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32260690/9787532260690 ·条形码:978753226069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 去商家看看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 去商家看看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32260690/9787532260690
·条形码:978753226069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内容简介:上海图书馆文史专家萧斌如女士积数十年研究,辛勤撰写了50余位名人追忆的往迹,他们都是驰名当代或受国际赞誉的人物。她秉着知人论世的正确观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这部特具历史价值的《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通过全书,可看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意义,可看到人格、气节的光辉魅力。值得推许的还有全书配置珍贵图片,更增添了欣赏的审美价值,不论海内外的青年群,只要一卷在手,对中国文化名人就取得深切了解,就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认知。
编辑推荐 《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里面许许多多有关现代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丰富生动的资料、情节和人物故事,是我在一般的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和文化史中所见不到的。它不就是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有力补充吗?
应该说,《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精)》中所提供的内容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有着永久的历史价值。这是我读完这部书稿后的一点感想。——旅美华文作家 陈若曦 推荐
目录
谈怀旧·代序中国香港曾敏之
读《60印记: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的一些感想中国台湾徐瑜
我对冰心的认知中国台湾郑向恒
一尊女寿星的由来
夏衍二三事
曹禺和我的一段奇缘中国香港李远荣
与曹禺的一面之缘
人生采访的旅人中国香港卢玮銮
热情爽朗话萧乾
华君武的上海不了情
八十不老是“小丁”
变幻莫测的黄苗子书法中国香港李远荣
交往与黄苗子郁风
吴祖光的“生正逢时”
听新凤霞谈老舍
走进老舍的家
与巴金结缘
大教育家的家教
师者风骨中国香港卢玮銮
贾植芳:“把'人'字写得端正些”
戈宝权的“万卷书屋”
大学问家蔡尚思
与楼适夷的“师生”谊
清湛似水中国香港卢玮銮8l
严谨待事虚己待人话柯灵
记施蛰存先生中国香港卢玮銮
施蛰存“打工”记
忆顾廷龙先生
铭记赵家璧
寻访郭沫若的足迹
诗魂冷月中国香港卢玮銮
清阁翰墨香
《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之问世
许杰与《达夫书简》
“醉书”不倦话杜宣
张承宗的文化缘
“左联”老人夏征农
为诗人看手相中国香港卢玮銮
文化圈里的一位好好先生
执著的范泉先生
沪上文坛伉俪——朱雯与罗洪
黄佐临与萧伯纳的师生情
于伶的身前身后事
阳翰笙的雅量和原则
认识凤子
杨绛与上海的情缘
关于金克木的点滴
民俗学泰斗钟敬文
金陵巷访陈白尘
秦瘦鸥重睹《秋海棠》
“补白大王”郑逸梅逸事
钱君匋一字值万金中国香港李远荣
钱君匋的名字由来
沈柔坚的客厅
关山月的“福痣”
尹瘦石与“仰雪斋”
周而复教我写文章
战地文学作家刘白羽
听姚雪垠谈《李白成》
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
王任叔晚年遭际
初识沙汀
作家马识途
听雷洁琼口述“下关事件”
君子谦谦赵朴初
记爱泼斯坦
在文化名人的星空下·跋陈燮君
后记
……
序言 自从班固写《西都赋》提出“愿宾据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以来,怀旧之于人的感情,真是如影随形,成为拂不去的影子了。
顾名思义,怀旧当然是留恋旧的事物,旧的生活经历,旧的所闻所见。一般说来,怀旧是与流光逝去,引起变化而产生的反应,所以杜甫有诗云:“结叹随过隙,怀旧益沾襟。”
这种怀旧情绪,不分古今中外,是具有相通的感受的,高尔斯密在《委曲求全》剧中借哈德卡索之口说:“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旧书、陈酿……”
留恋旧的事物,就是怀旧的思想感情。远在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处境十分艰难,有人劝他出国去,可是他却以“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感情,婉谢了别人的劝告。
从古典诗文中看到的怀旧篇章,大抵带感伤、消极的情绪。特别是对故交零落的感慨。向秀写的《思旧赋》最为深刻感人,以致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引为比喻,反映鸡呜风雨的难堪,反映了“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心理状态。
文摘 插图:




此信令我感激之余,如服一颗定心丸。时隔半年后,果然于1996年3月,韦韬信守承诺,向“上图”捐赠了第一批茅公手稿。从此一而再,再而三。他第三次义捐的一批名家手稿中,有巴金、冰心、夏衍、丁玲、俞平伯、叶圣陶、姚雪垠、周而复等两百多人致茅盾的信函,多达九百余件。当他把这批信函交予我手中时,郑重相托道:“对于上海,我和父亲同样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现在大部分东西都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尤其是这批书信,要尽快整理出版。它记录了这一代文化人的情感,对研究他们的思想成就和创作经验有重要史料价值。”韦韬曾在来信中,向我们坦率相告,上海曾是父亲主要的生活基地,也是他步入文坛事业,并取得了主要成就的地方,所以,父亲与上海的渊源情感尤为深浓。但目前父亲与上海的有形联系,似乎只有上海图书馆了。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尽我绵薄之力”。此后正如他所言,三次向“上图”捐赠,“现在大部分东西都给你们了”。
为答谢韦韬对“上图”的信任,不负其重托,我们手稿馆义不容辞,于1997年秋开始一起着手整理和编选,担负起这批书信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关于该书的体例如何编排,我与韦韬经多次商议都认为,何不将他们的互通信函一起入编,编成一本茅盾与友朋的来往书信集?当然,这在当时的编辑手法中虽属新颖,但要把九百余封信函一一整理遴选,又一一从茅盾信函中寻找,能在时间与内容上一一与之对应的,这项工程做起来并不轻松。我们往往为一旦“配对”的成功而异常兴奋,有时又为检寻一天却毫无所获而懊恼不已。手稿的字迹难免有潦草难辨之处,又得查证一阵。其间所费种种精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记 常有不少友朋讶异地问我:“你怎么会结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几乎中国当代作家都让你遇上了,你真幸运啊!”确实,我的一生真的很幸运。我的幸运可以用“机缘”二字来概括,人生与事业可谓是从机缘中走出来的。当年,我从一个高中生步入智识殿堂——上海图书馆,不仅从此徜徉书海与之结缘,而且有幸在人生轨路中邂逅了不少“贵人”,即大名家、大学者的教诲与点拨,他们或片言只语,或用其一生的故事,令我终生受益。可以说是机缘、书缘、人缘造就了我平凡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此要感谢两位激励我一生的长辈。一是初中时一位年长的国文老师,他博学多才,常在课堂上循循诱导我们:除学好课本外,还应多看古今中外名著,既能培养兴趣,也可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他特别强调一个女孩子今后自立于社会尤为重要。老师对我很关心,有一次慎重地对我说,你的名字“慧英”太俗,我想替你改为“斌如”怎样?他寄希望予我能成就文武全才,自由驰骋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听了以后,非常受鼓舞,也非常喜欢。从此“斌如”一名伴随我的一生,时时激励着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