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0-02-09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122043541/9787122043542 ·条形码:978712204354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122043541/9787122043542
·条形码:97871220435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2006年度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JA630026)。《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宏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R&D投入总量变化、来源结构、R&D/GDP与有效配置的主要规律与演化原因;二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背景,描述与分析了在2006~2020年间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形成的R&D投入的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的理想状态;三是站在政府层面上,较为全面、完整地提出政府加大R&D投入、诱导企业R&D投入和促进R&D有效配置等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框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既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又为学界进一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与政策的理论提供借鉴。适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
目录
O 绪论
O.1 研究背景
O.2 概念界定
O.3 研究现状
O.3.1 R&D来源结构
O.3.2 R&D/GDP
0.3.3 R&D配置结构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内容
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 R&D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1.1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
1.2 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1.2.1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1.2.2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1.2.3 琼斯一真野惠里模型
1.2.4 博兰德一杨模型
1.2.5 简要评论
1.3 R&D增长模型
1.3.1 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
1.3.2 格罗斯曼一赫尔普曼模型
1.3.3 杨模型
1.3.4 新熊彼特增长模型
1.3.5 简要评论
1.4 主要结论

2 中国R&D投入、配置与经济增长
2.1 R&D投入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性描述
2.2 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2.2.1 数据说明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2.2.2 协整检验
2.2.3 误差修正模型
2.2.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3 R&D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3.1 研发主体间的R&D配置
2.3.2 研发阶段间的R&D配置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4 主要结论

3 R&D投入、配置与政策演化的国际经验
3.1 R&D投入总量
3.2 R&D投入强度
3.3 R&D来源结构
3.4 R&D配置结构
3.4.1 R&D投入在执行主体间的配置
3.4.2 R&D投入在不同研发阶段间的配置
3.4.3 不同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
3.5 R&D投入与配置政策的演化
3.5.1 美国
3.5.2 日本
3.5.3 德国
3.5.4 韩国
3.6 国际R&D投入与配置的新趋势
3.7 主要结论

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与未来需求
4.1 R&D投入明显不足
4.1.1 R&D/GDP明显偏低
4.1.2 来源结构呈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4.1.3 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不足
4.2 政府R&D投入对企业诱导效应不大
4.2.1 相关理论
4.2.2 模型设定
4.2.3 1991~2005年间的实证结果
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稳定
4.3.1 DEA模型
4.3.2 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
4.3.3 1991~2006年间的实证结果
4.4 R&D配置明显失衡
4.4.1 三大主体间配置仍不合理
4.4.2 三大阶段间配置仍不平衡
4.4.3 研发主体在不同研发阶段间协同不够
4.5 R&D投入与配置的未来需求
4.5.1 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5.2 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4.5.3 促进农业转型
4.5.4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4.5.5 满足社会协调发展
4.5.6 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
4.6 主要结论

5 基于战略目标的未来R&D投入与配置分析
5.1 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测基础
5.1.1 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5.1.2 预测背景
5.1.3 相关结论
5.2 GDP总量与R&D投入总量的预测
5.2.1 GDP总量预测
5.2.2 R&D投入总量预测
5.3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理想状态
5.3.1 R&D投入强度的理想状态
5.3.2 R&D投入来源结构的理想状态
5.3.3 R&D配置结构的理想状态
5.4 主要结论

6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制度安排
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1.1 制度安排的预期目标
6.1.2 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2 形成促进和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2.1 预期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6.2.2 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3 协同促进政府直接投入与诱导企业投入的制度安排
6.3.1 直接与间接政策的比较
6.3.2 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R&D投入的分工
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关系
6.4 优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
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标
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
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
6.5.1 深化完善R&D组织形态
6.5.2 促进R&D组织形态演化的制度安排
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监督评价体系
6.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技术进步依赖于R&D(研究与发展)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R&D投入既存在强度偏低的问题,又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加大R&D投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地配置有限的R&D资源,这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始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要依赖于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诱导全社会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并解决目前我国R&D来源结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问题,使我国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是R&D投入、来源结构、R&D/GDP与配置的发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规律性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三是我国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国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这是设计未来15年我国R&D投入与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发点。
文摘 插图:


后记 本书是教育部社科研究2。06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的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研究》(项目编号:06JA630026)的最终研究成果。
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的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是现代科技管理与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现实性的重要课题。本书的研究是初步的,作者期待与政界、学界等有关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在实践层面积上共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与政策的理论体系。
本书的研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我们向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说本书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发展与创新,则主要是在认真研究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所引用的文献绝大多数在书中列出,但难免存在疏忽。
感谢我的合作者一一中国人民大学杜文献博士、南通大学副教授童霞博士所付出的辛勤领导。在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与后期的事务处理中,彭宇文、牛亮云、魏芸楠、赵夏楠、郭娟、葛树贞等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