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美食 >

茶经(全彩版)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 ·ISBN:7222046291 ·条形码:97872220462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茶经(全彩版) 去商家看看
茶经(全彩版) 去商家看看

 茶经(全彩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
·ISBN:7222046291
·条形码:97872220462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茶经》(全彩版)是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所著的《茶经》与有“茶仙”之称的陆廷所著《续茶经》的精编,文白对照,图文并茂,是每一位善饮茶者必备之宝典也。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关于陆羽弃佛从文还有另一种说法: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是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所著《茶经》与有“茶仙”之称的陆廷灿所著《续茶经》的精编。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分为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茶叶的种类与采制方法、烹茶的技术和饮茶的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唐代以前的茶事、唐代茶叶的产地等情况。而《续茶经》的体例完全模仿《茶经》,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作。本书选配了与茶有关的精美国画,文白对照,雅俗共赏。

编辑推荐 陆羽所著《茶经》(全彩版),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分为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茶叶的种类与采制方法、烹茶的技术和饮茶的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唐代以前的茶事、唐代茶叶的产地等情况。而《续茶经》的体例完全模仿《茶经》,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作。《茶经》(全彩版)选配了与茶有关的精美国画,文白对照,雅俗共赏。
目录
茶经
卷上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三、茶之造
卷中
四、茶之器
卷下
五、茶之煮
六、茶之饮
七、茶之事
八、茶之出
九、茶之略
十、茶之图
续茶经
凡例
卷上之一
一、茶之源
卷上之二
二、茶之具
卷上之三
三、茶之造
卷中
四、茶之器
卷下之一
五、茶之煮
卷下之二
六、茶之饮
卷下之三
七、茶之事
卷下之四
八、茶之出
卷下之五
九、茶之略
茶事著述名目
诗文名目
诗文摘句
卷下之六
十、茶之图
历代图画名目
茶具十二图
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
罗先登《续文房图赞》
附录
茶法
……
序言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茶文化也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成为人们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编译出版了这部《茶经》,一方面是帮助人们了解我国茶文化的缘起和丰硕成果,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现代人,特别是迷恋于咖啡文化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使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承袭,发扬光大。
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子对茶多有著述,以至茶文化成为与诗书礼乐绘一国两制等文化艺术息息相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只选编了最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即唐代陆
文摘 茶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拼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日茶,二日槚,三日■,四日茗,五日荈。[周
公云:“掼,苦茶。”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日■。”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日;聿耳。”]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苊,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树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在巴山和峡川一带最粗的茶树需两人合抱,只有将它伐倒后才能采摘。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子像栀子,花像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蒂儿像丁香,树根像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味相当苦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
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荼”,出于《尔雅》。茶的名称,一是叫作“茶”,二是叫作“槚”,三是叫作“■”,四是叫作“茗”,五是叫作“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茶”。杨执戟说:“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作菝。”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