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生涯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9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1868692/9787801868695 ·条形码:9787801868695 ·版本:第1版 ·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游学生涯 |
 |
|
 |
游学生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9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1868692/9787801868695
·条形码:97878018686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师率性丛书
内容简介 《游学生涯》作者金克木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回忆文章,便是粗枝大叶的年表式描述,惜无完整传记行世。究其原因,大约和金克木先生晚年,“很不愿意谈到自己”(《比较文化论集?自序)有关,但很多后辈学者却也看到,金克木先生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之处,恰又在于他经常谈论自己。是金先生自己说锚了吗,恐怕未必,因为金先生谈论自己的方式和目的,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因此,我们从金先生的等身著作中,编选梳理出这么一本金先生谈论自己的集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呈现这位大学者更为丰富、具体的人生道路,更是为了有机会再次跟随这位睿智的老人,一起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21-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金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一生笔耕不辍,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蝙蝠集》,小说集《旧巢痕》,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等。
编辑推荐 《中庸》开篇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意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朱子语)。率性丛书中的“率性”二字即采自这里。性情之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情所长,率性丛书,就是选出各位作者性情所长的部分。《游学生涯》就选出该作者之长!
目录 前言
一、小学生江西、安徽(1912-1925)
学说话
学读书
世纪儿
人之初
何处是家乡
描红
七岁成人
长嫂为母
天雨花
家塾
小学校长
国文教员
图画教员
大小研究系
二、少年时安徽、北平(1925-1936)
塾师
井中警钟
风雪友情
游学生涯
大学生
少年漂泊者
一板三眼
家庭大学
课堂巡礼
岁寒三友
数学难题
视学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送指路人
谈外语课本
文丐生涯
译匠天缘
三、十年灯国内、国外(1936-1946)
1936年春,杭州,新诗
遥寄莫愁湖
少年徐迟
挨炸记
坤伶
忘了的名人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希望者
未完成的下海曲
梵竺因缘——《梵竺庐集》自序
四十三年前……
“汉学”三博士
德里一比丘
父与子
四、善知识回国(1946-2000)
珞珈山下四人行
陈寅恪遗札后记
记“说瓜”
三笑记
废品
教师应考
保险朋友
风义兼师友
百年投影:1898-1997
末班车
告别辞
自撰火化铭
附录如是我闻——访金克木教授
……
序言 关于金克木先生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回忆文章,便是粗枝大叶的年表式描述,惜无完整传记行世。究其原因,大约和金先生晚年“很不愿意谈到自己”(《比较文化论集·自序》)有关,但很多后辈学者却也看到,金先生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之处,恰又在于他经常谈论自己。是金先生自己说错了吗,恐怕未必,因为金先生谈论自己的方式和目的,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
因此,我们从金克木先生的等身著作中,编选梳理出这么一本金先生谈论自己的集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呈现这位大学者更为丰富、具体的人生道路,更是为了有机会
文摘 学说话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别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第一要义:吃。这大概是一切人共同上的第一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第一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是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学说话,学表现自己,与外界沟通,一直到不能再说话。
我现在快到不再说话的时候了,探路也快到终点了,这时才想起走过的路,想想是怎么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怎么学习这个世界和世上的种种人,一直到夜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想想路上的碰壁和滑坡,幻想和真实。心里想: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下来,是对别人说话。想到自己,讲到自己,不能不从学说话讲起。
第一课的课堂是家,第一位教师是母亲,这就不是人人一样了。各人有各人的母亲。
第一个对我说话的,也就是教我说话的,尽管我记不得,也知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我小时候有两个母亲,正式说是有五位母亲,我见过的只是两个。生我的是生母,还有一位嫡母,是我父亲的继室。从父亲的“神主”或说牌位上看,父亲有原配和两位继室先去世了。父亲突然去世时我名为两岁,实际只有八个月。他留下一位多病的妻子和准备继任而未能如愿的我的生母。她原来的任务是服侍那位继母,后来生了我,地位一再提高,原来的不好听的身份也就不再提了。我父亲是淮河流域的八公山下人,大概说的是家乡话,和我的三个哥哥一样。给我学说话“开蒙”的两位母亲说的话都和我父亲不同。
我出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本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然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一直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那位嫡母说的也不是纯粹安庆话,杂七杂八。回到老家后,邻居,甚至本地乡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时听不懂她的话,需要我翻译。她自己告诉我,她的母亲或是祖母或是别的什么人是广东人,说广东话,还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杂。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区别,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