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1946-196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08086052/9787208086050 ·条形码:97872080860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1946-1967) |
 |
|
 |
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1946-1967)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08086052/9787208086050
·条形码:97872080860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法国诗歌译丛
内容简介 《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1946-1967)》收录了菲利普·雅各泰自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期间创作的四部代表性诗集里的精华诗作。雅各泰的诗歌摈弃浮华与媚俗,以精妙细腻的语言,挖掘事物的内在诗意,朝向事物本身,切近存在的本真。雅各泰用自我隐退的方式观物感物,在揭示世界的美的同时,也呈现了风景中蕴涵的否定性。他的诗歌作品以其 “含蓄”、“朴素”、“清醒”的特征被认为是当代法国诗歌“纷杂、喧哗的合唱”中最真实的声音之一。
作者简介 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1925— ):1925年生于瑞士,1953年起定居法国南部德龙省的小村庄格里昂,潜心诗歌、散文、文学批评的创作活动。曾获蒙田文学奖、法兰西科学院奖、荷尔德林诗歌奖、彼特拉克诗歌奖等多项文学大奖。200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诗歌奖,同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此外,他还是一位享誉欧洲的翻译家,曾翻译荷马、柏拉图、穆齐尔、恩加尔蒂、里尔克、荷尔德林等名家作品。其作品至今已被译成英、德、西、意、俄等多国文字出版。
译者简介:
姜丹丹,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巴黎第三大学博士后。2002年至2004年获校际交流奖学金,留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并获文艺美学DEA学位。国际比较文学协会(AILC)会员。主要从事中法文学与美学比较研究及教学。译有数十篇学术文章。
编辑推荐 《菲利普·雅各泰诗选 (1946-1967)》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译本序:走向明澈之境
用白昼的声音讲述(原序)
苍鹄 1946—1950
夜是一座沉睡的巨城
你在这里,风之鸟盘旋
正如我在生活里是个异乡人
现在,我知道了,我什么都不拥有
正如一个人喜欢待在忧伤里
别担心,它会来的!
维纳斯港
夜晚的消息
内部
阿格里真托元月1日
仙女园
穿越
播种期
河流和森林
无知者 1952—1956
在夜与昼之间的祈祷
写给播种期的新笔记
凌晨笔记
致清晨
秘密
耐心
声音
冬天
无知者
诗人的劳作
葬礼的聚会
茨冈人
六月二十六日的书信
不期而至
踩着月亮的脚步
空中的话语
理由
遥望伤口
房客
愿终点把我们照亮
不平等的战斗
在暴风雪的漩涡里
冬阳
在幽暗里的宣言
距离
夏末的散步
亡灵书
风 1961—1964
冬末
泪水的播种期
在冬日残存的草丛
真与非真
夏日拂晓的月
冬月
青春,我把你耗尽
黑夜的最后一刻
在大地到了尽头的地方
噢,黑暗的伴侣
在冬天树林的围篱
鸟、花和果实
所有的花都只属于黑夜
我行走
正在燃烧的撕裂玫红的
到了夜的最尽头
一只玫瑰色的鸥鹭在地平线
眼睛:
什么是目光?
啊!牧歌再一次
我不想再停栖
雨燕
在白昼温柔的热情里
果实
云缓慢的影子
八月的雷电
果实随着时间愈加变青
斑鸠的忧虑
树叶或大海的波光
谁都不能居住或进入的地方
意象更是转瞬即逝
十月的田野
整整一天,卑微的声音
羊群在牧草中
大地整个是看得见的
苹果散落
在空间里
鸟
黎明
我难以放弃意象
树木Ⅰ
树木Ⅱ
树木Ⅲ
我将在目光中保留
在我的眼睛里却将有
云朵高高地挂在蔚蓝色的天空
世界
蓝颜色的花
安宁
世界之初,并不重要
接受,做不到
食粮
世界从撕裂中诞生
愿望
功课 1966年11月—1967年10月
从前惊恐的我,无知的我,苟且地活
葡萄和无花果
我从此只想远离
第一下,莫非是第一道
当我斗胆去读时
在最遥远的星辰和我们之间
缄默。词语的联系开始瓦解
谁能帮我?没人会一直来到这里
现在,这压在我们的身上
额头抵在山的墙壁上
我们可以把这称作恐惧,垃圾
苦难
一抹简单的气息
人们撕裂它,拔断它
没有了丝毫气息
这已不再是他
我抬起眼睛
孩子,在玩具堆里挑选
假如他
假日说
而现在,我整个人在如瀑的天光里
我几乎只看见光
然而你
风景、诗及其他(跋)
附录一 论雅各泰的时间体验
附录二 雅各泰生平和创作年表
……
序言 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如此表述他的愿望,“愿把世界写成一本美丽的书”。无疑,马拉美对于惟一的、大写的、完美的书的绝对追求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无数诗人,寻求以纯粹的语词切近理念的世界,无限探索语言之局限,直至走入“纯诗”的绝境。在“二战”后开始创作的一代法国诗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西方文明的废墟之上,认为要“从一本书走向世界”。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1925- )正是这一代诗人中卓越的一位,在他的诗论中,雅各泰总结他的同时代诗人的愿望在于“让所有的书(最终)回归世界”,他明确地表示:“与其让世界抵达一本书,不如让书返回世界,打开通向世界的路。”①
文摘 苍鹄 1946—1950
夜是一座沉睡的巨城
风在吹……它从远方吹来,直到这张床第的避难所。这是六月的午夜。你睡着,有人带我到无尽的边际,风摇动榛子树。传来那呼叫声靠近又退远,我敢说有一缕逃逸的光穿过树林,或许是传说的地狱里盘旋的影子。(夏夜里的这声呼唤,多少事情我能从中说出,从你的眼睛里……)但它只是那只名叫苍鹄的鸟,它召唤我们,从郊外的树林深处。我们的气味已是清晨时腐朽的气味在我们灼热的皮肤下,透出骨头在街角,星辰黯淡下去。
你在这里,风之鸟盘旋
你是我的温柔,我的创伤,我的财富。古老的灯塔沉溺柔情的路微微敞开。大地现在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在草丛和流水之间向前从闪烁我们的吻的洗衣槽到镰刀将劈倒的那片空间。“我们在哪里?”迷失在静谧的中央。在这儿,言说的只有它,在我们的肌肤下,在树皮下,在泥土下带着它斗牛般的力量,血液奔流,让我们缠绕,震撼如同田野上熟透的铃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