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2010-02-09 
市场价:¥30.00卓越价:¥25.50为您节省:4.50元 (85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去商家看看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去商家看看

 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 市场价:¥30.00
  • 卓越价:¥25.50为您节省:4.50元 (85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如何获得促销优惠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46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10569724
    ·条形码:97878105697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对《明实录》的全面梳理,从总体上把握班军制度的沿革流变;参考诏令、典章类史籍,归纳出基本线索;通过分类整理边防志、卫所志和省、府、州、县等志,尽可能归纳出班军的来源及分布地区;分析重要的奏疏、题行稿等档案公文,考订出班军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具体操作方法。
    作者简介 彭勇,汉族,河南夏邑人,197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顾诚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发表有《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明代士夫追求润笔现象试析》等论文20余篇。参编有《中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河南通史》和《英烈传》(点校)等著作。
    目录
    总序
    序言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基本观点
    (一)京操班军形成的背景
    (二)明代班军的含义
    (三)班军制度的基本属性
    (四)对班军制度的若干思考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内容
    第一章 班军制度概述
    第一节 班军制度的建立
    一、明初卫所制度的建立、编制、职能演变
    二、北边之忧
    三、明初军队的抽调与班军制度建立
    第二节 京操制度沿革
    一、“土木之变”与团营的创立
    二、“庚戌之变”及复三大营之旧
    三、从班军折班到尽驱工役
    第三节 班军的主要类型
    一、广西班军
    二、南京班军
    三、蓟镇人卫军兵(包括来自九边军兵和
    内地的民兵)
    四、边操班军
    五、其他班军形式
    六、诸类班军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京操班军的来源及其对外卫的影响
    第一节 京操班军的来源卫所
    一、川越泰博对京操班军分类的失当
    二、京操班军来源卫所的变化
    三、各都司参与京操事务的卫所数量考察
    第二节 京操班军对外卫基本职能的影响
    一、在外卫所基本职能
    二、对在外卫所屯田的影响
    三、京操对地方防御的影响

    第三章 班军制度的组织管理(上)
    第一节 旗军的户籍管理及其身份确定
    一、军户世袭制度的一般原则
    二、卫所军户与州县军户的关系
    第二节 班军赴班的基本程序
    一、京操军早期的抽选方法
    二、班军队伍的管理与替补
    三、上班的程序及管理
    四、班期违误及相关处罚
    第三节 京操班军的职责
    一、京师操练
    二、征调戍守
    三、修造工役
    第四节 班军的基本生活状况
    一、班军的主要收入形式
    二、主要支出形式
    三、影响班军生活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班军制度的组织管理(下)
    第一节 相关官员及其职掌
    一、军事系统主要官员
    二、监察系统主要官员
    三、行政系统相关机构及主要官员
    第二节 领班官员的抽选与考核
    一、领班官员的抽选
    二、领班官军的基本职责及其考核

    第五章 班军制度的衰落
    第一节 明代军事防御体制的多元化
    一、班军制度的全面衰落
    二、班军制与募兵制
    三、班军制与民兵制
    四、班军制与家丁制
    五、防御军兵来源的多元化
    六、明末的兵变
    第二节 对班军制度“垂而不死”的思考
    一、因循祖制的治国思想
    二、难以割舍的利益
    三、因势利导的图存变革
    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
    序言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持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书系”是学校“211工程”项目的内容之一。所谓“211工程”是指国家在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左右的大学,使这些大学不仅成为国内高校的龙头,而且在世界同行中也应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研究是办好大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系承担的这个书系,正是在我校列入此项工程之后开展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它视作学校整体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历史系的建设,也关系到学校科研的整体发展。这么说是不是我们有点自言其重了?也许不排除这种想法,但更多的是我们从学校和历史系双重角度着眼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中央民族大学从1951年建校开始,历史系(1956年设置)就成为学校比较有特色学科的组成部分,它在学校发展中以培养优秀人才和科研见长,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即使在今天人文基础学科不太景气的时候,历史系的厚重学术和踏实学风仍旧得以保存。我们希望这种风气持续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央民族大学是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起家并形成特色的,现在我们虽然朝着综合性大学全方位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长项和特色仍然是学校长久持续的核心内容,历史学、民族学、民族语言文学这些特色学科的地位只能越来越巩固。所以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作为学校“211工程”的组成部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列入其中。
    文摘 京操对屯田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成丁旗军正身被抽调后,屯田劳动力的替补问题。由于京操军赴班的大部分费用仍然由军家来承担,而这些费用主要是来自他们承租的份地,因此份地的耕种应该是由军户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耕种,即军余顶种。
    在论证此问题以前,必须解释清楚一个关于舍余的顶种和参与防守的问题,即史料中所载正军大量失额,而舍余却广泛地参与卫所诸多事务,是不是白相矛盾?即正军如此之少,何以会有大量的军余存在?对此问题,顾诚师在《谈明代的卫籍》一文中有如下的解释,“(军户)两三代以后就可能发生双向变化:一方面正军、旗军出现缺额,其原因是军士受不了将领和军官的压榨、卫地的生活环境恶劣而逃亡,或者没有男性后代可继承;另一方面是祖军后裔的不断增加,因为多数情况下正军、旗军、官军不止生育一个儿子,除一般由长子袭替外,次子以下成为舍余、军余,虽然按官方册籍只登记祖军及其承袭世系这一‘家’,事实上祖军的后裔必然繁殖为越来越多的小家庭。”①这就是说,一方面逃亡的正军因无丁可补,遂消除“正军”一户;另一方面,大户官军虽然有大量繁殖却只增军余,不增正军数额,其总体发展趋势是正军数额的不断缩小和舍余人数的日益增加。也正是考虑到军户家庭的这种发展趋势,明政府在军户管理上,虽然不再增加正军数额,却对军余实行严格的管理,使军余取得与正军几乎相同的身份,使其拥有相似的权利和义务,这也是明朝军籍管理和保证世袭兵制得以延续的重要措施。在职责分工上,由于京操旗军务求正身,所以就出现了像《河间府志》所说的河间军兵有正军、有余丁。
    后记 拙著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略加修订而成的。自然,它的降生,与我的导师和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此,我想把拙著献给我深深怀念的于2003年6月25日去世的尊敬的导师顾诚先生。
    在两年的时间里,顾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抱着殷切的希望指导我的学习。先生说,“做学问先学会做人”,治学要有献身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他对我的忠告是,“你不算聪明,也不要耍小聪明,就刻苦学习吧。”在选题与研究方向上,他要我先广泛地占有史料,在大量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选题过程中,他会明确告诉我哪些选题没有研究价值,哪些不适合做博士论文,哪些虽然可以做出来,但水平不会太高。在确定《明代班军制度研究》这一选题时,先生肯定了选题的价值,指明了研究的难点与关键点。从最初注意到这一选题,到最终开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开题报告经过了三次修改,如期于2002年11月开题。然而,在2003年的春天,在进人集中搜集史料和谋篇布局的时期,就在“非典”肆虐的国难时刻,先生被确诊为肺癌晚期,70天后仙逝,留给我们无尽的遗憾。在两年的时间里,在每月一次、每次约三小时的耳提面命时,我得以聆听先生的教诲,品味先生的道德文章,感悟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的实证、求实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以及他的崇高品格和科学精神,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