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植物生理学(第4版)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6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30251695 ·条形码:97870302516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植物生理学(第4版) 去商家看看
植物生理学(第4版) 去商家看看

 植物生理学(第4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6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30251695
·条形码:97870302516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经典教材译丛
·外文书名:Plant Physiology

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第4版)》由国际著名植物学家Lincoln Taiz和Eduardo Zeiger等著,Sinauer AssOciates公司出版,是当今国际上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教科书。全书围绕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转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植物体内的生化和代谢过程,以及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3个单元精心组织内容,共计26章。《植物生理学》内容体系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反映了植物生理学领域各个方向上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适用于植物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Lincoln Taiz,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生物学教授,1971年在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多年来,Taiz博士从事液泡H+- ATPase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同时,他还曾经开展了植物金属耐性和生长素运输中类黄酮和氨肽酶的功能研究。目前从事在向光性和气孔打开过程中UV-B受体及其作用的研究。
Eduardo Zeiger,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教授。1970年在加利
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植物遗传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包括气孔功
能、蓝光反应的感受传导以及与增加作物产量相关的气孔适应机制研究。
编辑推荐 在《植物生理学》第25章“开花的控制”中讨论开花素和其他开花信号。这行《旧约·传道书》中的文字道出了开花的本质,随着日长的变化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开花的现象被穭不光周期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就有人提出一种开花激素能从叶片传送到芽,刺激光周期植物开花,这种激素被称之为开花素,在过去70多年中,尽管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来鉴定开花素,但始终未分离得到开花激素。现在似乎表明这种难以理解的开花素可能最终被鉴定出来。
目录
中文版序
CHINESEEDITIONPREFACE
许智宏序
前言
作者简介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补充材料说明
第1章 植物细胞
1.1 植物生命:一些统一的原理
1.2 植物结构总览
1.3 植物细胞
1.4 细胞骨架
1.5 细胞周期调控
1.6 胞问连丝
小结
WebMaterial

第2章 能量和酶
2.1 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
2.2 能量和功
2.3 自发过程的方向
2.4 自由能和化学势
2.5 氧化还原反应
2.6 电化学势
2.7 酶:生命的催化剂
小结

单元Ⅰ 水和矿营养

第3章 水和植物细胞
3.1 植物生活中的水
3.2 水的结构和特征
3.3 水分的运输过程
小结
WebMaterial

第4章 植物的水分平衡
4.1 土壤巾的水分
4.2 根对水分的吸收
4.3 木质部中的水分运输
4.4 水分从叶片散失到大气巾
综述: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
小结
WebMaterial

第5章 矿质营养
5.1 必需元素、必需元素缺乏和植物失调症
5.2 营养缺乏的治疗
5.3 土壤、根和微生物
小结
WebMaterial

第6章 溶质的运输
6.1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6.2 离子的跨膜运输
6.3 膜的转运过程
6.4 膜运输蛋白
6.5 根中的离子运输
小结

单元Ⅱ 生化和代谢

第7章 光合作用:光反应
7.1 高等植物中的光合作用
7.2 基本概念
7.3 了解光合作用的关键实验
7.4 光合细胞器的构成
7.5 吸光天线系统的构造
7.6 电子传递的机制
7.7 叶绿体中的质子运输和ATP合成
7.8 光合系统的修复和调节
7.9 光合系统的遗传、组装和进化
小结
WebMaterial

第8章 光合作用:碳反应
8.1 卡尔文循环
8.2 卡尔文循环的调控
8.3 Co2氧化光合碳循环
8.4 Co2富集机制
8.5 淀粉和蔗糖
小节
WebMaterial

第9章 光合作用:生理和生态思考
9.1 光、叶片和光合作用
9.2 光的测量单位
9.3 完整叶片对光的光合响应
9.4 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9.5 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响应
9.6 景天(科)酸代谢
小结
WebMaterial

第10章 韧皮部转运
10.1 韧皮部转运的途径
10.2 转运模式:源到库
10.3 韧皮部中转运的物质
10.4 转运速率
10.5 韧皮部运输的压力流动模型
10.6 韧皮部装载
10.7 韧皮部卸载及库到源的转变
10.8 光合产物的分布:分配和划分
10.9 信号转导分子的运输
小结
WebMaterial

第11章 呼吸作用与脂类代谢
11.1 植物的呼吸作用
11.2 糖酵解:胞质和质体中进行的代谢途径
11.3 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基质发生的过程
11.4 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和ATP合成
11.5 完整杭物和组织巾的呼吸作用
11.6 脂类代谢
小结
WebMaterial

第12章 矿质营养的同化
12.1 环境中的氮
12.2 硝酸盐的同化
12.3 铵的同化
12.4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2.5 生物固氮
12.6 硫的同化
12.7 磷酸盐的同化
12.8 阳离子的同化
12.9 氧的同化
12.1 0营养物质同化的热力学
小结
WebMaterial

第13章 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
13.1 角质、蜡质和木栓质
13.2 次生代谢
13.3 萜类
13.4 酚类化合物
13.5 含氮化合物
13.6 植物诱导防御反应抵抗植食昆虫
13.7 植物体对病原菌的防御
小结
WebMaterial

单元Ⅲ 生长和发育

第14章 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
14.1 基因组的大小、组织和复杂性
14.2 原核细胞基因表达
14.3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
14.4 原核细胞的信号转导
14.5 真核生物的信号转导

第15章 细胞壁:结构、生物发生和扩展
15.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生物合成
15.2 细胞扩展的模式
15.3 细胞伸长的速率
15.4 壁降解和植物防御
小结
WebMaterial

第16章 生长和发育
16.1 植物生长发育总览
16.2 胚胎发生:极性的起源
16.3 茎顶端分生组织
16.4 根顶端分生组织
16.5 营养器官的发生
小结
WebMaterial

第17章 光敏色素和光调控的植物发育
17.1 光敏色素的光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
17.2 光敏色素诱导反应的特点
17.3 光敏色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7.4 光敏色素功能的遗传分析
17.5 光敏色素信号途径
17.6 近似昼夜节律
17.7 生态学功能
小结
WebMaterial

第18章 蓝光反应:气孔运动和形态建成
18.1 蓝光反应的生理学
18.2 蓝光受体
小结
WebMaterial

第19章 生长素:生长激素
19.1 生长素概念的出现
19.2 生长素的鉴定、生物合成和代谢
19.3 生长素的运输
19.4 生长素的作用:细胞伸长
19.5 生长素的作用:向光性和向重力性
19.6 牛长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9.7 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
小结
WebMaterial

第20章 赤霉素:植物高度和种子萌发的调节因子
20.1 赤霉素的发现及其化学结构
20.2 赤霉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0.3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
20.4 赤霉素的信号转导反应:突变体的重要性
20.5 赤霉素反应:谷物类植物糊粉层
20.6 赤霉素反应:长日照植物开花
20.7 赤霉素反应:茎的生长
小结
WebMaterial

第21章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的调节因子
21.1 细胞分裂和植物发育
21.2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鉴定和特性
21.3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1.4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学功能
21.5 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模式
小结
WebMaterial

第22章 乙烯:气体激素
22.1 乙烯的结构、生物合成及测定
22.2 乙烯在植物发育和生理反应中的作用
22.3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小结
WebMaterjal

第23章 脱落酸:种子成熟和抗逆信号
23.1 ABA的产生、化学结构和测定
23.2 ABA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3.3 ABA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及其生理效应
23.4 ABA信号转导途径
小结
WebMaterjal

第24章 油栗素甾醇
24.1 油菜素甾醇的结构、发生以及遗传分析
24.2 油菜素甾醇的生物合成、代谢以及运输
24.3 油菜素甾醇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4.4 油菜素甾醇的信号转导途径
24.5 油菜素甾醇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小结
WebMaterial

第25章 开花的控制
25.1 花分生组织和花器官发育
25.2 花发端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25.3 茎尖和发育时期变化
25.4 近似昼夜节律:内在的生物钟
25.5 光周期现象:监测日长
25.6 春化作用:冷处理促进植物开花
25.7 与开花有关的生物化学信号过程
小结
WebMaterial

第26章 逆境生理
26.1 水分亏缺和耐旱性
26.2 热胁迫和热激
26.3 冷害和冻害
26.4 盐胁迫
26.5 氧亏缺
小结
WebMaterial
名词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序言 我们非常高兴,为《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第十种语言版本中文版写这篇特殊的序言。中文版的出版是本出版史上一个真正的划时代事件。中国有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水稻生产全球第一。水稻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又和常用的经典模式植物如拟南芥、烟草和大豆一样,长期以来作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模式系统。除其他专题外,《植物生理学》包括了水稻的代谢、生理反应和生长发育的讨论,内容涵盖了水稻基因组和在谷物产量形成中光周期及激素的作用。植物生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分支学科,包括从生态学、进化学和解剖学层面,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另一个层面。植物生理学家借助于所有这些分支学科所提供的信息,试图解决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提高作物的产量。不可避免的现实是世界上的人口数目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而地球供养急剧膨胀人口的能力却在不断缩减。同时,燃料的使用污染了我们生存环境,加剧了全球变暖。作为地球上最原初也是最有效的太阳能捕获者,植物是增加世界食物供应和发展替代能源的关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世界迫切需求合适的科学工具武装起新一代植物生理学家,来解决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植物生理学》这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科学工具,他们需要解决摆在世人面前难以应付的农业和环境挑战。《植物生理学》这本书不仅是个人的劳动,更是集众人所长,代表了集体的智慧和许多致力于本书的人们的艰苦劳动。现在,在这个长长的名单中,河南大学的宋纯鹏教授、复旦大学的王学路教授以及他们同事的名字也将添加进来,通过他们的谋划,带头完成了目前的中文译本。翻译科学教科书,尤其是像这样长篇巨制和富有深度的教科书,是一项极其令人畏惧的艰苦工作,而且需要熟知这两种语言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我们祝贺宋教授、王教授以及他们的合作者,成功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我们希望全中国大学和学院的成千上万的学生从中受益,并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文摘 插图:




当土壤变干燥时,水分最先从土壤颗粒间隙散失。随着孔径越来越小,空气水分临界面的曲率逐渐增大,因此,土壤干燥时土壤中水分值会变得很低。例如,r=1μm的曲率(大约是最大黏Ψ土颗粒的大小)所对应的Ψp是-0.15 MPa。随着空气-水分交界面退缩到黏土颗粒间较小的缝隙时,ψp值可以很容易地达到-1~-2 MPa。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压力梯度驱动的水分集流。由于土壤中的水压主要决定于空气-水分交界面的曲率,所以水是从含水量高的土壤区域(含水的空间比较大)流向含水量低的土壤区域(含水的空间区域较小,空气-水分的界面曲率大)。另外,水以气体形式的扩散也在水分的运动中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干燥土壤中是重要的水分运动方式。
当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它们首先将根表面附近的水分耗尽,这样就降低了根表面附近水的Ψp值,从而与附近高Ψp值的土壤区域形成了一个土壤水的静水压梯度。由于土壤中含有水的孔隙是连续的,水沿着这个压力梯度顺着这些孔道以集流形式运输到根系表面。
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速率取决于两个冈素
土壤的静水压梯度大小和土壤导水率(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土壤导水率主要用来衡量水在土壤中移动的难易程度,它因土壤类型和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沙土颗粒间存在大的空隙,有着比较大的导水率,而黏土颗粒问的空间小,导水率也小。
随着土壤含水量(也就是水势)的降低,导水率也急剧下降(参见Web Topic 4.2)。这种降低主要是由于土壤空隙问的水分被空气取代。当某个土壤孔道的水分被空气取代后,水分在该孔道内的运输受阻,只能通过其他的孔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壤孔道被空气填满,水能通过的孔道越来越少、越来越窄,土壤导水率也随之降低。
在非常干的土壤中,水势(Ψp)会降低到永久萎蔫点(permanent wilting point)之下。当土壤的水势低至这个点时,即使植株的全部蒸腾失水停止也无法恢复膨压。这意味着此时土壤的水势(Ψw)比植株的渗透势(Ψs)低或相同,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由于不同植物的渗透势不同,永久萎蔫点显然不是土壤的固有特征,而依赖于植物的种类。
收水分的表面积也逐渐达到最大。根毛(root hair)是根表皮细胞的微观延伸(microscopic exterlsion),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根的表面积,因而增强了根从土壤中吸
……
后记 在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工作中,常为找不到一本完善的植物牛理学教学参考书而深感不便。自Lincoln Taiz和Eduardo Zeiger等著的《植物生理学》(第三版,2002)问世后,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将其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植物生理学教学的主要参考书。该书全面准确地总结和反映所有的植物生理学领域新进展。它不仪具有作为教科书简洁明了的特点,同时也提供了和教学水平相适应的内容。当时我们就萌动了将该书翻泽成中文的想法,但由于事务繁多,这个愿望一直没能付诸实施。2006年3月第四版问世时,我在美国遇到王学路博十,当谈及植物生理学教学时.我们不谋而合,而这时又恰逢科学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外著名生命科学原著的翻译计划,由此我们才下决心启动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此时距该书第四版的出版已经2年了。
而当翻译工作开始后,我们才知道这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全书共26章750余页,内容之多,翻译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想。教材的翻译强调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易读,有其特殊的难处。从专业名词概念的翻译,到新的专业词汇修订统一,从不同学科内容到语言的表述风格和形式等,分析整理,颇费心力时间。中间我和学路几次懈怠,几度都想放弃。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河南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一批师生,先后有数十人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参与本书的翻译和校阅工作。尤其是一直坚持存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我一起创业的年青同事们,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给了我极大地鼓励。更应提及的是我们实验室的周云老师,其在组织翻译、校阅和协调,并对全书的图文编排等工作付出了的辛勤劳动。
其次,我们要感谢本书的主编Lincoln Taiz和Eduardo Zeiger,当他们得知我们在翻译本著作的中文版时,非常支持和鼓励我们的丁作,并由他们出面主动说服国外出版商的同意,才使我们获得了翻译该著作的版权。他们一直关心翻译的进度和进展情况,并专门为中文版写序。
另外,我们还要诚挚感谢北京大学许智宏院士的鼓励和支持,他欣然为本书的出版写了序言。感谢华南师大的工小菁教授、两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继澍教授以及河南师范大学的刘萍教授,他们在百忙之中专门抽时间对本书的全稿进行了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如今,Plant Physiology(第四版)的中文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由于原著中的内容几乎涉足当今国际上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所有领域,有不少内容是我们不甚熟悉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因而许多章节的翻译对我们来说无异于是一次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艰难跋涉。尽管我们埋头苦干,劳心焦思,细察原意,熔铸新名词,模拟原风格,对每个章节内容的翻译反复校对,修改提高,但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中外语言的修养所限,译文中疏忽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对此我们恳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学生读者们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为了尊重原著,在中文版巾,我们同样没有对网络章节(第2章和第14章)的内容进行翻译,此部分内容可参考该书的网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