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610271/9787807610274 ·条形码:978780761027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历代状元诗联鉴赏 |
 |
|
 |
历代状元诗联鉴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610271/9787807610274
·条形码:97878076102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代状元诗联鉴赏》从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七个朝代具代表性的状元中,选取一百一十人的诗联作品,加以评析。对人选的每一位状元写出详细传记,并夹叙了有关科考的轶事趣闻,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
编辑推荐 我国推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历了172个帝王,延续时间1300年,登第的文状元有638人,武状元有242人,享有极高的荣耀,成为那时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
据媒体披露,我国国务院已同意文化部将对联习俗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可以预期,一个学对联、写对联的热潮。将在神州大地兴起。
目录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咏柳
张九龄
赋得自君之出矣
望月怀远
咏燕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初入湘中有喜
耒阳溪夜行
感遇十二首
李昂
赋戚夫人楚舞歌
王维
洛阳女儿行
桃源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
少年行四首
老将行
青溪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过香积寺
积雨辋川庄作
田园乐七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集
李嶷
少年行三首
淮南秋夜呈同僚
林园秋夜作
郭子仪
享太庙乐章
贾至
春思二首
西亭春望
同泛洞庭湖三首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岳阳楼重宴王八员外贬长沙
早朝大明宫
崔曙
明堂火珠
送薛据之宋州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殷寅
玄宗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
常衮
赴京旅次感怀
登栖霞寺
张濯
迎春东郊
题舜庙
杨凭
千叶桃花
丁泽
龟负图
黎逢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杨凝
春霁晚望
春怨
送别
王储
花发上林苑
贾棱
御沟新柳
陈讽
冬日可爱
李程
春台晴望
咏冰壶
封孟绅
行不由径
柳公权
应制为宫嫔咏
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卢储
催妆
题芍药
白敏中
至日上公献寿酒
李邰
咏舜庙古杉
石床石鉴
李馀
临邛怨
郑颢
续梦中十韵
卢肇
别宜春赴举
风不鸣条
竞渡诗
送弟
牧童
嘲小儿
吊进士杨邺
易重
寄宜阳兄弟
莫宣卿
七岁戏题沙上
幼年见放风筝
答问读书居
及第自咏两首
特赐御宴
到家
郑合敬
及第后宿平康里诗
……
孙偓
裴说
梁嵩
伍乔
苏德祥
卢郢
吕蒙正
王世则
宋庠
王拱辰
冯京
郑獬
黄裳
何卥
黄公度
张孝祥
王十朋
陈亮
主要参考书目
状元姓名索引
附录 科举制名词解释
……
序言 我国推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历了172个帝王,延续时间1300年,登第的文状元有638人,武状元有242人。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上是一种文官政治,这使得历史上文状元名重于武状元,有的史书甚至不提武状元。事实上,无论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是科举制的顶级科名,享有极高的荣耀,成为那时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
本书从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七个朝代具代表性的状元中,选取110人的诗联作品(包括殿试卷的诗、赋、八股文),加以评析。对人选的每一位状元写出详细传记,并夹叙了有关科考的轶事趣闻,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读者不仅能从本书中品味到状元诗联的风韵,获得丰腴的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从中探索到状元成长的心路历程,洞察他们中状元后的不同心迹和迥异表现,以及或悲或欢的结局,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是笔者编写此书的主旨。
老实说,笔者只是对诗词、联语颇感兴趣,出版过几部著作,而对科举制度缺乏深入研究。本书的编撰,得益于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特在书末列出一个参考书目,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也是为有兴趣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些信息。本书作为引玉之砖,如有讹误之处,尚祈专家和读者指正。
文摘 贺知章
武周证圣元年(695)乙未科状元。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少年时就以文词清新秀美而闻名遐迩。为人豪放洒脱,深得乡人好感。状元及第后,授国子监四门博士,不久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秘书监。天宝初,辞官归里为道士,朝廷允许他以宅为“千秋观”,又赐给周公湖数顷为放生池。贺知章好饮酒,与李白友善。据《李白传》载:白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中八仙”。知章又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善隶草,尝与张旭游于民间。凡有人请他题书,一概不拒。今传贺知章的草书,走笔如龙腾虎跃,真率怪逸,诚乃书法艺术之杰作。
《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一首。
回乡偶书两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是天宝三年(744)作者八十六岁辞官归里时所作,描写离家多年,初回故乡时的情景。
第一首直截了当,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乡音无改鬓毛衰”,以鬓发斑白与乡音无改的现状,形象地印证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但又不感到语意重复。接着抓住一个戏剧性的细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有人伦情趣。
第二首写到家坐定之后,与亲友交谈的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离乡以后,人事沧桑,变化良多。没有改变的,那就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以上两首七绝,题材来源于生活,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着笔自然,语言通俗,读来趣味横生。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柳七绝,全诗没出现一个柳字。
首二句写柳树的形态美。“万条垂下绿丝绦”,好似“碧玉妆成”一般,是第一句的延续。碧玉,这里形容颜色,若解释为美女,似乎有点牵强。
第三句转而设问:细叶是谁裁出的呢?第四句自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那样锐利,精心裁剪出来的。言外之意,柳枝之美态,是春风为之装扮的。首尾相应,衔接紧凑。
全诗主题突出,语言平易。有何寓意,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由此可见其着笔之妙。
张九龄
武周长安二年(702)癸卯科状元。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出身寒门庶族,少聪敏,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