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5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236089/9787501236084 ·条形码:978750123608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阿根廷危机的回顾与思考 |
 |
|
 |
阿根廷危机的回顾与思考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5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236089/9787501236084
·条形码:97875012360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拉美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阿根廷危机的回顾与思考》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历史过程的纪实性专著。作者以大量纪实性文字叙述了这场危机发生前后阿根廷国内外的形势,危机的全过程和危机各个阶段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政府的对策,同时还记述了经济危机期间所发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作为危机的亲身经历者,作者从一个新闻记者和学者的视角。分析了危机发生的原因.记述了阿根廷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始末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并介绍了阿根廷以危机为契机、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放弃新自由主义、探索新发展道路的过程。
作者简介 沈安,新华通讯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华通讯社记者。高级编辑。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自1973年起在新华通讯社参考材料编辑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任翻译、编辑和驻外记者。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的报道和研究,特别是拉丁美洲现代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曾任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报总编室副主任。1985—1988年任新华社驻纽约联合国分社记者,1995—1998年任新华社驻墨西哥城分社首席记者。2001—2006年任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分社首席记者。2007年退休。 现任新华通讯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西班牙》以及新闻方面的文章和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主要译作有《西蒙·博利瓦尔》、《王子从军记——西班牙王储成长之路》等。
编辑推荐 《阿根廷危机的回顾与思考》:拉美研究丛书
目录 第一章 山雨欲来
第一节 临阵换将经济部长三易其人
第二节 漫长的经济衰退
第三节 卡瓦略的《竞争力法》
第四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应急贷款
第二章 金融风暴骤起
第一节 寒流袭击
第二节 迟来的贷款
第三节 美国“9·11”事件的冲击
第四节 9月份影响金融市场的其他重要事件
第五节 梅内姆案件及其影响
第六节 中期选举引爆政治危机
第七节 危机大爆发前的11月
第三章 德拉鲁阿政府的最后20天
第一节 德拉鲁阿孤注一掷
第二节 经济活动全面瘫痪
第三节 政治危机风起云涌
第四节 社会动乱面面观
第五节 阿根廷政局进入危急关头
第六节 德拉鲁阿总统被迫下台
第七节 德拉鲁阿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震惊世界的两周:12天5位总统
第一节 第一波权力更迭
第二节 政局突变
第三节 罗德里格斯·萨阿赌气辞职
第四节 第二波权力更迭
第五节 冷清的新年除夕夜
第五章 危机中的华侨华人
第一节 数百华人商场惨遭浩劫
第二节 三位侨胞的故事
第三节 搜查威胁敲诈
第六章 阿根廷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一节 新内阁及主要成员
第二节 通过公共紧急状态法,废除旧发展模式
第三节 杜阿尔德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第七章 2002年危机进程纪实
第一节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第二节 经济危机迅速深化
第三节 走向复苏
第四节 复苏原因解析
第五节 危机故事:合作社使破产企业起死回生
第八章 银行危机
第一节 2001年阿根廷银行体系简况
第二节 2002年上半年银行危机与政府对策
第三节 2002年下半年形势持续好转
第四节 缓慢的银行重组进程
第五节 渡过难关走向全面改革
第六节 对阿根廷银行危机的反思
第七节 调查巨额资金违规外流问题
第九章 债务危机与重组
第一节 危机爆发前后的债务形势
第二节 90年代公共债务急剧膨胀的过程
第三节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
第四节 艰难的重组谈判
第五节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债务重组
第六节 关于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思考
第十章 拉美金融动荡为阿根廷带来转机
第一节 金融风暴席卷拉美
第二节 关于“探戈效应”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改变态度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阿根廷危机
第一节 美欧趁机施加压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新要求
第三节 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进程
第四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尔反尔导致谈判破裂
第五节 阿根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叫板
第六节 一次历史性的交锋
第七节 重开谈判
第八节 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九节 双方关系走向新的历史阶段
第十节 结论与思考
第十二章 杜阿尔德执政时期的政治危机
第一节 政治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第二节 宪制危机和三权之间的权力之争
第三节 军事政变的阴影
第四节 4月危机与经济部部长易人
第五节 5月内阁改组后的形势
第六节 6月动荡导致提前大选
第七节 大选前的斗争
第八节 2003年大选
第十三章 贫困化与社会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笼罩下的阿根廷人
第二节 贫困化导致社会危机
第十四章 政治腐败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 世界上腐败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二节 重要案件举例
第三节 腐败难除的原因
第十五章 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其后果
第一节 军政权时期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第二节 9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第三节 90年代改革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
第十六章 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特点
第三节 对新模式的评价和分析
第四节 思考与结论
阿根廷危机大事记
主要人物译名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共有33个国家,总人口5亿多,经济总量高达1.8万亿美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我国实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对象,也是共同构筑和谐世界的重要伙伴。
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发展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关系。早在1988年,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家的眼光,对世界发展的前景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人们常讲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我坚信,那时也会出现一个拉美时代。我希望太平洋时代、大西洋时代和拉美时代同时出现。”他还指出:“中国的政策是要同拉美国家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使中拉关系成为南南合作的范例。”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拉美的重要指示。2004年11月12日,胡锦涛主席在巴西国会作演讲时指出,中拉关系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如下发展目标:(1)政治上相互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2)经济上优势互补,成为在新的起点上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3)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
文摘 第一章 山雨欲来
2001年,新千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全世界的人们仍沉浸在对新千年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这一年,春节才过,我受新华通讯社委派,奉命前往阿根廷常驻,在离北京最远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任分社首席记者。
3月1日,我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离开仍然春寒料峭的首都北京,飞行12小时抵达冰雪覆盖的纽约。休息两天后,3日晚乘阿根廷航空公司班机向南夜行11小时,于当地时间4日上午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西部的埃塞萨国际机场。
阿根廷地处南半球,与北半球的中国季节正好相反。这里的3月初相当于北京的9月初,正值夏末秋初,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3月4日那天,布宜诺斯艾利斯万里晴空,一轮烈日当空高照,气温高达34摄氏度,整个城市犹如一座大烤炉。我们新华社分社的记者苏津驾车来接我。汽车行驶在几乎空荡荡的机场高速路(也就是国道3号公路)上,驶向这座我心仪已久的城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位于拉普拉塔河畔的西岸,素有南美巴黎的美称。按照历史记载,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始于1580年,已有400多年历史。1810年宣布独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座港口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发达的商业和文化大都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根廷人靠粮食和肉类对欧洲出口赚了大钱,政府和富人纷纷大兴土木,建筑豪宅大楼,城内主要街道建造了许多具有巴黎和罗马风格的豪华的宫殿式建筑。与这些“古”建筑相对应的是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整个城市以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的政府宫所在地五月广场为中心,向西、南、北三个方向展开,犹如一个巨大的扇贝。为了发展旅游,市政府又把城市中心区划为历史中心区。
我们分社所在的地方是历史中心区西北部的著名金融商业区,当地人把它比作伦敦城,所以也叫它La City。(这是一个奇妙的西班牙文和英文的文字组合词组。阿根廷的英国移民很多。因此这样的西英合璧的词汇或词组很常见。这类词汇的读音也很有意思,既不按西文也不按英文发音,而往往取西英两种语言的发音合成一个词或词组的读音。即一个音阶(或词)发西文音,另一个音阶发英文音。因此外来人不能“望文读字”,只按西文或只按英文的发音规则来读,那样,当地人是听不懂的。)这一带是老城区,街道布局和建筑古香古色,19世纪以来的楼房较多。老城区有两条最有名的街道。一条是圣马丁街,是主要的金融街,中央银行和主要大银行的总行都在这条街上或附近的街道上。另一条是佛罗里达街,是著名的商业步行街,
……
后记 对中国读者来说,阿根廷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危机发生时,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这个地处南美南端的国家成为国际舆论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旦危机过去,形势平稳,人们的视线就离开了这个国家,信息量自然大减。因此,人们虽然对阿根廷危机中某些激动人心的场景还记忆犹新,但对危机过程的许多方面并不了解,许多问题甚至成了心中的难解之谜。
2001年3月初,我受新华通讯社派遣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任分社首席记者,此后在这个南美国家工作生活了近6年,期间经历了这场危机从爆发前到复苏的全过程。2007年初我离任回国后,在与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朋友交流中,仍能体会到我国学者和读者对这场危机的关注,也听到了许多与危机有关的问题。诸如,阿根廷这个富有的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危机?危机是怎样发生的?比索贬值、比索化、冻结存款、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重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如何解决的?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危机后的阿根廷发展模式还是不是新自由主义?如果不是,又是什么?阿根廷这样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贫困化?阿根廷经济危机过程中,为什么会反复发生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与它的民主政治体制、政党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到底有什么关系?