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563337768 ·条形码:9787563337767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战争论(第2版) |
 |
|
 |
战争论(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563337768
·条形码:9787563337767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军事思想文库
·外文书名:On War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由克劳塞维茨在总结历次战争经验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作而成,全书分为八篇,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战争论》不仅是军事领域的经典之作,更以其辩证的哲学思维,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推崇。毛泽东在战争时期即阅读过《战争论》,并写下读书笔记,在讲话中多次引述书中观点。今天,《战争论》已突破军事学领域,成为战略学的“圣经”。
作者简介 克劳塞维茨(Carlvorl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的奠基者。曾参加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在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编辑推荐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分为八篇,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各有其特有的限制范围。因此,尽管到处和时常有人企图根据哲学原理制定战争理论,每个时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战争理论。
(战争)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正如没有一个防御战局是纯粹由防御因素组成一样,也没有一个进攻战局是纯粹由进攻因素组成的。
在军事艺术领域内的新现象中,只有极小一部分可以算作新发明和新思想的结果,而大部分则是新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所引起的。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指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战争的性质
一、何谓战争
二、战争中的目的与手段
第二章 战争的现实
一、对于战争的天才
二、战争中的危险和劳苦
三、战争中的情报
四、战争中的摩擦
第三章 战争的理论
一、战争艺术的分类
二、战争的理论
第四章 战略
一、若干一般观念
二、精神力量
三、军队的武德
四、果敢与坚忍
五、数量优势
六、奇袭
七、谋略
八、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兵力集中
九、战略预备队
十、兵力的节约
十一、战争中的行动暂停
十二、紧张与休息
第五章 会战
一、战斗
二、战斗的意义
三、决定
四、对战斗的相互同意
五、会战
六、胜利的效果
七、会战的使用
八、追击
九、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六章 防御
一、攻击与防御
二、在战术中的关系
三、在战略中的关系
四、战略防御的特性
五、相互作用与反作用
六、防御的方法
七、重心
第七章 攻击
一、战略攻击的性质
二、战略攻击的目标
三、攻势力量的减弱
四、顶点
五、敌军的毁灭
六、以决战为目的的攻击
七、不以决战为目的的攻击
八、佯攻
九、侵入与胜利的顶点
第八章 战争与政治
一、绝对战争与现实战争
二、战争中各部分的互赖性
三、战争中目标的大小:所应作的努力
四、以打倒敌人为战争的终点
五、以较有限的目标为战争的终点
六、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战争
七、有限目标:攻击
八、有限目标:防御
第九章 游击战
附录一 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附录二 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
……
文摘 第一章 战争的性质
一、何谓战争?
(摘自第一篇第一章)
引言
我们主张在我们的主题的一切关系中,首先考虑单独的因素,再进到每个分支或部分,而最后才达到全体,也就是由简单而至复杂。但我们又还是必须在开始时对于全体的性质先作一个鸟瞰,因为在考虑任何部分时,都有经常注意到其与全体的关系之必要。
定义
战争非他,不过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决斗而已。假使我们把构成战争的无数决斗当作一个单位来看,则我们最好是假定其为两个角力者(wrestlers)。每个人都想用体力迫使对方屈服于其意志之下,每个人都想摔倒其对手,并使其不能再作抵抗。
所以战争就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暴力利用艺术与科学的发明来对抗暴力。暴力虽有自我限制,例如国际法,但都微不足道,并不足以减弱其威力。暴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因为若无国家和法律的观念,即无精神力量之可言),所以是一种手段(means);而迫使敌人向我方意志屈服才是最后目的(object)。为了充分达对此一目的,必须解除敌人的武装,所以在理论上解除武装(disarmament)也就变成战争的直接目的。它取最后目的的地位而代之,并且把后者摆在一边,好像那是我们在计算中可以消去的东西。
武力的极端使用
现在,慈善家可能很容易幻想有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解除敌人武装和克服敌人而不需要大量流血,同时也认为这是战争艺术的正当趋势。不过不管那种说法是如何的动听,它仍然还是一种必须清除的错误,因为在像战争这样的危险事务中,发源于一种慈悲精神的错误是最为严重的。诚然,把物质力量用到最高限度并非排斥智力的合作,不过若有一方面不怕流血而对于武力作不顾一切的使用,而其对方则比较有所顾忌,则他也就一定会居于优势。于是前者也就居于主动而后者则被迫居于被动。所以双方对于武力的使用将各趋于极端,惟一的限制即为每一方面本身力量的大小。
对于问题必须采取如此的看法,若是因为厌恶流血而忽视问题的真相,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甚至会违反自己的利益。
假使说文明人的战争是要比野蛮人的具有较少的残酷和毁灭,此种差异是由于国家内部以及国际关系的社会条件有所不同。战争是发源于此种社会条件及其关系,而战争也受到它们的控制和改变。但这些事物并不属于战争本身,它们仅为已知条件,若把一种节制原则引入战争哲学之中则实属荒谬。
两种动机引导人类走向战争:(1)直觉的敌意;(2)战争的意图。在我们的战争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