难以预见和更难事先评估的后果。这种与“相依’状况相连的模糊状态,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只有取消了在道德境况下的一切“道德”的事物,它才会消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对善恐选择的永恒困惑(也即“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正是道德存在的意义(惟一意义)。
但是,这等于是说用“孤独”这把盐擦揉“困惑”这个伤口,两难困境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选择的必要性也并没有为恰当的选择带来简单的方法;努力行善的尝试,既不能表明动机善,也不能担保结果善。责任的王国处处充满争吵。低于和高于理想要求的行为同样容易发生。道德生活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道德大厦是用“怀疑”和“自我贬低”建造而成的。既然善恶界限事先没有划定,那么只能在行动中划定。这种努力的结果,与其说是一张已标明道路的网络,不如说是一串足迹。因此,对于责任之所的居民来说,孤独,正像困惑一样,是永恒的、无法逃避的。
……
目录 序 言 寻找后现代理性
第一章 无伦理的道德
社会:隐藏运作
面对不可面对的
编织纱幕
被刺
……
文摘 书摘
现在,我们终于“客观如实地面对无序”了。我们从前从未这样做过。仅仅面对无序就够令人困窘和沮丧了。这种行为的新颖处——没有先例可以被遵循,也没有先例给出保证和指导——使情况变得令人不知所措。我们跳过去的水并不很深,但未经探测。我们甚至不是处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之所以是十字路口,是因为那里已有道路。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造路——这是唯一能够存在的道路——我们只有通过行走才能做到这一点。
或者,换用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语言表述相同的道理(传教士的语言,不管它的体系中留下的是什么,我们仍未用它):没有发现也不可能发现存在的基础,并且,建立这种基础的努力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成功。道德是没有原因和理由的;道德的必要性,道德的意义,也是不能被描述和进行逻辑推理的。因此,道德像生命的其余部分一样,是不可预测的:它没有伦理的基础。我们再也不能为道德的自我提供伦理的指导,再也不能“创制”道德,我们也不再希望一种更加热情或系统地投入这项工作即能获得这样的能力。既然我们自己和每个人都乐意接受这样的观点:道德只有在由一些比道德的自我本身更强的力量所构成的坚实基础上,才是安全的——这种力量超越了道德本身的短暂/狭窄的时间/空间——我们发现,要理解为什么自我是道德的,和我们如何去认识到它是道德的,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信伦理基础没有建立或尚未建构成功是一码事,而根本不承认伦理基础的存在完全是另一码事。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直率的话:“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百无禁忌”,喊出了现代无上帝秩序构建者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没有上帝”意味着:没有比人类意志和抵抗力更加强大的力量来迫使人类成为有道德的,没有比人类自己的渴望和预感更加崇高和值得信任的权威来使人类相信:他们觉得是体面、公正和正确的——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道德的,并且,他们能够将人类带离错误以防他们陷入非正义。如果没有这样的力量和权威,人类就被遗弃在自身的智慧和意愿之中。当哲学家和传教士不停地求索时,这种缺乏仅仅催生出犯罪和恶行;当神学家确信地向我们作出解释时,这种缺乏不能成为产生正义行为或判断的正义的依据。“无伦理根基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自我奠基”的道德缺少伦理基础时,显然应受谴责。
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确信:在一个承认道德无根源、缺乏效用,而且仅靠习俗这块易碎的跳板来沟通深渊的社会中既存的或是可能存在的任何道德,都只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