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失控的逻辑课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6869/9787208086869 ·条形码:978720808686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失控的逻辑课 去商家看看
失控的逻辑课 去商家看看

 失控的逻辑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6869/9787208086869
·条形码:97872080868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失控的逻辑课》:一位神秘谜样的教授,一道关乎人命的习题,一场惊心动魄的实验……故事的背景是印地安纳州乡间与世隔绝的“温彻斯特大学”,新的学期即将展开,学生们陆续上网选课,在各式各样的学科课目中,“逻辑与推理”这门课显得相当与众不同──没有课程大纲,没有讲义也没有课本,连授课的威廉斯教授也同样神秘兮兮,网络上不见他的研究教学成果甚至个人照。这究竟会是艰涩难懂的一门课,还是所谓的营养学分呢?
第一堂课里,威廉斯教授只花了十分钟说明,这学期他只出一道习题、一件发生在未来的谋杀案──有个名叫波丽的女孩,高中欢送晚会结束后回到家,隔天便不见人影。波丽究竟跑哪去了?
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学生们要好好运用威廉斯教授在课堂上或email寄送的各种线索提示,查出波丽的下落,如果没有在学期结束前找到她的话,不仅这堂课会被当,波丽也将遭到杀害!
学生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似乎并非一道虚拟的逻辑习题,为何教授给的线索竟与二十年前小镇上发生过的绑架案如此相似?这与威廉斯教授不为人知的过去是否有关?这门逻辑课最后会不会走向无法收拾的失控状态?
这究竟只是一堂单纯的逻辑课,还是一场玩命游戏?

作者简介 威尔?拉凡德(Will Lavender),美国作家,在肯塔基州一家地区学校任教,教授文学与写作。拥有巴斯德学院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曾在许多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失控的逻辑课》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
博客:http://willlavender.com/

媒体推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如同《失控的逻辑课》小说里的学生一样,面对老师的假设题,虽知一切都是虚构,却还是深深地入迷,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细节,推敲每一条线索,迫不及待,想在谜底揭晓前,解答出一切的真相。——林书宇电影《九降风》导演

《失控的逻辑课》谜中有谜,虚实难辨,堪称是一场心理惊悚的精湛演出,也替“峰回路转”一词重新下了定义。——谭光磊版权经纪人

假如能不先偷翻最后一章而破解这门逻辑课,理所当然该给你一个A!
——《纽约时报》

《失控的逻辑课》证明了犯罪小说很难沦为过时落伍的阅读类型……本书等于是一个悬疑大师哈兰?科本,再加上一个后现代大师保罗?奥斯特写成的作品……就算翻完最后一页,小说末章揭示的真相与弦外之音,仍持续在读者的心中激荡。——《华尔街日报》

凭借高度的自信,拉凡德将心理惊悚题材精巧地放进学术研究领域,编织出一张出色的谎言之网。——《科克斯书评》

一个复杂的阴谋步步推进,层层剥解,让人想起了约翰?福尔斯的《占星师》和史蒂芬?金的《闪灵》。——《出版商周刊》

拉凡德在《失控的逻辑课》中设下处处陷阱,每一页都充满悬疑的趣味。——《书单杂志》

一部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处女作。悬疑迷们会非常享受书中猝不及防的急遽转弯,但拉凡德……却有更大的目标,他要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失控的逻辑课》中,答案总是以震惊的形式出现。——书页网站(bookpage.com)

一部拥有恶魔般天才的处女作小说,读来像身处挂满镜子的屋宅,每样东西都无法眼见为凭,直到带来爆炸性结局的末尾。——布莱恩?费里曼《剥夺》作者

编辑推荐 美国亚马逊网站主打书
上市即登《纽约时报》小说类排行榜
繁体版位居台湾畅销书榜达六个多月
年度悬疑推理类第一名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科克斯书评》好评推荐!
《失控的逻辑课》是一部创意惊人的小说,篇幅不长,但是结构缜密,高潮迭起,有着非常迷人的叙事语言和紧抓读者不放的凌厉节奏。我打开电子稿一看就迷上了,等不及印出来,仗着书不厚,就在电脑屏幕上一路往下看。当天半夜醒来睡不着,索性一口气看到天亮,读完全书。我从来没有在计算机上看完整本电子稿,真是过瘾极了!

……小说从一门“逻辑与推理”课开始讲起,主讲这门课的威廉斯教授……他没有课程大纲,没有讲义,也没有课本,而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绑架案:女孩波丽高中欢送晚会后回到家,老爸送她上床,第二天她就失踪。动机、时间、地点、情境,他要学生运用逻辑推演,从这四个要素去着手破解案件……学生们都把这当成凭空捏造的虚构事件,可是教授给的线索、关于案件的描述,竟逐渐在他们周围的真实世界出现,20年前小镇曾发生过一起失踪绑架事件,案发状况又与波丽事件诡异地吻合。当真实与虚构的界线开始模糊,这究竟是一场单纯的脑力激荡,还是精心布置的病态骗局?这场致命游戏到底是真是假? ... 如同《四的法则》的校园悬疑加上大卫?芬奇的电影《致命游戏》,还有一点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的存在主义和后设架构…… 《失控的逻辑课》谜中有谜,虚实难辨,堪称是一场心理惊悚的精湛演出,也替“峰回路转”一词重新下了定义。
美国版权最后由蓝灯书屋旗下的Shaye Areheart得标。短短两个月内,《失控的逻辑课》卖出十国版权,成了该年春季国际出版界最炙手可热的小说之一,原本只是个地方学院文学教授的作者威尔?拉凡德也因此声名大噪。本书2008年2月在美国上市,获得凯琳?史劳特、戴维?鲍尔达奇和《亡语湖》作者卡萝?古德曼等名家推荐,并攻占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

序言 在网络上搜寻“迪安娜·沃德”这个名字。
你会获得超过两百七十五条资料。点选第一条资料,是一篇署名尼古拉斯·布赫多的男人写的文章。
阅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十八岁的迪安娜·沃德在1986年8月1日这天,于印第安纳州的卡尔市失踪。警方以为他们在四天后的8月5日找到了迪安娜。但他们错了。只是一个“长得像“迪安娜的女孩。迪安娜·沃德失踪案至今仍未侦破。
搜寻另一个名字:“尼古拉斯·布赫多”。
你会获得超过六千五百条资料。布赫多先生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德莱恩市的温彻斯特大学。他在《卡尔(印第安纳)之星》工作了十四年,1995年转往《纽约时报》。
上亚马逊网络书店搜寻布赫多先生。他最新的著作是他犯罪新闻记者生涯的回忆录,书名叫《走过的路:惊悚与欺瞒的人生》。里面有整整十二页描述他在印第安纳州的日子。
页尾有一则读者评论。你一定找得到,因为总共也只有一则论评。评论者只给这本书一颖星,并用相当尖锐的文字建议读者;不要买布赫多先生”充满谎言的垃圾”。
评论者的名字是:迪安娜·沃德
文摘 威廉斯教授走到教室前方的讲台前。班上总共有十五人,八个女生,七个男生;全都是白人,这是温彻斯特校园的常态,而非特例。他们身上都穿着爸妈在暑假时为他们精心挑选的衣服。多数是高年级生,因为这门课是哲学系和英文系要修三年级研讨课之前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学生主修哲学和文学,课堂上弥漫着一股不确定的气氛。这些学生并不清楚在未来的人生里该何去何从,但在各方面表现皆有一定水平。“聪明的孩子,”一位温彻斯特教授曾这么挖苦地谈到他的哲学系学生,“但都被哲101课里的笛卡儿'桶中之脑'理论给诱拐了”。
威廉斯正要开口说话,某人的手机却响了起来。那个学生羞愧地钻进包里寻找那扰人的东西,他则在前面等着。事实上,他看起来比那个女孩还要不安:他低着头,满脸通红,女孩则愤怒地按下按键。有些教授会让那个女孩难堪,可能叫她哼一段手机铃声,或要求在同学面前把电话打完之类令人不舒服的事。
但威廉斯只是等着。电话静下来之后,他用一种柔中带刚的语气说:“发生了一桩谋杀案。”
没有人知道该对这句话作何反应。坐在后排的一个年轻人大笑起来。威廉斯也微微笑着。他盯着讲台,把上面的某样东西拨开。“不是真实的谋杀案,”他说,“不是的。这是一桩可能在未来发生的谋杀案。一个……”他停顿一下,抬头看着班上学生,手在空中挥动,似乎想把他想讲的词给抓下来。
“一个假设。”前排的女孩说。
“没错!”威廉斯说。他对“假设”这两个字很满意,因为和他想表达的故事情境很吻合。“一个假设。一桩潜藏的谋杀案。一桩未来式的谋杀案。如你们所知,谋杀案成立之前肯定会发生许多事。而那些事,如果你们够聪明的话,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他陷入沉默。他们在研讨大楼上课,温彻斯特最老旧的教学大楼。阳光穿过无遮蔽的高窗倾泻过来,几个学生遮住眼睛周围的光线。这是“东研讨室”这间教室的麻烦所在,光照的问题常使下午的课——好比“逻辑与推理204”——被迫取消,因为强光照得老师和学生都偏头痛了。
“像怎样的事?”终于有人开口。
威廉斯转头面向白板,想找可以在上面写字的东西,但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教授们纷纷囤积自己的物资,没有人留下半支白板笔。他叹了一口气,回过头来面对学生。
“譬如说,时间。”他说,“首先是时间这个变项。如果被害者和谋杀犯——”
“潜藏的谋杀犯。”刚刚回答假设的女孩说。她已经认真起来了,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一边猛点头。
“没错。如果被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