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46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108017865 ·条形码:97871080178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 |
 |
|
 |
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46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108017865
·条形码:97871080178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
·外文书名:Gott in der Schopfung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莫尔特曼指出,同生态危机的斗争,正迫使人们反思旧的基督教神学,而迈向一种新的创造论神学。作者首先提出了迈向创造论神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万有在神论的上帝之灵的理论。上帝之灵寄寓在世界之内,同时世界寄寓在上帝之内。宇宙圣灵与世界之间彼此圆融的关系,成为重新看待时间、空间,天地以及生态共同体中所有被造物的价值的神学基础。在这一语境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引出一种生态论的人类学。最后一章恢复了安息日即创造的节日的教义,并视之为上帝同人类历史的目标。
媒体推荐 前言
在德国新教神学中,自从专制年代认信派教会与“德意志基督徒”争论以来,创造论就不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题目。当时提出的各种看法给人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要么是“自然的神学”(natarliche Theologic),它认为上帝的秩序可以在民族与种族的自然状态中发现,上帝的意志可以在希特勒夺取权力的事件中看出;要么是“启示的神学”,正如1934年巴门神学宣言第一条提出的那样,它聆听并坚持作为“上帝的唯一道言”的耶稣基督。那时在欧陆神学中,巴特、布鲁内尔(Emil Bruaner)、戈伽登(Fdedrich Gogarten)和阿尔陶斯(Paul Althans)之间苦苦争论的问题,今日绝没有过时,也没有被克服。
但是,今天,新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问题在当时还无人过问。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业对自然的剥削及其不可挽回的破坏,说我们相信创造者上帝,说世界是他的创造物,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所说的环境危机,不仅仅是人类的自然环境中的危机。它不啻是人类自身的危机。它是这颗行星上生命的危机,这种危机如此广泛,如此不可逆转,因而把它叫做大浩劫也不过分。它不是暂时的危机。就我们所能做出的判断而言,它是为这个地球上的创造物进行的一场生死斗争的开端。
20世纪30年代,创造论的问题是关于上帝的知识的问题。今天,关于上帝的教义问题则是关于创造的知识问题。那时,神学的对手是关于“血与土地”、“种族与民族”的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今天,神学的对立面是我们对待自然的虚无主义态度。这两种邪恶都是由不恰当的权力意志和为在地上实行统治的不人道的斗争引起的。这种权力情结及其邪恶的不人道性,表明我们现代世界远离神圣及其被神断然地弃绝。
五十年前,对显示在耶稣身上的三位一体上帝的认识使教会得到信仰的保证;同样,在今天,对通过圣灵存在于创造中的上帝的认识可以使人们同自然达到和解并和平共处。当初新教神学中“以基督为中心的重点”是有益的,今天,则必须同时把神学的视野延伸到宇宙的广度,使之包容上帝的全部创造。
我用“创造中的上帝”作为书名,指的是圣灵上帝。上帝是“生命的热爱者”,他的灵在一切被造物之中。为了理解这一点,我放弃了以前的神学分类,那种分类法沿袭使徒信经的三个条款的模式。相反,我在三位一体的意义上把这二个条款编织在一起,因而我能够提出圣灵论的创造论。即是说,这种创造论以寄居的(indwelling)创造圣灵为出发点;我并且希望它还可以提供出发点,以便同新,老非机械论的、整体论的自然哲学进行讨论。
副标题把这一创造论描绘成“生态学的教义”。自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揭示我们时代的生态危机以及我们必须学会的生态学的思考方式。但在更深层意义上,它也同我在本书中使用的“家园”与故乡的象征意义有关。根据其希腊文的词源,“生态”一词指的是关于“房屋”的学说。“基督教创造论”同“房屋的学说”有何联系?我们如果仅仅看到创造者及其作品,那它们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果我们在三位一体的意义上来理解创造主,他的创造物和这一创造的目的,那么创造者通过他的灵便寄居在整个创造物中,并借助于把万物集合在一起、使万物保持生命的灵而寄居在每一个单个的被造物中。创造的内在秘密就是上帝的这种寄居性,正如创造的安息日的内在秘密就是上帝的休息一样。如果我们要问创造的目标与未来,那我们最终会达到三位一体的上帝以化身寄居在他的创造物之中,被造物通过上帝的寄居变成新天新地(启21),我们也能达到上帝永恒的安息日,其中,全部的创造物都会得到至上幸福。创造的神圣秘密是舍金纳(Schechina)·即上帝的寄居性;舍金纳的目的是使全部创造物成为上帝的家舍。
……
目录 中译本说明 (刘小枫撰)
中译本导言:圣灵中的创造 (安希孟撰)
中译本前言 (莫尔特曼撰)
前言
第一章 创造中的上帝
……
文摘 书摘
哲学一再试图克服将世界分为主体性和客体事物,分为认识的实体和广延的实体的作法。这种划分不应当被僵化为截然寸明的一成不变的本体论的二元论。很可能应该把人类的主观化和自然的客观化看作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主体是历史。它被分化为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体,但它仍然是差异中的统一。如果历史的辩证法代替本体论的二元论成为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别的解释性框架,那么,我们应该问,是否可能有这样一种未来,那时,这一差别将被吸收到更高的统一体中,以致目前存在于反题中的张力和矛盾将被和平方案所代替。属于德国唯心主义派别的历史哲学曾着重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的辩证概念只包括人同自然的关系,而不包括自然本身。即使是在历史辩证法中,自然也仅仅是作为人类的客体出现。通过知识与劳动,自然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受到重视。这种态度不允许根据自然的独立特徵来认识自然。
虚无”这个短语究竟否定了什么?莱布尼茨和海德格尔提出的基本本体论问题是:“为什么毕竟有某物,而不是虚无呢?”如果我们采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达到下面的歧义性。如果“虚无”这——短语是对“毕竟有某物”的否定,那么,精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为什么有某些事物,而不是“没有某物”(nicht etwas)?但是在莱布尼茨的问题中,“虚无”中的否定显然超出了对毕竟有“某物”的否定。它的意思是对作为整体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否定——“要么全部,要么全不”。但是,他的目的也可能是否定绝对的存在(des absolute Sein),这样,绝对虚无就是同绝对存在相反的术语。这样,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绝对存在的否定描述。在这种情况下,“从无中”这一用语就隐约地指向神(de Deo)。也为了排除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复归,自奥古斯丁以来,这一用语就成了:不是从上帝,而是从虚无中[创造](non de
Deo,sed ex nihilo)。后面我们将会回到神秘主义对“从无中”这一用语的解释。我们暂时只是先确定,这一用语柄述了《旧约》中用来表示创造的动词bara的独特含义。但是,在肯定的术语中,它意味着什么呢?
世界既不是从预先存在的物质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从神的存在本身创造出来的。它是被上帝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来的(creatio e libertate Dei)。如果它是通过上帝的自.由意志创造的,而不是从上帝本质中流溢出来的,那么,创造行为必须以神的创造意志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